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改造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7 08:14: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改造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改造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县拥有小水电站154多座,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运行,这些小水电站设备陈旧,电气老化严重,绝缘性差,控制保护方式落后,机组振动及噪音大,整体故障率高,能量转换效率低,甚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电站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急需进行技术改造。该文分析了平和县已建小水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小水电站技术改造的方法、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平和县的小水电站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水电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机组设备本身存在缺陷。由于当时设备制造技术水平所限,加上这些年来企业对老电站维护投入不足,导致整个机组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机组整体故障率高,发电能力大大下降。

(2)设备陈旧。调查中发现,有的电站机组已超期年限,电气设备老化严重,绝缘性差,绝大部分器件已属淘汰产品,备品备件解决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

(3)机组主要性能参数与电站实际运行参数不匹配,水轮机处于非最优工况区运行,导致机组运行效率低、振动及噪音大,而且机组使用寿命也将大大缩短。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①早期建成的一些小水电站,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出现“有机找窝”或“有窝找机”现象。②许多老电站的机组生产于特殊年代,不按电站具体条件而硬性套用定型图纸,而我国早期编制的水轮机模型转轮型谱中可供各水头段选用的转轮型号少,不少小水电站只能套用相近转轮。③电站设计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水文资料,导致电站建成后实际的来水量和水头与设计工况不符;或电站由于泥沙淤积,下游水位提高,使得电站的发电水头降低,导致机组的运行工况偏离最优工况。

(4)电站运行管理技术、方法落后,监控、操作、记录等均需人工进行,自动化管理程度低。当机组发生异常、状态发生变化或参数超限时,难以及时报警,安全可靠性差。值得一提的是,该类电站职工长期在噪音严重的机组旁值守,其身心健康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5)电站技术人员观念陈旧,信息相对封闭,缺乏培训,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2小水电站的改造建议

2.1对小水电站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例如市水电局)牵头,会同各县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市小水电站进行注册登记,并组织有关专家组对电站的设备状况(包括检修及事故停机时间)、技术水平(机组的先进性和运行管理现代化程度)、能量转换效率和安全隐患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老电站技术改造规划,建议参照水库大坝评估方法,按电站存在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将全国小水电站分为一、二、三类,对于问题严重的三类电站,限期进行技术改造。

2.2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小水电站技术改造。调查表明,老电站经改造后,平均效率能提高15%左右,可更为高效利用水利资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同时,老电站技术改造几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如果引入“一体化设计”的新理念,反而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水电开发受生态环境制约愈来愈严重的今天,其意义更为重大。但目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老电站技术改造工作进展较好,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电站技术改造工作举步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和观念问题。建议参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办法,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如中央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新电新价政策等,鼓励投资流向老电站技术改造。

2.3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小水电行业主管部门应对各地老电站技术改造规划、国家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及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并会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及时对完成技术改造后电站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验收。2.4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小水电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引导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先进的运行管理方法以及先进实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小水电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3改造效益

对近年来我县的实践表明,小水电站实施技术改造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主要体现在:

(1)显著的社会效益。小水电站技术改造工程可大大提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电站噪音明显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显著减轻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更好地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显著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技术改造后,机组的能量转换效率平均能提高15%左右,对于可实行增容的电站,发电量的提高幅度可更大,如对我县老电站全部进行技术改造,相当于新增2.5万多kW装机,每年可增加发电量7500万kwh。从而不仅使我县有限的水电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有益于节约型社会建设,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3)显著的生态效益。近年来,水电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制约的情况愈来愈严重,而老电站技术改造几乎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如果引入“一体化设计”的新理念,反而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2篇

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但从规划审查中所接触的一些问题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技术论证和决策,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大型灌区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地论证和选择自己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本文仅就规划审查中反映出的共性技术问题,谈几点对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认识,供参考。

2.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艰巨

根据水利部1999年组织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成果,规划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共402处,现状有效灌溉面积2.3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2%,规划灌溉面积2.88亿亩。其中位于北方地区的大型灌区有252处,占总数的62.7%,现状有效灌溉面积1.55亿亩,占全国现状有效灌溉面积的65.4%,规划灌溉面积1.82亿亩,占大型灌区规划灌溉面积的63.2%。由此可见,北方大型灌区在节水改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北方大型灌区和全国大型灌区同样面临工程不够配套、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还面临灌溉水量不足的严峻问题。通过节水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总量的前提下,还要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周期长,综合性强,投入巨大,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既要立足于生产上已经得到验证的成套技术,同时应有必要的前瞻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标准,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增加灌区改造的科技含量、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

3.北方大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共性技术问题

北方和南方大型灌区所处气候条件有显著差异,节水改造方向和技术路线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就北方大型灌区而言,节水改造技术决策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可归纳为下述几个主要方面:

3.1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灌区发展规模

我国农业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不仅表现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GDP占32%,而水资源仅占7.7%,是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我国西部大部分灌区垦殖率仅为50%左右,即灌区控制范围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各类荒地。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诱发起人们以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愿望,但往往忽视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造成上游开荒、下游弃耕,湖泊干涸,河道断流,绿州萎缩,自然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因此大型灌区改造必须正确把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立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灌区发展规模的技术原则。

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条件,一般而言,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而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小。但是,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又表现出明显的可变性,广义上讲开源、节流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当然这种提高是有限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超出安全限度意味着水资源的承载风险加大;超出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节流,也必然带来运行、管理上的风险。水资源承载能力还表现为相当大的弹性,例如超采浅层地下水的短期合理性与长期危害性是并存的。正确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弹性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超出限度则最终会影响农业生产。

在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提高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能不影响到生态环境用水,因此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首先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其他地区也要同时从长远上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3.2根据作物要求分别确定灌溉标准

大型灌区通常采用单一灌溉设计保证率,例如有关规范规定的影响因素中,作物影响是以“作物组成”的形式出现的,并未明确同一灌区的不同作物可采用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传统上强调粮食生产有关,也与规划设计的粗放有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如何正确选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北方水资源短缺,不可能选择过高的灌溉标准,另一方面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又应该体现在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上。

我国大型灌区多建于50~70年代,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根据当时的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等因素确定的。80年代以来全国气候呈现北旱南涝的态势,北方河流年径流量明显减少,不少灌区的灌溉实际保证率并未达到设计保证率。例如山西省有65%的灌溉面积每年只能灌水1~2次,且远低于设计灌溉定额。因此,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首先不是体现为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而应该体现在恢复灌溉保证率上。

我国农业种植面临重大结构调整,即由目前以粮为主的“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三元结构,农业用水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和大多数经济作物因产值高、适用水肥条件好等原因,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而耐旱牧草和一般粮食作物则不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因此同一灌区应该针对作物要求确定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是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灌区经济的必然选择。

采用多种灌溉设计保证率给灌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带来技术上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应依水源条件不同而异。在单一水源条件下,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和实行作物区域种植、规模经营的方法解决,在多水源特别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条件下,应在供水保证率高的水源受益地区种植要求灌溉保证率高的作物。渠道也可以参照国外经验,采用既适合大流量输水,也适合较小流量输水的形式。

3.3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联合运用

我国大型灌区均以河流、湖泊、水库等为主水源,但通常并未对区内全部水资源实行有效的统一管理。

降雨形成的土壤水是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有效利用降水是提高农田水份生产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方向。除西北部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外,北方大部地区属补充灌溉农业,对降水有较大的依赖性。据有关研究表明,北方地区土壤水的资源量占降水资源量的60%~70%,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可达其全部耗水量的1/3,但多数地区土壤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北方地区有为数不少的高扬程灌区,总扬程达200~300m,运行费用高,多年来一直由地方政府给予补助或享受优惠电价,但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有效利用降雨给高扬程灌区节水改造提示了新的出路。例如陕西省东雷灌区实行九级扬水,最高扬程331.7m,平均扬程214.7m,因运行费用高,有的二级泵站不能正常开机,灌溉效益也无法发挥。当地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开始在有效利用降水,种植果树上做文章。但是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少雨,为此农民打水窖,分散集蓄雨水,降水不足时则少量利用渠水补足蓄水,形成了“渠引窖蓄”的用水模式。这种用水模式大大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对该类灌区节水改造方向影响深远。

