时间:2022-08-03 20:39: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汽车保养实训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005年10月,宝马集团授牌,该校成为宝马集团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校企合作培训基地;
2006年5月,该校正式启动BEST项目(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成为全国首家BEST项目培训基地,开启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
2012年2月,BEST项目举办全球会,该项目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起步,成为全球品牌;
2016年4月,宝马集团举办BEST项目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十周年庆典,这是宝马集团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也是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以服务为合作之本
“自2004年德国派来一名培训师开始,我校便与德国宝马集团正式开启了合作之旅,我校派两名教师既当助教又当学徒。一年后,德国培训师回国,我们便开始了独立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这期间,师资、场地、设备等困难让我们在最初几年的合作中走得很辛苦,但现在看来也很值得。”姜峻校长说。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一晃十余年,看似顺风顺水,却也曾历尽艰辛,但合作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和服务学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才支撑,让更多的职校学生实现高端就业。
学校与宝马合作之初,主要面对企业员工的技术提升,开展“宝马技术导入”综合培训,虽然培训效果得到了宝马公司及培训对象的高度认可,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该项目却没能服务到在校学生,这也成了该校的“心结”。
如何才能让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真正惠及到在校学生呢?2006年,在宝马集团的支持下,学校开始正式启动“学徒工项目”的试点。
联合培养锻造英才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而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专属”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德国宝马集团将BEST项目全权委托给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而设立在上海的宝马中国学院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校企合作项目,所以我们与宝马的合作项目既要在宝马中国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又要经过经销商的严格考核。”据姜峻介绍,在选拔BEST项目培养对象时,会根据技术要求和企业需求,将车身修复项目锁定在中专阶段学生,机电类和非技术类项目锁定在大专阶段学生。
对刚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通过“宝马文化日”和“BMW之悦”主题活动,推广宣传宝马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感受“梦想与激情”“创新与动感”“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宝马之悦,吸引学生报名BEST项目。
第一学年年底学生参加学校BEST项目选拔,第二学年宝马经销商到学校开展BEST项目招聘会,学生接受经销商的在校表现评估、能力测试和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与经销商签订定向协议,采取双元制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校学习1个月,然后到经销商那里实习3个月,学生既要完成学校学习内容的考核,还要完成实习报告,最后通过学徒工认证,得到能力评分表,完成整个培训。学生通过宝马经销商的预选考核进入到企业后,能应对各种考核,技术规范,迅速成长为“学院派”员工,同时他们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企业的忠诚度更高,发展前景更广阔。
与企业共创双赢
“共创、共享、共管”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德国宝马集团合作十余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学校和宝马公司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联、课程相通,管理互联、考核相通,路径互联、学习相通,教师互联、教学相通,形成了“三共四联通”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该校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范本。
共创:学校和企业共创宝马培训体系、BEST项目和IBT项目。
根据宝马培训体系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和新员工一样,经历初级的学徒工项目和宝马技术综合导入,晋级中级机电工、高级服务技师再到顶级高级技师。宝马学徒工培养历时三年,按照不同的模式,完成项目学习。学徒工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有上升的空间,如机电类学徒工在技能方面可以从初级到高级提升,职业发展方向可以从普通技工到机电类技术总监。
共享:学校和企业共享师资、课程和实训基地。
师资是BES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拥有一批自己的项目师资团队,包括机电BEST团队、钣喷团队、运营团队及IT培训师团队等。他们既是宝马项目的培训师,也是汽车专业教师,他们也承担着双重任务,同时服务于企业和学生。BEST项目规定,师资必须每年经过宝马中国培训学院认证上岗,学校每年也会安排相关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现代化实训基地也是校企双方共享的资源,学校宝马项目培训基地有专人负责,宝马集团每年会根据供应商的需要,学校对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以便更好的促进新项目的开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的成果包括模块化教学计划、模块化课程设置、教学执行方案制定、教学包研制和教学质量反馈。共同开发汽车售后服务基础、汽车车身维修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变速箱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维修与诊断、汽车保养、汽车整车诊断和汽车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九个模块课程,共同开发模块教学包。在教材编写方面,仅2012年就整套出版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汽车专业模块课程教材7本,另外4本被评为2014年“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共管:学校和企业共管实训基地、师资提高和学徒工培养全过程。
学校和宝马公司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细则,提升宝马基地教师培训质量,参与培训的教师个人完成宝马中国培训学院的教师技能评估报告,共同制定学徒工管理制度,学徒工培训师资、设备、培训内容和时间均经过培训学院认证考核,由经销商对培训质量进行反馈。学生一旦进入学徒工项目便开始建立完整的个人电子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对个人的自然信息、培训成绩、所在实习经销商信息和合同状态保持跟踪和不断地更新,保证对学徒工状况的掌控。
在学徒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经销商、学校和学徒工分别签订定向实习协议和实习协议,学徒工获得毕业证书一周内,经销商和学徒工完成劳动合同协议的签订,学校加强对学徒工实习跟踪直至实习结束,经销商对学徒工按照评价指标完成个人的评价。
2016年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创建BEST项目品牌的第十年,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建成现代化实训基地,汲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完善了培训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品牌效益,实现了学校、学生、经销商和宝马企业的共赢,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关键词 汽车服务工程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 实践
一、复合型人才涵义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壁垒与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等。
二、汽车服务业的介绍及人员需求分析
