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5 19:38: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日渐式微的大学语文课堂现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仅凭学校自己的理解来规定课时的多少。由于有些高校学制普遍较短,且教学偏重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安排之余,才会想到安排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安排课程一般一周也不会超过两节,有的高校甚至直接用讲座、选修课、大班授课等方式敷衍了事。在教育目标问题上,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也十分模糊,甚至任课教师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清晰,又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因此,大学语文的教材体系十分混乱,部分高校是直接采用中文学生本科教材稍加删减直接变成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对大多数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偏重经典的教材显得“繁、难、偏、旧”,其中的古典文学知识体系与他们所需要的语言沟通实践技能有不小出入。大学语文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能跟着混两个学分就达到目的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热情,通常一本教案用好几年,对任何专业的学生教法都一样。(二)当前大学语文课堂现状的原因分析一方面是教学方法落后,研究陷入困顿。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手段依旧是围绕课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忽视学生的感受,缺失课堂互动。而且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文本知识的传授,不考虑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理解上的要求。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还由于国内目前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充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偏重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并没有解决。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基础薄弱、考评机制单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学功底普遍不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逐渐走向公平。但伴随扩招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下滑,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出现滑坡。在考评机制方面,按要求本应在教学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多项考核,但许多高校与教师都依然延续用一张试卷进行测试,以分数定成绩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价值

首先,内容明确、针对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安排微课视频教学先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每段视频或者说每段微课只针对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结构完整的微课程。这既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又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寻找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反复观看,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方便理解,这比起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凝聚学生注意力,节约时间成本,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表达生动、吸引力强。一方面从教师的层面来说,由于授课与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结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传媒手段,通过视频、图片、动画效果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视听语言更清晰深刻地将一个知识点抽丝剥茧,解释清楚。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拉近学生与大学语文之间距离的桥梁。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合作探究之后需要展示探究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除课堂发言之外,学生还可以采用报告、演讲、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汇报形式,这种生动的表达同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灵活多样,自主性强。当前大学生受到社会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已经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了,然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一是学习时间上的灵活多样,教师课前将微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二是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自己不懂、不会的内容上,可以反复看、慢慢看,实在不能理解的留在课堂上与教师探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生就可以互动交流,教师同样也可以在线上对这种交流进行指导。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先做一个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中再对不懂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最后,资源整合、普适性强。“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和互联网联系紧密,具有流通性强、普适性强的特点。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微课质量。微课如果设计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为了做好微课,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对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整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自己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搜集整合所有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小视频等,以丰富自己的微课内容。二是整合其他高校教师的微信视频,进行对比分析,优化自己的微课内容,在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与业务水平,达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一旦确立下来,推广起来也比之前学界广泛讨论的翻转课堂更加适应中国大学语文的教育,翻转课堂毕竟是西方的理论传入中国,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学生和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对学校软硬件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只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在国内大范围地推广。

三、“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型构建

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课堂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和内化;课堂内有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科技进步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特别是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理念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教学方式中的主流。(一)课前知识任务输入——创建“微课”视频学习媒介课前的微课通常不会超过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微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精练、知识点精确等特点,同时微课也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微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介绍,这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学习,以节省课堂时间。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微课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是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生僻字的介绍,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其典故或易错点,让学生反复学习。比如,在学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典故做成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次是作品赏析,利用微课可以增加音频的特点,教师可以插入画外音、小视频、音乐、Flash等,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魅力。比如,在遇到《红楼梦》节选等经典文本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影视作品,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二)课中内化吸收——构建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将教师从冗杂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引者和协助者。学生要占据课堂的中心位置,首先要根据之前微课的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学生会问到“舒婷为什么要写下这篇《致橡树》”“这其中的树都代表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棵树的形象的”等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应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小组中给出一个意见,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将答案汇总,让学生比较哪些答案更贴合实际,或是把学生的答案综合一下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动脑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评价,对产生的问题希望在下一次发言中改进提高。(三)课后活动辅助教学——拓展语文教学平台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拓展课外教学平台。大学与中学不同,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也有更丰富的社团文化生活,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完庄子的《逍遥游》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关于“人生来自由还是不自由”的辩论赛;学习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后,学生可以开展一场情景剧大赛。这些比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诗经》《楚辞》等经典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背诵这些经典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四)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开发多纬度学习空间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学习者置身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内容”的大环境中,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实现了颠覆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是囿于课堂范围之内,而是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范围也可以无限延伸。微课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可以多次播放,直到听懂为止。除微课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建立其他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供学生在课下交流讨论,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随时解决。同时,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开通在线直播授课,学生有意见能及时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不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评价模式,可以更灵活多样,教师的调整也可以更加准确及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建设;经验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2