地下水是北方灌区的重要水资源,我国在井渠结合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大型灌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增加可供水量,而且能控制耕地盐渍化,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便利的水利条件。西北地区降水少,浅层地下水主要靠灌溉补给;浅层地下水往往矿化度较高,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面呈不均匀分布;灌区垦殖率低,灌区内各类荒地大量分布,潜水蒸发损失大,这些因素都给西北灌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带来多方面的特殊性。实行井渠结合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但处于不同自然条件的西北大型灌区,实行井渠结合的技术方案、工程布局、工程形式、管理方式等,仍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总结。

3.4骨干渠道应是渠道防渗的重点

大型灌区渠系复杂,渠线长、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不同,输水损失大,以渠道防渗作为节水改造主要措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渠道防渗耗资巨大,而且还普遍存在冻涨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选择渠道防渗重点是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技术决策。骨干渠道与田间渠道比较有以下特点:①骨干渠道一般按续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长;田间渠道一般按轮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短。②各级渠道的合计设计流量,田间渠道一般为骨干渠道的几倍至十几倍,即一级田间渠道的合计断面远大于一级骨干渠道的合计断面。③比较单条渠道长度,骨干渠道较田间渠道要大得多,但比较单位灌溉面积的渠道长度,结果正好相反。由此可以看出,骨干渠道输水损失水量一般大于田间渠道输水损失水量,骨干渠道防渗亩均费用一般小于田间渠道防渗亩均费用。因此,从投入的有效性考虑,大型灌区的渠道防渗应以骨干渠道为重点。

渠道的功能主要是输水、配水,但同时还要求不冲、不淤,尽可能减少洇渗对周围农田的影响,缩短行水时间,保证行水安全等等。从这些要求上看,骨干渠道防渗也应优先于田间渠道防渗。井渠结合灌区,渠道通常都有引水补源的作用,因此田间渠道除确有必要的渠段外,一般不易采取防渗措施。

3.5田间工程运行应与骨干工程运行相协调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要求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进行,以充分发挥改造效益。从技术上看,田间节水灌溉工程选型必须考虑田间用水过程和渠道供水过程的一致性。如前所述,大型灌区的田间渠道多以轮灌方式运行,尽管灌区灌水周期一般为15~20日,但某条田间渠道的行水时间不过1~2日。采用地面灌溉方式可以适应田间渠道的这种运行特点,但如采用喷灌、微灌,则供水过程往往难以满足用水过程。可以通过修建田间调节池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是需增加投资,二是调节池的蒸发渗漏损失不容忽视,技术上、经济上应进行论证。

北方大型灌区的田间工程,技术上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要方向,有地形条件的应积极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求采用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时,尽可能实行井渠结合,以地下水作为水源。

3.6适度发展喷灌、微灌,支持种植结构调整。

我国农业面临农业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同时还面临比较效益低和加入WTO的挑战,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大型灌区具有较好的水利条件,而且不少都位于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圈、经济带内,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既是大型灌区面临的挑战,也是大型灌区发展的机遇,因此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应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喷灌、微灌是先进的灌溉方式,对经济作物有广泛的适用性,应适度发展。其技术上的考虑是:不应照搬国外通过修建田间调节池协调田间用水过程和渠道供水过程的作法,而应提倡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实行井渠结合运行模式。

3.7农艺措施是充分发挥节水改造效益的关键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农艺措施主要是: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坡地整治措施,以秸秆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措施,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保墒措施,以平衡施肥和施用抗旱剂为重点的化学调控措施,以选用抗旱品种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措施,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措施等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应在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中明确农艺措施的重要作用,也应对农艺措施的筛选和配套提出指导性要求。

北方大型灌区多数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扰,提倡非充分灌溉的呼声很高。但是应该看到,农业技术进步已经迫使人们对充分灌溉重新认识。例如棵间蒸发被认为是作物需水量的一部分,传统上对其合理性并未有过什么苛求,仅仅要求进行较好的耕作和管理。但据河北省的试验资料,桔秆覆盖麦田可减少35%~66%的土壤水分消耗,其中大部分为棵间蒸发减少量。显然这种覆盖措施并不会造成作物水分的亏缺,也不会对作物生长环境造成显著影响。因此在决定采用非充分灌溉之前,首先应该研究农艺措施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使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都建立在当代科学的基础上。

3.8以信息化推动灌区生产服务的社会化

信息技术在大型灌区的传统应用是水管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显而易见这种信息技术应用仅局限于灌区管理机构内部,并非服务于灌区社会。

基于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有些灌区已经在探索服务于灌区社会的信息化道路。例如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利用信息技术把农户用水情况完全向社会公布,使农民理解节约用水和自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收到很好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大型灌区信息化提示了新的思路。

4.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几项关键技术

北方大型灌区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对节水改造技术需求有显著差异,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具有共性的需求:

4.1灌区水循环的模拟和评价技术

灌区引水量的减少以及渠道防渗等节水措施的广泛采用将影响灌区水循环,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将发生显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土壤盐分运动以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的生态耗水。如何依据节水改造实施前后条件的变化比较准确地推演未来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对这项技术的基本要求。

4.2渠道防冻涨技术

造成北方防渗渠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冻涨,这种状况与北方灌区普遍进行冬灌、秋浇等有直接关系。冬灌、秋浇一般定额较大,抬高了地下水位,特别是骨干渠道沿线的地下水位有时甚至高于渠底,致使冻涨量过大。国内外渠道防冻涨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不少,技术上似乎没有大的障碍,问题在于防冻涨措施的有效性往往和建设费用、运行费用成正比,对于发展中国家尚难以承受。北方灌区渠道防冻涨问题不宜单纯依靠防冻涨措施解决,应提倡针对渠段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措施解决。例如,骨干渠道两侧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质也较好,可以沿渠布设机井(或埋设水平排水管),将地下水提入渠中,一方面增加了可供水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骨干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减轻冻涨威胁,比单纯排水的经济性好。

4.3管道输水技术

管道输水、配水系统在井灌区已有较广泛应用,但在大型灌区除水泵进出水管道外,尚未得到真正应用。从节水改造初步规划来看,少数具有地形条件的灌区已经注意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北方灌区中有为数不少的高扬程灌区,运行费用很高,减少输水损失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减少能耗,经济上、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应着手该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何根据灌区的基本条件合理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管道输配水系统,开发低成本大口径管材,解决管道输水管理上的困难等等是对管道输水技术的主要需求。

4.4大规模、高精度平整土地技术

高精度平整土地是提高大型灌区田间水利用率的基础性工作,以往用人工和推土机进行这项工作,精度不高,耕地大平小不平,致使灌水仍不够均匀,灌水定额过大。目前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是划小畦块,缩短沟长,但不利于农机作业。国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方向是扩大地块,并同时采用激光平地,保证灌溉效率。激光平地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应该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推广该项技术,这符合农业现代化的长远要求。激光平地除机械、电子设备外,还应包括测量技术、规划技术、施工技术等等。

4.5非充分灌溉技术

非充分灌溉是北方相当一部分缺水灌区的必然选择,但如前所述,由于农艺节水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界限已发生明显变化。故这里所讲的非充分灌溉,应该是在较好农艺节水措施条件下进行的灌溉。对于大型灌区,普遍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关键在于需要对灌溉系统功能重新定位,对灌区运行调度也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如果按照目前的工程条件和调度能力,作物水分的“短期亏缺”很可能成为“永久亏缺”。

4.6耕地盐渍化的控制技术

西北地区的大型灌区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以及排水工程不配套等原因,开灌后都不同程度存在盐渍化问题,因此必要的排水配套措施应该是这次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引黄灌溉曾在60年代初期发生过盐渍化的问题,部分灌区一度被迫停灌,此后在盐渍化综合治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西北的干旱、半干旱条件尚缺乏分析和验证。

4.7灌区分析评价技术

灌区分析评价包括二方面的目的:一是对现状灌排设施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二是根据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变化趋势,提出灌区节水改造的目标、标准、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经济技术指标、管理体制等等。灌区分析评价是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性研究工作,但目前这项工作非常薄弱,仍停留在常规现场调查的水平上。