汽车服务业是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支持性、基础性业务及这些业务的延伸。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的服务。售前服务是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与市场调查等成品出厂前的服务;售中服务是指促成销售的服务,包括销售咨询、广告宣传、贷款与保险资讯等服务;售后服务是指整车出售及其后与汽车使用相关的服务,包括维修保养、车内装饰(或改装)、金融服务、保险理赔、索赔咨询、汽车租赁、旧车转让、废车回收、事故救援、汽车俱乐部、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等内容。
当前,如果把汽车行业进行细分,汽车销售人才的需求占30%-40%,技术人员占20%左右,服务人员也占20%左右。无论哪一种汽车服务人才,均需是复合型人才。以汽车销售人才为例,当前汽车4S店除承担整车销售任务外,还必须担负售后服务、配件销售、汽车保险、汽车维修、汽车保养以及信息反馈等“一条龙”服务。一名合格的店长不仅要懂得经营管理,还应懂得汽车技术,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整合各方资源;普通的汽车销售人员,至少也要掌握管理学和汽车技术的基础知识,不但要具备销售技能,还要懂得金融、保险、公关等知识;汽车美容人才至少应当是汽车技术知识与美学、广告设计学的复合;汽车保险与理赔人才至少应当是汽车技术与保险知识的复合;汽车信贷和金融人才至少应当是汽车技术与金融知识的复合;汽车维修与检测人才至少应是汽车技术与管理学知识的复合;二手车评估师至少应当通晓汽车、资产评估、数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汽车租赁人才至少应当是管理学、法学、汽车技术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事实上,就纯粹的汽车技术人才而言,复合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及表现出的一些问题
汽车服务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机遇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技术服务性行业,对从事本行业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理工大学首次开设“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吉林大学、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10多所高校跟进开设此专业,2005年又有天津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一批院校成功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纷纷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汽车服务工程相对于其它专业发展历史较短,不管是从专业定位到教学大纲制定再到教学计划执行以及实践环节安排,均不够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如从教学大纲来看,有的高校教学大纲陈旧,只是在以前的相关专业(如交通运输专业)基础上加了几门经济、管理的课程,没有突出汽车服务工程的培养特色,不足以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不尽合理的问题。从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来看,存在实际教学与教学计划脱节现象,这主要集中在实践环节,如因实习基地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师资等方面原因而不能保证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开课率。反映在教学效果上,就存在着学生技能培训方面的短缺,进而存在着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用人单位期待与大学生期望的错位现象。
由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且与原交通运输专业存在学科交叉,要真正建设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切实理顺该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关系,真正培养出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能力和素质且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该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和优化显得尤为必要。
四、应用型本科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突出自身特色
通过对早期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院校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当地汽车工业发展的依托关系十分密切,如:吉林大学依托一汽集团,武汉理工大学依托东风汽车集团,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依托上海汽车集团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结合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办学理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武汉理工大学重营销,吉林大学重诊断、检测,同济大学重贸易等。开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参考其他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在广泛对汽车服务市场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相应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凸显汽车服务工程特色专业方向。
(二)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际,跨学科培养是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如浙江大学在招生中突破“学院”界限,学生两年内可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中自主选择主修专业并鼓励交叉学习修读第二专业和进入本硕或本博连读一贯制培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可以做一些尝试,统一按汽车类招生,在人才培养中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并打通管理类、汽车类的课程体系,在高年级可自主选择汽车营销、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并鼓励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同时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对不同而又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三)积极优化实践教学条件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它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条件优化的重点则在于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除了配备齐全的汽车实验室设备,能够完成教学中的课内实验、课内实践和校内实习之外,汽车实验室还应该充分对外开放,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物阅览室,创造主动学习、自主实践的环境。学生可以随时参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拆装实践,研究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对实验室实践的补充,校外汽车实训基地在专业综合实践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体验服务社会的实际过程,所以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生产性企业,特别是一些著名汽车制造厂家的特约营销、维修和服务企业,管理规范、设备先进、技术人员素质高,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资源和条件来培养学生,可以使学生在企业实际环境中受到正规的训练。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加强与汽车服务行业(如维修行业、保险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骨干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外挂牌实习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学校还可主动争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先进技术应用情况,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改进学校的培养内容和方式。