一、建设概况

1.调研工作

成立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笔者深入调研了多所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及需求,为项目建设搜集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召开专题研讨会,明确了项目建设思路,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

2.建设工作

以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修订教学内容;完成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共完成11次课教学内容的配套空间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库;通过“大学语文”空间课程展示建设成果。

3.应用工作

率先在校内试点应用,将线上、线下学习有效对接,实现学情调查、在线辅导、答疑、测试、成绩评定等,实现了个性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推广

发表多篇论文,总结建设成果、经验和创新之处,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撰写项目总结报告。通过空间、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在省内外进行经验交流,广受好评,网络选修该课程的人数大大增加。

二、主要建设成果

1.完成调研,重置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团队成员分批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状况和学生需求。校内外专家、骨干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以学生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置,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修订了“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2.理清架构,明确思路,完成“大学语文”空间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空间课程分为课程概要、单元教学、互动交流、改革创新四大版块。课程概要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等。单元教学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辅助资源、教学视频、训练题库等。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改革创新主要展示相关论文、反思及创新成果。

3.共建共享、动态开放,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库

完成基本教学资源的整理上传。制作完成了11次课的全套教学资源。目前共有课程资源近4000个。录制课程教学视频共71个,每个教学视频时长不少于5分钟,均为申报教师本人原创。完成拓展资源的搜集、整理、上传。通过空间交互方式,将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资源、有效建议纳入资源系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4.增设交流板块,拓宽交流渠道,形成多维互动的良好局面

专门增设互动交流区域,包括需求调查、课前自学、话题讨论、训练自测等八个板块,拓宽交流渠道,为师生提供了有效沟通的场所。

5.形成多元评价方式,加强对空间教学的管理

建立多元、透明的考核评价指标,将网上听课评课、资源访问量、交流互动次数等都纳入对师生双方的考核评价之中,通过对学生选课及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进一步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6.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校内信息化建设进程

名师空间课堂打破时空限制,焕发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语文课程教学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参与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学习效果好。

三、项目建设经验

1.有良好的建设保障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从政策、组织、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2.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成立项目建设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

3.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状况和学生需求等情况进行调查,组织分析、研讨。课程内容以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按知识点录制视频,方便学生课外按照不同进度和兴趣自学。

4.课程资源丰富、系统

在建设课程资源时,尽可能做到丰富、系统,通过空间交互方式,多方借鉴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动态开放,以满足学生个体化、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要,使网络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

5. 沟通渠道便捷、通畅

除平台原有的交流功能外,增设互动交流区域,拓宽交流渠道,为师生提供有效沟通的场所,随时进行在线交流,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形成多维互动的良好局面。

四、项目创新点

1.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

运用空间教学方式,创新师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学,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对接,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

2. 有效地实现分层教学

按知识点录制视频,学生根据不同的时间和进度有选择性地学习,可暂停思考,可重复播放,使单独辅导变得更为有效、快捷,有效解决了分层教学的难题。

3.通过PDCA循环模式实施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按照“P―D―C―A”的顺序实施教学。P阶段进行课前调查,了解需求,确定目标,制订授课计划和教案、学案,搜集整理课程资源;D阶段完成每一课的课堂任务;C阶段听取意见, 查找问题,总结反思;A阶段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按照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运转,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4. 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在进行名师课堂建设过程中,同步进行“大学语文”课程MOOT建设,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快速查阅所学知识点对应的教材内容,获得更多附加信息,使在线阅读更加便捷,也满足了没有教材的广大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项目资金预算不够详细,前期资金只进行了大体预算,重点考虑了视频录制费用,却忽视了其他环节的重要性,比如前期调研、课程开发、实践应用、成果推广等专项资金少,导致项目中有些内容实施效果不理想。

(2)在前期调研和后期总结的过程中,对兄弟院校、同行教师和学习者的意见征集还不够广泛、全面。

2.整改建议

(1)制订资金预算细则,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资金预算情况,做好协调、规划,争取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确保每个环节的建设质量。

(2)充分发挥组织和团队优势,多方调研,集思广益,更广泛地征集兄弟院校、同行教师和学习者的意见,争取项目建设更符合学习者的需要,扩大受益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应用本科 ;大学语文 ;学习评价新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的主要标志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美学作为一个整体,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应用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关注的。

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有区别,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教学效果检测和评估等相关领域的探讨是应用本科高校进一步改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