4.8信息技术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明显的,但对信息技术的定位又很不明确。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它除采集数据和执行指令外,更强调信息的共享性。因此用于大型灌节水改造的信息技术将涉及信息网络、信息平台、信息仓库、信息决策、信息服务等广泛的领域,信息技术只有更直接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服务,才能发挥提升传统灌排工程系统的作用。

第3篇

1.设计特点

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存在投资大、周期长、行业规范严格、建设要求高等特点,项目设计以工艺专业为龙头,涉及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热机、智能化等若干专业,公用配套包括道路、通信、水、电、气(真空、压空)、汽、除尘、除异味、风力输送等等,专业交叉广,综合管线复杂,同时由于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往往是当地政府重点项目,对项目的进度要求高,从而对项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项目的建设水平,做好设计工作是关键。

2.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发现设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需求业主不重视前期的需求设计阶段,在编制设计任务书、需求报告时,往往以项目人员为主,真正的使用方和管理方参与较少,或仅仅是形式上参与,参与深度有限,这就导致要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需求,从而增加投资,影响进度,要么就只能服从项目建设成果,不能实现真正的业主意志,从而造成项目增值有限。

(2)概算不准确在初步设计阶段,业主介入较少,需求不够全面,更多的设备选型、技术方案由设计院完成,且深度有限,同时设计院往往是专业设计人员和经济人员分离,重技术轻经济,存在漏项、分项工程概算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后期施工图预算、工程实际投资难以控制。

(3)设计质量不高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按专业分头设计,设计院及业主方缺少总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各专业之间漏项、重项、碰撞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设计进度要求紧,部分工程图纸深度不够,造成招标不准确,后期变更多,不利于项目进度和投资的控制。

(4)出图无序、速度慢初步设计深度不够,大量的选型、方案比较等工作集中在施工图阶段,业主决策流程过长,导致施工图进展缓慢。同时业主方与设计院缺少对项目的整体策划,不能将项目的整体实施计划与设计进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导致设计院只注重自身设计工作的完成,而业主方标段划分、采购计划制定不够及时、合理,导致出图与项目实施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5)沟通协调量大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设计模式一般为由一家主体设计单位为设计总包单位,同时将玻璃幕墙、网架工程、二次装修、园林景观等专业设计进行分包,造成接口难以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晰等问题,业主要承担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上述问题既相对有独特性,又相互交叉,究其原因是由业主方和设计方共同造成,但是影响程度最大的是业主方的要求、标准、设计准则、设计管理人员的经验能力,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业主方的设计管理能力不足。

二、设计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贵州中烟公司同步开展三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对公司的项目管理水平、技术能力、资金投入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项目建设完成既要进一步提高和确立公司的技术优势,又要规范严格,控制质量、进度和投资,因此公司决定采用“公司集中设计、卷烟厂属地实施”的模式,公司层面集中各种优势资源,着重抓好设计工作。

1.建立高效组织架构

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类型一般有三种:完全业主自管形式,委托项目管理形式(全委托和部分委托),业主自管与委托管理相结合。因为贵州中烟十一五完成了贵阳、毕节两个卷烟厂的建设项目,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因此决定采用完全业主自管形式。在很多研究中认为,项目设计阶段应采用矩阵式架构,有利于高效开展工作。但结合中烟公司的实际管理模式,本研究认为,在设计阶段应采用职能式架构进行设计管理(如下图所示),主要原因是设计院是按专业开展设计,而公司各职能部门相对来说也是按一定的专业进行划分,这样有利于专业沟通和提高效率,各专业之间的协调、碰撞及时汇总到总协调部门,由其负责协调解决,如遇重大问题可及时报公司决策机构及时决策,这种模式既保证了设计的专业性,又保证了其系统性和整体性。另外,还同步制定了《各部门与设计院对接机制》,明确了对接流程,决策权限及具体负责人员,确保了沟通及决策的顺畅性。

2.采用设计总包模式

本次设计采用总包模式,将主体设计及专项设计均纳入了合同范围,大大减少了业主的沟通协调工作量和合同管理工作。同时将工程量清单及拦标价纳入设计单位工作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设计和投资控制。引入三维设计技术,实现施工图纸三维验证、安装优化及施工模拟等,减少错缺碰漏现象的发生,提高项目建设水平。此外,还加强了对设计合同的管理,约定了详细的罚责条款,提高了对设计院的把控能力。

3.注重需求设计

需求设计包括使用需求、方案的技术要求、企业的管理需求等。本研究采用上图中的组织架构,就是要公司各部门充分参与设计,表达其使用和管理需求,由公司层面各管理部门集公司优势资源,来实现公司的整体战略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保证需求既能满足公司现有的需求,又能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项目设计启动前,统一筹划,理清各专业有哪些重要方案,请各部门以课题形式提前开展调研,在设计过程中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方案,这样既发挥了设计院的技术优势,又真正能实现业主的相关需求。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如涉及到重大技术方案、三新技术应用等问题,请外部专家参与论证,保证方案经济可行,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4.追求概算控制精准化

研究表明工程95%的投资在设计阶段确定,而且基于项目实施全过程,随着项目的推进,节约成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反之实施变更成本却越来越高,因此设计阶段是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以初步设计概算为抓手,进行投资控制的研究。项目一启动初步设计,就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对项目投资估算进行分解,并要求设计院原则上按照分解后的估算开展初步设计工作,始终贯彻投资控制的意识,将设计人员与经济人员紧密结合,过程中通过确定主要设备选型、装修风格水平、大宗材料档次等,不断调整和细化,确保初设概算既能尽量准确,建设内容及档次也能满足业主需求。同时随着项目的深入,将概算分解到各标段,对各标段的施工图预算和拦标价进行控制,然后再延伸到项目施工阶段的变更控制,直至项目建设完成,保证了投资控制的延伸性和基础的一致性。

5.加强设计审核

设计文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内容,以业主的自身能力很难对全部的设计质量进行把控,因此需借助外部力量对设计质量进行把控。一是采用第三方审核机制,聘请第三方设计院及造价公司对初步设计文本(图纸)和初设概算分别进行审核,提高初步设计质量。二是施工图阶段采用专题审核机制,针对业主关心的技术方案(如新能源应用、绿色工房等)组织专题审核,必要时请外部专家参与,保证每项方案切实可行。

6.注重进度管理系统化

针对进度管理,设计院和业主因工作任务不同,设计院更多关注的是其专业设计进度安排,而业主更多关注的是业主介入的节点和工作内容。因而在进行业主方进度管理策划时,要求设计院项目人员参与业主方设计项目管理工作,以业主方项目管理为范畴,分别明确了业主、设计院的职责、任务及进度要求,制定切实可性的设计网络计划。在考虑设计进度的同时,应从项目实施整体的角度,考虑项目的标段划分,设备采购等计划安排,并与设计进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进度计划,保证设计能够满足项目的整体进度要求。

三、结语

第4篇

我国中型氮肥厂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如常压固定层煤气化、拷胶脱硫、热钾碱法脱碳、往复式压缩、高压合成等;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以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也是国内开发的。只有以气为原料的部分厂采用引进技术。总的说来,我国的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均较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为原料的一些工厂,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厂先天不足,设备陈;日,能耗高,运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够。而且现有的中氮企业绝大多数单系列装置规模偏小(一般合成氨为6~8万t/a,尿素为13万t/a,公用工程潜力大,人员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还有的工厂三废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中氮肥实行技术改造(如利用亚行、世行贷款在12个工厂新上12套8一131程,还有20多个工厂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增加2~3万t/a合成氨、3~5万t/a尿素),但改造力度还不够大。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利用近几年新开发的新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中氮肥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缩小和国外以及国内大型氮肥厂的差距,提高竞争能力,势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综合大家意见,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术进步

中氮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它的技术改造也要紧紧依靠国内研究、设计和大专院校等科研部门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

1.合成氨工艺技术的改造

(1)造气造气炉采用新型炉底、炉箅,造气采用用微机控制、优化操作;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提高造气废锅蒸汽压力,并改造造气风机,增加吹风强度,提高单炉产气量。