(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必须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增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主要有:1)强化在职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参加生产锻炼,增强加强教师职业技能;2)从汽车服务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充实专业师资队伍;3)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校兼职,以做专项报告、讲座或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程等方式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五)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高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毕业设计课题改革,遴选来自汽车服务一线的课题,实现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学生选择积极性高,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既锻炼了综合技能,又增强了就业的信心,毕业生反映就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及设备的优势,弥补学校教学条件不足,缓解了汽车服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实现了学生学有所用,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真实目的。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学校培养的汽车服务工程复合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培养胜任汽车服务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应用型本科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教育局2012年立项教研课题《基于高职高专升格应用型本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部分成果,涂志军为课题负责人。
参考文献:
[1]胡乾坤,李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的问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2]刘平.普通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定位思考[J].高教论坛,2010(11).
[3]麦茂生,吕力.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2008(1).
[4]廖连莹,郭贯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刍议.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任务驱动
0 引言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整理融合教学环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要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使学生学以致用,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培养具有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同时具有较强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与职业道德。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汽车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他汽车服务行业从事汽车销售、汽车维修企业业务接待、汽车国际贸易、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事故分析、汽车评估、保险理赔等汽车商务及技术服务工作。
2 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从职业学习的角度来综合分析职业的工作过程和企业活动情境。
我们本着“从岗位中来,到岗位中去”的设计理念,使得课程内容设置紧密贴近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参考实际工作流程。以现代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为核心,以销售与售后服务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建立仿真的和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学项目,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汽车维修企业及4S店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相应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中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课程定位为基础,立足我院的实习实训设备,引进企业培训模式,开发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力求打造精品教材为目标。对教学资源建设实施标准化、专业化、过程化“三化”建设的思路。同时在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中,结合工作任务,并将复杂任务进行分解,开发出若干个专项模块,最后以综合性故障,进行全面总结和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
本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更多地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维修技师以及4S店的售后服务经理。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的聘任制度、定期活动制度,明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探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
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制定具体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构建设施,而其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3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该课程体系以汽车维修技术服务、汽车销售顾问、售后企业服务管理等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构建。根据典型生产性作业项目工作流程,校企共同开发建设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课程、顶岗实习教程。
在课程体系开发设计过程中,必须同时把握两条主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主要体现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主要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只有贯彻两条主线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才能形成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非常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技能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形成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基本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素质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在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学习,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强化职业导向,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4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培养目标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对课程体系的结构方面进行创新,将现有的“横向”课程体系结构改变为“纵向”课程体系结构,突出个性,构建由综合素质课程、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岗位技能课程等五大课程群构成的“素质+技能”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平台+专项+综合+岗位”的、充分体现培养“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将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
“平台”指“基础素质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德育、体育等课程)和“机电类专业群课程平台”(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
“专项”指“专项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变“横向”为“纵向”设置。以发动机检修课程为例,将原来“横向”课程体系中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拆装实训、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应用、汽车维修实训、汽车维修电工实训课程里与发动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整合为发动机检修一门“纵向”课程。这样避免了同一系统知识需要几个学期分散完成,课程内容脱节,知识重复讲授,教、学困难,效果差,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现象。