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估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不能被忽视。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做出准确判断的成绩,才可以发挥评价标准积极指导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前应用本科高校“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重笔试、轻口语。关注考试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因此,如何评估学生的能力,是应用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

首先,应用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是寻求建立一个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估系统。教学计划要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分阶段培养。必须符合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逐渐积累和深化,逐渐意识到规律。推行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测试。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准备一个或多个主题,让学生辩论比赛,在整个事件的性能评估的基础。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活动,发现信息,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和压力。这种考试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机统一在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同时,这两个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虽然一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好,表现不佳,然而,这种评价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学习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全面多样化的原则,动态的原则,综合原则。多样化原则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考试形式,打破单一的检测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为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综合原则是语言学习评价标准应该反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全面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考试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要注意掌握口头和书面能力的训练,一个质量,例如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情感、人格等,为学生建立一个好学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另外,可以创设模拟职业环境,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模拟招聘会的形式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教室进行,一个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模拟现场招聘,学生轮流自荐、回答问题,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也可以在办公室进行,由两位老师主考(其中一位是学生不熟悉的外校老师,最好是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次一名学生参考,其结果大不一样,一些在教室里洋洋得意的学生到了办公室居然语无伦次。由此可见,创设模拟环境不但要形似,尽可能要神似。

还可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对学生知识的理解、综合及运用进行考核。通过这类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把一定阶段所学内容的知识点加以整合,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比较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汽车专业学生在学完应用文写作知识后,可以让他们围绕“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汽车专业人才”之类的课题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章,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方案,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估。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事半功倍,效果十分明显。

这样,学生参与考试命题。教师有意识地延长了考试准备过程,并让学生参与考试命题。考前让每一位学生独立给出一套试题,并保证在最后的试卷中,60%以上的试题将出自学生命题。这样就改变学生对待考试考核的态度,变厌考为积极参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主要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评价标准应当与学分制配套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从耘:《高职语文的创新教育》,2003年第11期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维度;育人;审美教育

受现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和文化潮流方向的环境影响下,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存在着心浮气躁、重理轻文和急于求成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对知识文化的积累,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学中的模式及理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已无法符合现今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文教育的意义将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及意义,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发扬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教育的主要性质是推动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体,也是促使个人人格、价值观等全面的完善。文化和专业技能是教育的两个层面,它们是共存的的整体,不是相抵触不容的。我们应充分的了解到当前高校的人文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而人文维度的重建需是以大学语文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高准则。