(2)脱硫采用喷射再生技术及新型填料等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及脱硫效果。

(3)变换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全低变技术改造,并采用新型触媒。

(4)脱碳用苯菲尔脱碳技术的企业,可采用双塔变压再生、空间位阻胺、蒸汽喷射闪蒸等技术进行改造;用物理吸收技术的企业,可采用NHD等低能耗脱碳技术进行改造;脱碳富液采用水力透平回收能量。

(5)精制铜洗通过新型填料、新型塔板等进行技术改造,甲烷化采用新型催比剂。

(6)合成采用新型内件进行改造,如采用湖南安淳公司的ⅢJ一99型或南化NC一1200轴径向合成内件,中置废锅回收热量。

(7)压缩压缩机采用膛罐,增加副缸,改造气阀、填料等技术,增加打气量,防止泄漏,提高运行周期。

(8)氢回收可根据需要采用膜分离或变压吸附等技术进行改造。

2、尿素工艺技术的改造

要采用预分离、预精馏流程;设置一吸塔外冷器,增加吸收能力;改造一段蒸发、二段蒸发加热器;氨泵、甲胺泵等根据情况改为变频调速,更新改造;新增深度水解系统,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造粒塔采用新型喷头。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要采用DES系统优化控制。在公用工程方面,要采用新型横流冷却塔,新型填料等新技术改造冷却水系统;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掺烧造气炉渣,热电联产,能量多级利用。

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近几年化肥市场疲软的事实,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一项技术,哪一项工艺,哪一个设备,都要详细探讨和论证投入和产出,仔细地计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氮改造不能单纯靠增加设备来增加能力。要提高技术水平,改造装置中的“瓶颈”部分,挖掘潜力,以少投入多产出为目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挖潜改造与扩大规模相结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目前,全国中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大都已达到8万t/a的规模,这在“八五”当时是经济规模,安阳化肥厂大胆探索,利用原来的设备,采用新技术,将原来的系统规模扩大到12万t/a。这是一条值得其它厂推广和借鉴的经验。1996年,化工部在安阳化肥厂召开过全国中氮肥行业发展研讨会,该厂就已提出过这种想法,但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想法已付诸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吨氨能耗可以降低6.3~7.5GJ,尿素生产成本约降低20%。我国中氮肥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虽然各厂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可以参照安阳化肥厂的模式进行改造。若全国以煤焦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先改造20套,即合成氨由8万t/a增加到12万t/a,尿素由12万t/a增加到20万t/a,那么,总共可增加合成氨能力80万t/a,尿素能力140万t/a,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3个30万t/a合成氨厂,而投资则要比新建节省很多。这是我国中氮肥技术改造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批小化肥企业脱颖而出,其规模已达到中氮肥的规模。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批小化肥,方案需要认真研究,要尽量靠近经济规模。

关于原料路线的改造,各厂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四、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中氮肥绝大部分都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厂,很多厂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产品单一的生产厂很少,这就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资江氮肥厂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该厂既生产为农化服务的混配肥,还开发了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还有的厂氮肥产品相对单一,经不起市场风浪,即使搞了些产品,也形不成气候,在今后的技改中,必须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不能搞单打一。要化肥、化工并举,走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确定产品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二是技术来源。否则就会形成包袱。

五、握高创新和开发能力

很多中氮肥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厂利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兄弟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本厂的技术改造。今后,中氮肥厂的改造也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也可以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发展创新能力,搞些小改小革,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的中氮肥采用新技术的力度不够,不够大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有新技术,谁就会主动,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六、加强空观调控,维持公平竞争秩序

我这里是指整个氮肥行业。

1994年、1995年国内化肥市场走俏,各地各厂新上了一大批装置,国家也审批了一批项目,氮肥能力增加很快,加之国家又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了目前国内化肥滞销的局面。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化肥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化肥进口。要控制那些

仅是靠外延提高效益的项目。

近一个时期,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行业管理有所削弱,行业遇到一些新情况,如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三角债相互拖欠、市场竞争无序等,政府主管部问是不十分清楚的。建议国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希望有关行业管理部问派出相关调查组到企业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另外,行业统计不准确,有些数字水分大,宏观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化肥企业非常希望国家尽快通过《化肥法》,维护企业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行业管理范畴。

七、要对中氮肥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化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物资,解决化肥问题只能立足国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际化肥市场直接受我国化肥需求的影响,过份依赖进口化肥,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上涨。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因此,国内不能因为效益差而放弃生产化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化肥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贷款力度,对“八五”、“九五”的项目,国家和地方的贷款要及时到位,尽快把项目建成,不能一拖再拖。贷款利率应适当优惠。

(2)对于引进的关键设备,应免证关税和增值税。

(3)对现有中氮肥企业在原料、供电、运输、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和小化肥同样的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竞争。

第5篇

中核运行三厂核电站是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装机容量为两台7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从2003年7月2#机组提前112天投入商业运行后,中核运行三厂两台机组实施了上千项技术改造,未出现重大技术安全问题,改造效果良好。这与企业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和技术改造中有效的安全管理分不开的。中核运行三厂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培育,创立了“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安全文化理念,并把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安全管理之中,以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管理,提高机组的安全运行水平。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安全管理方面持续改进创新,保证了技术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了技术改造方案准备,现场具体实施,经验反馈等各个环节不同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安全管理。

二、方案准备中的安全管理

中核运行三厂在技术改造工作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守决策”的安全工作原则。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培育安全文化,提高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在技术管理中注重落实这些安全工作原则。

1.培育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中核运行三厂,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安全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安全管理核心。只有人人认识到安全重要性并在行动中落实安全,安全才能得到真正保障。为了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中核运行三厂制定了明确的核安全政策,倡导“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安全理念;具体到人因事故预防,提出了“质疑的工作态度、审慎的工作方法、清晰的沟通表达、严格的遵守程序、细致的自我检查、认真的工前会议”6个期望;为了防止机组状况良好时,可能产生对安全要求上的松懈,提出了“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永远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信念。公司领导定期召开安全生产月度例会,关注安全质量问题。定期编制安全简报,报道厂内安全状况和国内外其它重大安全事故并介绍宣传安全知识。在员工刚入厂时就安排工业安全与核安全文化的培训,并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复训。经过几年的培育和积淀“,安全无借口,赢在执行,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安全理念已根植于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公司安全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技术改造人员逐步掌握了木桶理论、冰山法则等新的安全理论知识,养成了质疑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安全意识,强化了“保守决策”的思想。

2.遵循标准规范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行业规范是进行技术改造安全管理的基础。中核运行三厂技术改造中需要遵循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我国的核安全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国际上通用的ASME标准,加拿大CANDU电站设计要求的地震、消防、环境鉴定等相关的安全设计导则。中核运行三厂重视标准规范的培训,分别邀请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中心的专家,多次进行电站设计标准体系、核安全法规等知识培训。此外,先后派出大量技术改造工程师,直接到上海核工程设计研究院进行实践锻炼,尽快熟悉技术改造相关的法规、标准。经过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全方位培训,技术改造工程师在技术改造方案制定、设备选型、安全等级的确定中,能够严格遵循标准要求。在遵循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多利用国际上成熟的经验与技术,借鉴同行实践,采取保守决策,确保技术方案的安全。技术改造工程师经过培训及设计经验的积累,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设计权威,就连国内的资深设计专家,在看到中核运行三厂自己制定的技术改造方案时都连连称赞,认为改造方案考虑符合法规标准、详细周到。

3.充分的安全分析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

技术改造是在原有系统或设备基础上进行的永久性改变,必须慎重对待。由于原设计都是经过了安全分析和验证的,因此在进行新的技术改造时也必须重视安全分析工作。在核电领域,因安全分析不到位而造成技术改造失败的事例并不少见。同时核电站不同的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任何一个系统或设备的改变,可能会对其他相关系统或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任何技术改造方案确定过程中,必须对预期给电站系统和设备安全运行带来的风险,对施工中人员和设备的工业安全、辐射防护安全等进行安全分析。只有通过了这些安全分析,提出并落实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使技术改造的安全得到保证。例如,慢化剂覆盖系统排气变更中,最初的设计方案为,覆盖气体扫气时直接排到反应堆厂房通风系统。随后经过全面的安全分析,认为该方案可能会产生慢化剂系统氚排放少量增加,并从辐射防护安全最优化的角度,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进优化,增加了干燥床的吸附装置,经过吸附处理后再排到反应堆厂房通风系统。