“专项技能课程”包括发动机检修、自动变速器检修、汽车传动系、行驶系统检修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检修、转向系统检修、汽车空调检修、气囊及安全带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网络系统检修、汽车销售实务、售后服务接待实务、汽车索赔及配件管理实务、汽车保险理赔实务等12门课程,培养岗位专项技能。
“综合”指“综合技能课程”,包括汽车保养、汽车整车检测、汽车售后维修实务3门课程,培养岗位综合技能。
“岗位”指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验证所学知识,掌握岗位技能,熟悉岗位流程,锻炼岗位能力,逐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接近工作的实际,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5 专业课程内容开发设计
该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来源于生产,经过加工、提炼,将其核心要素提取出来,使其高于生产,作为我们教学项目。即工作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采用实际的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
该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按企业工作流程来设计,遵照学习领域的“七步法”。即:项目(工作任务)具体的起始条件;项目(工作任务)目标具体化;创设(总)项目(工作任务)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拟定可能性流程;制作相关的实训指导和教学材料;讨论并制作对教学项目(工作任务)的评价;以报告形式总结工作。
6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效果实现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采用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以大大增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获取了专业知识并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的关键能力。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锻炼。
7 总结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师素质、实训条件、教学环境应有哪些具体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讲训并重,学练结合”教学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汽车专业 公共英语 教学体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51-03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高职专业设置来说,社会人才需求的条件也应该直接反映在高职教育的要求中。“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需求的反馈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更加缺乏的是扎实的知识基础,灵活的迁移能力以及健全的品格素养,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并不理想。”迁移能力、品格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属于职业素质培养内容的要求都成了用人单位衡量一个合格高职毕业生的主要条件。可见,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立本之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日趋频繁,社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国际化,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它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课。为了更好地落实高职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元文化需求的岗位要求,奠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基础,本文从分析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差距出发,探索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培养之间的差距
中国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地缘上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框架不断扩大,这可以从中国―东盟贸易汽车行业目前已经或计划进行的合作可窥一斑。例如,旨在开拓东盟汽车市场的广西柳州新建的“千亿汽车城”;西南最大汽车城进驻东盟欲在泰国建厂;长城汽车欲在东盟建5个生产基地;每年都举办的旨在推进交流与合作的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改革以培养符合中国―东盟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英语职业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呢?下面先分析目前高职汽车专业在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之间的差距。
(一)学生方面。200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为培养面向一线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对学生在掌握英语方面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在职称环境下运用英语处理涉外事务的基本能力;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底子薄,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基本上是以能通过学校的毕业考为目标,学习英语兴趣不浓,英语学习方法不当,加之学校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弱化英语课程,这导致英语无法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同时,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对于公共英语课对自身形成职业素质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教师方面。职业素养所包含的众多能力中,专业实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占据了企业用人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授汽车专业公共英语的教师来说,他们在硬件条件上都是有欠缺的。他们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对于如何把公共英语融入汽车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只教授理论知识,融合相关专业进行职业实践和能力培养能力欠缺,即便是在处理专业术语时也只能是基于词汇的表面讲解,对于具有工作场景的英语不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演示。
(三)课程设置方面。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会进行四个学期,有些职业院校只开设两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对于一门语言课来说,课程时间的安排是非常有限的,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恰恰是希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行业职业观,如此有限的英语课程课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培养行业职业素质。此外,现行的公共英语所选的教材都是通用型教材,所学习的内容与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的关联,加上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识有偏差,英语基础知识又薄弱,对于英语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作用了解甚少,更无法在进入行业后进行自我学习。