4.进行独立审查是安全管理的有力武器

在中核运行三厂,对于重要技术改造方案,都需要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审查。一般技术改造方案制定完成后,由中核运行三厂内部的运行、维修等责任部门进行审查,从不同角度完善详细方案。对于重要的技术改造,还需要由专业的设计院进行审查,或者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举行安全评审会,对方案进行详细的审查和鉴定,以确保改造方案安全可靠。例如,在汽轮机功率提升的技术改造项目中,先通过广泛咨询国内汽轮机专家、热力系统设计单位,并对热力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了总体改造方案,然后邀请10余名国内汽轮机领域专家,举行安全评审会对方案进行审核。在2006年度进行的二号机组第二次大修中,依照方案对相关系统实施了技术改造工作,最后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技术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

5.核安全评审是核电技术安全的重要环节

根据核安全法规要求,对于影响到颁发运行许可证依据的安全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等的修改为安全重要修改。对于安全重要修改,营运单位必须向国家核安全局提交修改申请,并且在修改申请批准后,才允许现场实施。中核运行三厂,对于安全重要修改,除了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审查,还按照核安全法规要求报批国家核安全局进行安全评审。通过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可以发现技术方案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消除方案中的不安全因素。

三、技术改造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技术改造方案经过充分安全分析,并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开始进行现场施工。大部分技术改造项目需要在机组大修期间进行,并且同其他检修工作交叉作业,因此在具体施工阶段,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

1.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在技术改造项目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每项技术改造特点,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与检查和试验计划。检查和试验计划中选取停工待检点(H点),见证点(W点),审查点(R点),并经过技术人员批准后,方可允许现场实施。这样在技术改造现场施工的每个重要节点,都需要技术改造工程师现场见证签字并确认完全满足安全、技术等设计要求后,才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使得整个施工的安全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

2.施工现场安全采用星级6S管理

在技术改造现场施工过程中,成立有专门的施工管理组进行现场安全监督,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星级6S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在技术改造施工现场,除了遵守穿戴安全帽、安全鞋、防护镜等基本的工业安全管理规定外,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按"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的6S要求进行。6S具体要求包括:工作现场保持所有物品整齐,场地干净,维持工作场所的秩序,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质量,根据物品的具体特性进行存放,减少易燃物的存量,工作完成后做到工完料尽。例如,在中低压开关室实体隔离技术改造中,现场的施工涉及到基建、消防、给排水等多个专业,并且现场施工的空间狭小。在施工管理组人员的监督下,现场施工严格执行星级6S管理要求,各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改造工作按计划顺利完成。

3.定期进行现场安全检查

在技术改造现场项目开工多、施工工作量大时,除施工管理组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外,还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检查成员包括现场施工管理工程师、工业安全科人员、技术改造工程师、质量控制QC工程师、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等,检点为现场的消防及工业安全、施工场地管理、工作人员行为等内容。施工人员及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了技术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完善的经验反馈体制,开放透明的安全文化

在技术改造过程中,“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行之有效的经验反馈制度,可以获得技术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良好实践。中核运行三厂倡导“融合、坦诚、开放”的工作氛围,在技术改造过程中,鼓励员工及时暴露一些未遂事件,以便对这些未遂事件加以分析,并有效利用分析结论中获得的有益经验或教训,从而防止更为严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中核运行三厂安全管理方面经验反馈工作的具体流程为:首先以状态报告的形式及时准确记录技术改造过程中产生的人因失误或设备异常,一些未遂事件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并收集类似的外部事件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然后对重要的或有经验反馈价值的未遂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找出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经过深入分析对确定导致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行动,消除事件隐患,防止类似事件重发;最后通过对纠正行动的跟踪和检查并进行总体趋势分析,确保所有安全隐患都得到有效的关注和处理。通过经验反馈,使技术改造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很大提高了技术改造的安全管理水平。

五、总结

第6篇

1.有利于降低技术改造工程的经济成本

当对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装置以及相关应用设备等进行改造后,需要定期对改造后的设备或者装置等进行维护与修理,那么此时就会增加一定的维护成本,甚至所维护的工程对象较大,以至于投入的成本较多,如生活污水工程,这种工程每年的维护费用将达到几十万元,甚至有些工程的维护费用远远超出预期的成本费用,因此,通过对改造工程进行经济评价,则能够对该工程的经济成本情况以及其改造后的作用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从而对其维护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能性。

2.有利于保障资产增值能力

技术改造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说,技术改造给火力发电厂增加固定资产提供了重要手段[2],如果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则对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对企业的生存环境以及再融资能力造成影响,而改造工程经济评价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企业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而且还为企业的资产增值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有利于推动火力发电厂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火力发电厂企业对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应用设备等进行了技术改造,那么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将会降低,从而有利于树立本企业的品牌形象而推动其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当前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应用的经济评价方式以及其选择

1.将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作为一种新型项目来进行经济评价的方式分析

将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作为一种新型项目来进行经济评价这种方式是一种常见、简单的方法,即将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看作一个整体项目,根据这一整体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来进行计算之间的经济效益,虽然这种方法较简单且较直观,但是这种经济评价方法不能够全面地反映整个项目工程各环节的投入与产出,而整个项目工程的整体投入、产出与本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相互联系,如果该技术改造工程中的某一环节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则会给整个火力发电厂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当进行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的时候,应用这种方法来评价其经济性是不科学的,这是因为在对火力发电厂进行技术改造工程的时候,其会应用到大量电厂原有设备以及装置,甚至资产,从而对整个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这方面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计入到改造工程活动中,所以应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是不科学的。

2.应用有、无项目对比法来进行经济评价的方式分析

应用有、无项目对比法是针对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投产后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的,通过应用这种经济评价方法来对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进行经济评价,能够有效的对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将来所带来的影响、真实效益以及作用等方面均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是因为这种经济评价方法而且对比的重点内容是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作用以及该项目以外的作用。同时,有、无对比方法能够将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真实效果进行反映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经济评价方式能够客观、直接的反映出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其对于火力发电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决策活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实例探讨有、无项目对比法应用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

本研究针对某火力发电厂新建供热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为例,应用有、无项目对比法对其进行经济评价,以探讨应用有、无项目对比法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该改造工程项目是将发电厂的机组改造为供热机组,通过改造后的电厂产品成本构成以及产品种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通过应用有、无项目对比法对其进行经济评价,其中,无项目包括设备的购置、监测手段的升级、试验仪器的购置等,而有项目包括治理项目与供热设备的保护项目等,这些有项目一般具有着难于计算的特点,根据本次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活动来看,其所得税后的净现值无项目财务指标为43263万元,而有项目财务指标为58466万元,其他财务分析指标以及利润与利润通过对有、五项目财务分析指标差值的计算可以了解到,新建供热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在不考虑融资方案的背景下,所得说钱的财务内部收益率比改造前增加了不少,并且财务净利润也比改造前增加了34280万元,由此可以看出,该改造工程的开展与实施,机组的技术改造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通过应用有、无项目对比法来对机组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有效的全面反映出该项目的进行将会给火力发电厂未来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有、无项目对比法值得在改造工程经济评价活动中应用与推广。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单片机数控系统,改装设计

第一章概述

机床作为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的发展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促使机床的控制信息出现了质的突破,导致了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柔性自动化控制的新一代机床-数控机床的诞生和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为人类提供了实现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的理想手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控机床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同时使人们对传统的机床传动及结构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数控机床以其优异的性能和精度、灵捷而多样化的功能引起世人瞩目,并开创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先河。数控机床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机床电机的启动和停止,主轴变速,工件松开和夹紧,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等信息用代码化的数字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将数字信息送入数控装置或计算机,经过译码,运算,发出各种指令控制机床伺服系统或其它的执行元件,加工出所需的工件。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其主要有以下的优点:1.适应性强,适合加工单件或小批量的复杂工件;在数控机床上改变加工工件时,只需重新编制新工件的加工程序,就能实现新工件加工。2.加工精度高;3.生产效率高;4.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5.良好的经济效益;6.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数控机床已成为我国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需求量逐年激增。我国数控机机床近几年在产业化和产品开发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机床的高速化、多轴化、复合化、精密化方面进步很大。但是,国产数控机床与先进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还存在差距,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机床大国,有三百多万台普通机床。但机床的素质差,性能落后,单台机床的平均产值只有先进工业国家的1/10左右,差距太大,急待改造。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顾名思义就是在普通机床上增加微机控制装置,使其具有一定的自动化能力,以实现预定的加工工艺目标。随着数控机床越来越多的普及应用,数控机床的技术经济效益为大家所理解。在国内工厂的技术改造中,机床的微机数控化改造已成为重要方面。许多工厂一面购置数控机床一面利用数控、数显、PC技术改造普通机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经济资源有限,国家大,机床需要量大,因此不可能拿出相当大的资金去购买新型的数控机床,而我国的旧机床很多,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普通机床,在投资少的情况下,使其既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又能提高机床的自动化程度,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1984年,我国开始生产经济型数控系统,并用于改造旧机床。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厂家生产经济型数控系统。可以预料,今后,机床的经济型数控化改造将迅速发展和普及。所以说,本毕业设计实例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第二章总体方案的设计

2.1设计任务本设计任务是对CA6140普通车床进行数控改造。利用微机对纵、横向进给系统进行开环控制,纵向(Z向)脉冲当量为0.01mm/脉冲,横向(X向)脉冲当量为0.005mm/脉冲,驱动元件采用步进电机,传动系统采用滚珠丝杠副,刀架采用自动转位刀架。2.2总体方案的论证对于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在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时,应考虑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机床的改动应尽可能少,以降低成本。(1)数控系统运动方式的确定数控系统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点位控制系统、点位直线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由于要求CA6140车床加工复杂轮廓零件,所以本微机数控系统采用两轴联动连续控制系统。(2)伺服进给系统的改造设计数控机床的伺服进给系统有开环、半闭环和闭环之分。因为开环控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制造容易、控制精度较好、容易调试、价格便宜、使用维修方便等优点。所以,本设计决定采用开环控制系统。(3)数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任何一个数控系统都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数控系统的基础,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数控系统的工作性能。有了硬件,软件才能有效地运行。在设计的数控装置中,CPU的选择是关键,选择CPU应考虑以下要素:1.时钟频率和字长与被控对象的运动速度和精度密切相关;2.可扩展存储器的容量与数控功能的强弱相关;3.I/O口扩展的能力与对外设控制的能力相关。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数控系统的应用场合、控制对象以及各种性能、参数要求等,综合起来考虑以确定CPU。在我国,普通机床数控改造方面应用较普遍的是Z80CPU和MCS-51系列单片机,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配套芯片便宜,普及性、通用性强,制造和维修方便,完全能满足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改造需要。本设计中是以MCS-51系列单片机,51系列相对48系列指令更丰富,相对96系列价格更便宜,51系列中,是无ROM的8051,8751是用EPROM代替ROM的8051。目前,工控机中应用最多的是8031单片机。本设计以8031芯片为核心,增加存储器扩展电路、接口和面板操作开关组成的控制系统。2.3总体方案的确定经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证后,确定的CA6140车床经济型数控改造示意图如图所示。CA6140车床的主轴转速部分保留原机床的功能,即手动变速。车床的纵向(Z轴)和横向(X轴)进给运动采用步进电机驱动。由8031单片机组成微机作为数控装置的核心,由I/O接口、环形分配器与功率放大器一起控制步进电机转动,经齿轮减速后带动滚珠丝杠转动,从而实现车床的纵向、横向进给运动。刀架改成由微机控制的经电机驱动的自动控制的自动转位刀架。为保持切削螺纹的功能,必须安装主轴脉冲发生器,为此采用主轴靠同步齿形带使脉冲发生器同步旋转,发出两路信号:每转发出的脉冲个数和一个同步信号,经隔离电路以及I/O接口送给微机。如图2-1所示:

第三章微机数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微机数控系统硬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本系统选用8031CPU作为数控系统的中央处理机。外接一片2764EPROM,作为监控程序的程序存储器和存放常用零件的加工程序。再选用一片6264RAM用于存放需要随机修改的零件程序、工作参数。采用译码法对扩展芯片进行寻址,采用74LS138译码器完成此功能。8279作为系统的输入输出口扩展,分别接键盘的输入、输出显示,8255接步进电机的环形分配器,分别并行控制X轴和Z轴的步进电机。另外,还要考虑机床与单片机之间的光电隔离,功率放大电路等。其硬件框图如图3-1所示:图3-28031芯片内部结构图各引脚功能简要介绍如下:⒈源引脚VSS:电源接地端。VCC:+5V电源端。⒉输入/输出(I/O)口线8031单片机有P0、P1、P2、P34个端口,每个端口8根I/O线。当系统扩展外部存储器时,P0口用来输出低8位并行数据,P2口用来输出高8位地址,P3口除可作为一个8位准双向并行口外,还具有第二功能,各引脚第二功能定义如下:P3.0RXD:串行数据输入端。P3.1TXD:串行数据输出端P3.2INT0:外部中断0请求信号输入端。P3.3INT1:外部中断1请求信号输入端。P3.4T0:定时器/计数器0外部输入端P3.5T1:定时器/计数器1外部输入端P3.6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在进行第二功能操作前,对第二功能的输出锁存器必须由程序置1。⒊信号控制线RST/VPD:RST为复位信号线输入引脚,在时钟电路工作以后,该引脚上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完成一次复位操作。8031单片机采用两种复位方式:一种是加电自动复位,另一种为开关复位。ALE/PROG:ALE是地址锁存允许信号。它的作用是把CPU从P0口分时送出的低8位地址锁存在一个外加的锁存器中。外部程序存储器读选通信号。当其为低电平时有效。

VPP:当EA为高电平且PC值小于0FFFH时CPU执行内部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当EA为低电平时,CPU仅执行外部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XTAL1:震荡器的反相放大器输入,使用外部震荡器时必须接地;XTAL2:震荡器的反相放大器输出,使用外部震荡器时,接收震荡信号;(2)片外三总线结构单片机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扩展外部存储器、I/O口等。单片机的引脚,除了电源、复位、时钟输入以及用户I/O口外,其余的引脚都是为了实现系统扩展而设置的,这些引脚构成了三总线形式:⒈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宽度为16位。因此,外部存储器直接寻址范围为64KB。由P0口经地址锁存器提供16位地址总线的低8位地址(A7~A0),P2口直接提供高8位地址(A15~A8)。⒉数据总线DB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由P0口提供。⒊控制总线CB控制总线由第二功能状态下的P3口和4根独立的控制线RST、EA、ALE和PSEN组成。其引脚图如图3-3所示:3.1.28255A可编程并行I/O口扩展芯片8255A可编程并行I/O口扩展芯片可以直接与MCS系列单片机系统总线连接,它具有三个8位的并行I/O口,具有三种工作方式,通过编程能够方便地采用无条件传送、查询传送或中断传送方式完成CPU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8255A的结构及引脚功能:1、8255A的结构8255A的内部结构如图3-4所示。其中包括三个8位并行数据I/O端口,二个工作方式控制电路,一个读/写控制逻辑电路和一个8位数据总线缓冲器。各部分功能介绍如下:(1)三个8位并行I/O端口A、B、CA口:具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缓冲器和一个8位数据输入锁存器。可编程为8位输入、或8位输出、或8位双向寄存器。B口:具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缓冲器和一个8位输入或输出寄存器,但不能双向输入/输出。C口:具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缓冲器和一个8位数据输入缓冲器,C口可分作两个4位口,用于输入或输出,也可作为A口和B口选通方式工作时的状态控制信号。(2)工作方式控制电路A、B两组控制电路把三个端口分成A、B两组,A组控制A口各位和C口高四位,B组控制B口各位和C口低四位。两组控制电路各有一个控制命令寄存器,用来接收由CPU写入的控制字,以决定两组端口的工作方式。也可根据控制字的要求对C口按位清“0”或置“1”。(3)读/写控制逻辑电路它接收来自CPU的地址信号及一些控制信号,控制各个口的工作状态。(4)数据总线缓冲器它是一个三态双向缓冲器,用于和系统的数据总线直接相连,以实现CPU和8255A之间信息的传送。