(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公共英语的考核一般分为期末英语测试或者是学期间的阶段性测试。不管是哪一种考核手段,侧重的都是语言知识点的考核,对于能力提升的考核几乎没有。这种考核手段一是基于学生基础差,考知识点容易通过;二是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意识不高。可以说,这些考核手段折射出的是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到最后的考核方式都体现出英语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的缺失。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根据目前中国―东盟已有的或者正在进行的汽车行业的合作,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素质有:能使用英语来了解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能力;使用英语来处理涉外工作的能力;通过英语的长效性学习来形成具有开放包容的世界观,接受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同时,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包含有两个模块:一是专业知识的英语传授,主要涉及汽车专业相关的术语及不同场合的交际英语;二是融入东盟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汽车文化、汽车消费习惯等的辅助型课程学习。这两个模块的结合不但兼顾了专业的特点,同时加入的辅助型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构建以职业素质导向为核心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探索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行业为服务背景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基本出发点为:根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中国―东盟国家汽车行业的背景,借助实际的工作岗位场合及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实行与行业无缝衔接的实用的、动态的公共英语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车行业为中心,明确汽车岗位需求来确定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来沟通和处理涉外活动的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因为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点,在公共英语的授课过程中要摒弃旧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方式来实行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英语的学习来培养自己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
3.以职业岗位来设置不同的授课主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小组来安排不同的任务。因为主题都是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来设置的,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现英语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师。要真正落实好公共英语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到企业参加培训,走“双师型”的道路,真正成为所教授专业的业内人士。高职院校都会有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它们与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实训、实践等内容。因此,专业的英语教师应通过定期到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职业素养。
2.不定期到企业实践和参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让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相吻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十分抢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专业的设置及人才的培养是跟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的。因此,英语教学也需要跟上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对于该行业的英语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调整英语与行业职业素养需求的契合点。
3.教师要及时跟进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国际化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人格品行、职业素质价值取向发展,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新常态。”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学生技商、智商及情商的培养。其次,教师自身要积极主动跟进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了解国际人才需求的新动向。最后,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创新英语教育,使得英语教育能有效地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三)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资源建设。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普通的公共英语教材。这种教材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编写具有汽车专业特色的公共英语教程。教程基于汽车专业背景同时也加入中国―东盟汽车文化的元素,从而使得教程除了具备专业性外,还更具国际化及实用性。例如,可以按照汽车行业的职业模式来模拟职业情景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来模拟职业情景,例如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等,以此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这种方法一举两得,既可以训练语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同时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多元化考核机制建设。过去高职公共英语多实行终结性的书面考核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下学生多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的目标,对英语素质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应该使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把考核方式置于多元化的手段之下,结合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来进行考核。侧重英语素质能力的考核,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过程性考核包含学生的日常作业、课堂表现、调查报告、主题表演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一切教学任务。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学生在累计过程性考核成绩的过程中提高了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综合性考核主要是结合了学生在校成绩及在实训单位的考核成绩,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采取的一种考核形式。对于汽车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来说,可以实行具有行业特色的英语能力标准,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的行业要求,这样也便于企业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有据可依。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52页)
总之,在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之下,我们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需要更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面对国际多元文化的挑战,才能立足于国际化的行业竞争之中。因此,在认清了公共英语教学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之后,无论是教学的规划者还是执行者,都应该重视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2]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2-3
[3]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中国―东盟经贸动态.第七十四期中国-东盟汽车行业分析[EB/OL].(2015-07-13)[2016-05-11].http://.cn/show.php?contentid=75390
[5]黄萧萧,黄跃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W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