参考文献:

[1]王润孝,秦现生.机床数控原理与系统.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华,MCS-51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3]李圣怡等,Windows环境下软硬件接口设计.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顾京,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

机床作为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它的发展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促使机床的控制信息出现了质的突破,导致了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柔性自动化控制的新一代机床-数控机床的诞生和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为人类提供了实现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的理想手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控机床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同时使人们对传统的机床传动及结构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数控机床以其优异的性能和精度、灵捷而多样化的功能引起世人瞩目,并开创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先河。数控机床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机床电机的启动和停止,主轴变速,工件松开和夹紧,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等信息用代码化的数字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将数字信息送入数控装置或计算机,经过译码,运算,发出各种指令控制机床伺服系统或其它的执行元件,加工出所需的工件。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其主要有以下的优点:1.适应性强,适合加工单件或小批量的复杂工件;在数控机床上改变加工工件时,只需重新编制新工件的加工程序,就能实现新工件加工。2.加工精度高;3.生产效率高;4.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5.良好的经济效益;6.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数控机床已成为我国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需求量逐年激增。我国数控机机床近几年在产业化和产品开发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机床的高速化、多轴化、复合化、精密化方面进步很大。但是,国产数控机床与先进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还存在差距,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机床大国,有三百多万台普通机床。但机床的素质差,性能落后,单台机床的平均产值只有先进工业国家的1/10左右,差距太大,急待改造。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顾名思义就是在普通机床上增加微机控制装置,使其具有一定的自动化能力,以实现预定的加工工艺目标。随着数控机床越来越多的普及应用,数控机床的技术经济效益为大家所理解。在国内工厂的技术改造中,机床的微机数控化改造已成为重要方面。许多工厂一面购置数控机床一面利用数控、数显、PC技术改造普通机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经济资源有限,国家大,机床需要量大,因此不可能拿出相当大的资金去购买新型的数控机床,而我国的旧机床很多,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普通机床,在投资少的情况下,使其既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又能提高机床的自动化程度,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1984年,我国开始生产经济型数控系统,并用于改造旧机床。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厂家生产经济型数控系统。可以预料,今后,机床的经济型数控化改造将迅速发展和普及。所以说,本毕业设计实例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第二章总体方案的设计

2.1设计任务本设计任务是对CA6140普通车床进行数控改造。利用微机对纵、横向进给系统进行开环控制,纵向(Z向)脉冲当量为0.01mm/脉冲,横向(X向)脉冲当量为0.005mm/脉冲,驱动元件采用步进电机,传动系统采用滚珠丝杠副,刀架采用自动转位刀架。2.2总体方案的论证对于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在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时,应考虑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机床的改动应尽可能少,以降低成本。(1)数控系统运动方式的确定数控系统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点位控制系统、点位直线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由于要求CA6140车床加工复杂轮廓零件,所以本微机数控系统采用两轴联动连续控制系统。(2)伺服进给系统的改造设计数控机床的伺服进给系统有开环、半闭环和闭环之分。因为开环控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制造容易、控制精度较好、容易调试、价格便宜、使用维修方便等优点。所以,本设计决定采用开环控制系统。(3)数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任何一个数控系统都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数控系统的基础,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数控系统的工作性能。有了硬件,软件才能有效地运行。在设计的数控装置中,CPU的选择是关键,选择CPU应考虑以下要素:1.时钟频率和字长与被控对象的运动速度和精度密切相关;2.可扩展存储器的容量与数控功能的强弱相关;3.I/O口扩展的能力与对外设控制的能力相关。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数控系统的应用场合、控制对象以及各种性能、参数要求等,综合起来考虑以确定CPU。在我国,普通机床数控改造方面应用较普遍的是Z80CPU和MCS-51系列单片机,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配套芯片便宜,普及性、通用性强,制造和维修方便,完全能满足经济型数控机床的改造需要。本设计中是以MCS-51系列单片机,51系列相对48系列指令更丰富,相对96系列价格更便宜,51系列中,是无ROM的8051,8751是用EPROM代替ROM的8051。目前,工控机中应用最多的是8031单片机。本设计以8031芯片为核心,增加存储器扩展电路、接口和面板操作开关组成的控制系统。2.3总体方案的确定经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证后,确定的CA6140车床经济型数控改造示意图如图所示。CA6140车床的主轴转速部分保留原机床的功能,即手动变速。车床的纵向(Z轴)和横向(X轴)进给运动采用步进电机驱动。由8031单片机组成微机作为数控装置的核心,由I/O接口、环形分配器与功率放大器一起控制步进电机转动,经齿轮减速后带动滚珠丝杠转动,从而实现车床的纵向、横向进给运动。刀架改成由微机控制的经电机驱动的自动控制的自动转位刀架。为保持切削螺纹的功能,必须安装主轴脉冲发生器,为此采用主轴靠同步齿形带使脉冲发生器同步旋转,发出两路信号:每转发出的脉冲个数和一个同步信号,经隔离电路以及I/O接口送给微机。如图2-1所示:

第三章微机数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微机数控系统硬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本系统选用8031CPU作为数控系统的中央处理机。外接一片2764EPROM,作为监控程序的程序存储器和存放常用零件的加工程序。再选用一片6264RAM用于存放需要随机修改的零件程序、工作参数。采用译码法对扩展芯片进行寻址,采用74LS138译码器完成此功能。8279作为系统的输入输出口扩展,分别接键盘的输入、输出显示,8255接步进电机的环形分配器,分别并行控制X轴和Z轴的步进电机。另外,还要考虑机床与单片机之间的光电隔离,功率放大电路等。其硬件框图如图3-1所示:图3-28031芯片内部结构图各引脚功能简要介绍如下:⒈源引脚VSS:电源接地端。VCC:+5V电源端。⒉输入/输出(I/O)口线8031单片机有P0、P1、P2、P34个端口,每个端口8根I/O线。当系统扩展外部存储器时,P0口用来输出低8位并行数据,P2口用来输出高8位地址,P3口除可作为一个8位准双向并行口外,还具有第二功能,各引脚第二功能定义如下:P3.0RXD:串行数据输入端。P3.1TXD:串行数据输出端P3.2INT0:外部中断0请求信号输入端。P3.3INT1:外部中断1请求信号输入端。P3.4T0:定时器/计数器0外部输入端P3.5T1:定时器/计数器1外部输入端P3.6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在进行第二功能操作前,对第二功能的输出锁存器必须由程序置1。⒊信号控制线RST/VPD:RST为复位信号线输入引脚,在时钟电路工作以后,该引脚上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完成一次复位操作。8031单片机采用两种复位方式:一种是加电自动复位,另一种为开关复位。ALE/PROG:ALE是地址锁存允许信号。它的作用是把CPU从P0口分时送出的低8位地址锁存在一个外加的锁存器中。外部程序存储器读选通信号。当其为低电平时有效。

VPP:当EA为高电平且PC值小于0FFFH时CPU执行内部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当EA为低电平时,CPU仅执行外部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XTAL1:震荡器的反相放大器输入,使用外部震荡器时必须接地;XTAL2:震荡器的反相放大器输出,使用外部震荡器时,接收震荡信号;(2)片外三总线结构单片机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扩展外部存储器、I/O口等。单片机的引脚,除了电源、复位、时钟输入以及用户I/O口外,其余的引脚都是为了实现系统扩展而设置的,这些引脚构成了三总线形式:⒈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宽度为16位。因此,外部存储器直接寻址范围为64KB。由P0口经地址锁存器提供16位地址总线的低8位地址(A7~A0),P2口直接提供高8位地址(A15~A8)。⒉数据总线DB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由P0口提供。⒊控制总线CB控制总线由第二功能状态下的P3口和4根独立的控制线RST、EA、ALE和PSEN组成。其引脚图如图3-3所示:3.1.28255A可编程并行I/O口扩展芯片8255A可编程并行I/O口扩展芯片可以直接与MCS系列单片机系统总线连接,它具有三个8位的并行I/O口,具有三种工作方式,通过编程能够方便地采用无条件传送、查询传送或中断传送方式完成CPU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8255A的结构及引脚功能:1、8255A的结构8255A的内部结构如图3-4所示。其中包括三个8位并行数据I/O端口,二个工作方式控制电路,一个读/写控制逻辑电路和一个8位数据总线缓冲器。各部分功能介绍如下:(1)三个8位并行I/O端口A、B、CA口:具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缓冲器和一个8位数据输入锁存器。可编程为8位输入、或8位输出、或8位双向寄存器。B口:具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缓冲器和一个8位输入或输出寄存器,但不能双向输入/输出。C口:具有一个8位数据输出锁存/缓冲器和一个8位数据输入缓冲器,C口可分作两个4位口,用于输入或输出,也可作为A口和B口选通方式工作时的状态控制信号。(2)工作方式控制电路A、B两组控制电路把三个端口分成A、B两组,A组控制A口各位和C口高四位,B组控制B口各位和C口低四位。两组控制电路各有一个控制命令寄存器,用来接收由CPU写入的控制字,以决定两组端口的工作方式。也可根据控制字的要求对C口按位清“0”或置“1”。(3)读/写控制逻辑电路它接收来自CPU的地址信号及一些控制信号,控制各个口的工作状态。(4)数据总线缓冲器它是一个三态双向缓冲器,用于和系统的数据总线直接相连,以实现CPU和8255A之间信息的传送。

参考文献:

[1]王润孝,秦现生.机床数控原理与系统.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华,MCS-51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3]李圣怡等,Windows环境下软硬件接口设计.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顾京,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周伟平,机械制造技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刘迎春,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1 文档管理的方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实施的复杂性,多方人员参加以及时间跨度长等因素,所以有关需求、建议、解决方案和会议、问题记录等都必须文档化、标准化,以便查阅和引用。这些文档伴随着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逐渐充实、完善;与此同时,它们亦记载跟踪了整个实施的过程和成果。因此,在文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文档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1.1文档模板的管理

面对项目中需要建立的各类纷繁复杂的文档,如果各式各样,每个人一个风格,不论从美观性和可读性上都会有影响,所以在文档管理中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套文档的模板。

在建立文档模板时,需要对一些格式进行要求,需要将一些基本的要素固化到文档模板中,确保文档需要的内容能够在文档中体现,例如文档的页眉页脚、文档变更历史、文档的目录方式、文档的字体等。

在建立文档时,要注意做好文档的分类,各种分类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使用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实际使用时要采用哪种模板。如果是使用共享目录方式管理文档,需要在一个相对容易找到的文件夹目录中存放模板,如果是使用信息系统方式进行模板管理,最好能够在首页进行一个链接,让使用者可以快速的搜索到。在建立分类时,需要含有一个共同类,或者叫做公用类,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新的类别出现,也会有一些无法进行分类的文档,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共同类进行管理

1.2文档目录的管理

为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文档中找到需要的文档,需要在进行文档管理时建立一套完整的文档目录体系,主要包括文档的索引管理和文档的分类管理。

在进行文档管理前,需要对不同的文档建立一个分类,建议不同的分类可以便于文档的查找,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分类制定不同的管理要求。如果是文件夹方式管理,还需要分别不同的文件夹内容的安排以及权限的控制,因为文件夹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注意其权限管理的简洁化;如果是采用信息系统管理,需要注意类型的编码体系的建立。一个好的文档分类体系可以让使用者方便地进行文档的归类和查找,文档的分类在一些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归档管理的需求。

2 项目技术文档范围

2.1项目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批复等立项依据性文件;施工、质检、监理、中间交接、竣工验收 、试运行等。

2.2基础检测报告、发电机转子探伤报告、制造厂(运行厂)调研报告。

2.3设备招标、设计招标、施工招标、工程监理招标文件。

2.4施工图设计文件、图纸审核会签资料。

2.5工程概算书、施工预算表、工程竣工决算、固定资产清单及明细表。

2.6工程监理合同、工程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

2.7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前技术交底、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措施。

2.8设计变更、工程更改洽商单、通知单。

2.9原材料检验报告、原材料出厂技术文件、产品合格证。

2.10设备安装记录。

3 项目技术文档的要求:

3.1项目技术文档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并做到图面整洁、装订整齐、签字手续完备,图片、照片等要附情况说明。

3.2竣工图应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做到图物相符,做好施工记录、检测记录、交接验收记录和签证。

3.3凡按图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变动的工程,由施工单位在原施工图上加盖竣工图章后,即可作为竣工图。

3.4凡有一般性图纸变更的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变更的,可在原图上修改,并加盖竣工图章作为竣工图。

3.5施工中有一般性设计变更时,能在原施工图上修改的,由施工单位在原施工图上注明修改部分与修改依据和说明,可在原图上修改,并加盖竣工图章作为竣工图。

3.6凡有结构改变、工艺改变、平面布置改变、项目改变等重大变更及图幅变更面积超过10%,应重新绘制竣工图。

3.7所有设计变更文件中的变更内容,必须不遗漏地在竣工图中全面反映,即每项变更内容,不但要在文件所指的竣工图上反映,而且要在所有涉及到的相关联的每张竣工图上反映。

3.8实施过程中的图片、照片、录象等材料,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事故等,应有完整的文字说明。同时,要详细地填写档案资料登记表。

4 各方的通用职责

4.1工程各参建单位填写的工程档案应以工程合同、设计文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及验收规范等为依据。

4.2工程档案应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并应按专业归类,认真书写,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准确、真实,无未了事项。表格应采用统一表格,特殊要求需增加的表格应统一归类。

4.3工程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工程档案的全过程组织工作,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工作由各单位档案管理员负责。

4.4对工程档案进行涂改、伪造、随意抽撤或损毁、丢失等,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5 建设单位职责

5.1应加强对基建文件的管理工作,并设专人负责基建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5.2在与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签订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合同时,应对监理文件、施工文件和工程档案的编制责任、编制套数和移交期限做出明确规定。

5.3必须向参建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齐全。

5.4负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档案进行检查并签署意见。

5.5负责组织工程档案的编制工作,可委托总承包单位或监理单位组织该项工作;负责组织竣工图的绘制工作,可委托总承包单位或监理单位或设计单位具体执行。

5.6编制基建文件的套数不得少于地方城建档案部门要求,并应有完整基建文件归入地方城建档案部门及移交产权单位,保存期应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相同。

5.7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资料,建立、健全工程档案,并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按规定及时向地方城建档案部门移交工程档案。

6 工程监理单位职责

6.1应加强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并设专人负责监理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6.2监督检查工程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对勘察、测绘、设计单位的工程文件进行监督、检查;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文件进行监督、检查。

6.3接收建设单位的委托进行工程档案的组织编制工作。

6.4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对监理档案进行整理、装订与归档。监理档案在归档前必须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核。

6.5编制的监理文件的套数不得少于地方城建档案部门要求,并应有完整监理文件移交建设单位及自行保存,保存期根据工程性质以及地方城建档案部门有关要求确定。如建设单位对监理档案的编制套数有特殊要求的,可另行约定。

7 工程施工单位职责

7.1应加强施工文件的管理工作,实行技术负责人负责制,逐级建立健全施工文件管理工作。建设项目的施工文件应设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

7.2总承包单位负责汇总整理各分包单位编制的全部施工文件,分承包单位应各自负责对分承包范围内的施工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各承包单位应对其施工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7.3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进行工程档案的组织编制工作。

7.4按要求在竣工前将施工文件整理汇总完毕并移交建设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7.5负责编制的施工文件的套数不得少于地方城建档案部门要求,并应有完整施工文件移交建设单位及自行保存,保存期根据工程性质以及地方城建档案部门有关要求确定。如建设单位对施工文件的编制套数有特殊要求的,可另行约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