一、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大部分作用只限于学生对文章作品的了解、欣赏及表达出来,使其大学语文教育成为了语言交流工具,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本质根据没有体现出来及对资源的浪费,将会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其造成现今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境界,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重视度不高、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学时不足等,具体如下:第一,过于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压力的加大。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科理科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区分,其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越高,其在专业化的划分上就会越细腻。从而导致学生入校之后就被束缚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从而自己局限一个专业领域。一些高等院校以理工为主的更加的重视和着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虽这些高等院校是为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也会导致一些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程或者不开,其重视度不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就业压力的加大也迫使学生只注重一定的专业或学科,从而忽略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而高等院校为增强就业率把专业文化知识及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可以迫使大学生在面对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所倾向及误会,大学生面对语文教育也将会失去几分兴趣及积极性。而人所学的知识及才能并不能很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幸福、自由及发展空间,就业压力的加大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脆弱,人们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人文文化知识与精神的南辕北辙。人文精神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人为维度的最有实质性的一种表现,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陶冶情操、抗压力的增强及有一个真正的人生价值观。第二,传统文化的丢失崇外思想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判断的接受及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从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丧失,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从而让我们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把英语课程作为必修之课,而语文作为了选修,有些崇洋的感觉。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丧失,各种非主流事物不断扰乱及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将会导致大学生对信仰的不知所措、价值观的曲解、社会责任意识的降低、坚持本心及不懈努力的精神淡化及人文素质不高等方面,从而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显得更加的急功就利。重智能、智力轻视道德方面的培养的观念已经产生,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变得势力化、工具化及俗气化,最终教育的意义也将背道而驰。第三,教师人文知识及精神方面的淡化和缺失。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公平等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有所下降,其心起伏不定的状态下,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其教师的威严、威信及吸引力等崇高的人格魅力将会淡化也将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都是过度的注重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其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产用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的态度,将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影响。其教师在教学大学语文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众多学生安排到一个教室,教师也不能顾及到时每一个学生,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文素质的缺失也将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其这三个又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个所侧重的内容知识点不同,之间相互联系与递增的关系,其重点和主要要素就是文化。其小学阶段我们主要一些文字,为了进行交流、表达及写作等;其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文学知识,让我们给我们的心理上塑造一个轮廓,心理特征更加的明确,各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及智力得以提升;其我们所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书面(“读”“写”)的表达和口头(“听”“说”)的表达;而大学的语文教育主要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主要是交际、思维、认知工具,文化的载体、知识情报资源的载体),能够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对能够在精神层面及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上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即语言情感。语文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两者兼具的功能。人文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和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就是以精神文明为向导的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工具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其好的口才能够弥补一些弱点或缺陷。其语言情感所对应的是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语文教育而言人文性最为重要。其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定位存在着偏差,其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完成,根据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性与所需,大学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为重,从而使大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其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遵循一切以人为本的想法,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资源及渊博的文化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渗入,来找出其中所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从而陶冶情操,引导大学生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的健全。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需将大学语文教育为一个核心的任务。其应当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及重视,实现统一的态度,并付出行动。大学语文教育应对于大学语文的科目的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定位,大学语文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更要深切的了解到及捋顺。而人文维度的缺失是大学语文教育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及提升能力等,其主要的作用是育人。而大学语文也应从大学的领域来制定语文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在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各大院校的教育者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其最为根本及其重要的是在于其人文教育。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在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知识和价值观)与职业技术的培训之间进行争议。而今社会是多样化、复杂性及广泛的思想活动的有机体,其作为大学应提供重要的人文教育。而增强和改善人文教育可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伦理、历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大学生有自已的观点想法及人格的健全。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应日新月异,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老师在讲解古今中外的名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串讲,由此联想到时什么内容,都可以讲出来,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的深思自己应该遇问题该如何面对,增强情感的投入。通过历史、名著、伦理等古今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自己的交流,通过别人内心的世界与自己内心的世界进行反思转换,提高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是对语言情感的审美教育的提升。第三,重建大学语文的人维维度最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社会是一个有机整合体,对美的审势,也有利于提升大学创造能力、修身养性、人格的塑造、审美及情感等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层次得以满足,从而更好的挖掘出藏在人们身体里的潜能。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教育应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课程。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让大学生体现出文字内在的魅力,体会生命的内存真谛,激发其独立、自由、创新的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质,最终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其重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其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广泛的兴趣及职业操守,让其具有崇高的使命感。从而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收获成就满足感。而人文教育不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讲授上,其老师本人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得以体现的方法之一。大学生是我国以后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之才。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是我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其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习马列哲学、加强文化知识底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正确的科学态度及精神、技能的提升及审美教育能力的提升和荣辱观念的加强,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及具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四、总结

处于全球知识信息化时代,如何处理好全球多元化的知识文化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文化的更替继承者大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中华文明的探讨及传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乎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作为最主要基本的方面,其工具性作为辅助,从而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作者:宋卫泽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2]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3]纪小丽.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语文建设,2013,(32).

第5篇

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处于不断进行之中,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较差,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于时展的潮流、语文教学的教育理念也十分落后、教育方式较为刻板、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些问题是导致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差的直接原因。只有从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层面入手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在的局面,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既要找出语言教育的规律又要实行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潜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扩展,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二、大学语文进行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1.坚持大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性教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语文实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核心。

2.优化语文教学方案。

教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3.创新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学习结果的检验,而传统学课程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同样要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创新。

三、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因为学校的性质与学生的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大学语文教材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与学生,因此在使用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时,就要对教材进行较为灵活的处理,使教材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下就是几点具体措施。

1.从不同层次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

虽然在一所大学中许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语文教材,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如理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降低,在课堂中对教材的解读集中在对教材的全面讲解方面,对基础内容的讲解要到位;而对语文素养比较高的学生如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师范生就要将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提高,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要将重点集中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方面,使得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使自己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

2.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要在有限的短暂学习时间内做到对语文教材的完全解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时,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与所教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内容的讲解范围进行划分,将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细致的讲解,整合时可以按照专题内容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划分,形成新的学习板块或者学习专题。

四、创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深刻的系统总结之后形成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教学理论能够具体化,建立起课堂教学中的较为稳定的活动程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才能利用教学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对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灵活选择。

1.现象分析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向学生展示某一现象或者话题,在展示完成之后由教师对该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讲解,并分析该现象产生的结果,最后提出如何解决该现象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保护自然环境的板块时,语文教师可以选择这个板块中的几篇课文让学生预习,这里被挑选出的几篇课文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这几篇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下一步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这几篇课文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有大致的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后分析:如何利用有效手段遏制自然环境的恶化?在利用这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发挥,在对话题进行讨论时能够不受限制,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巴特勒学习模式。

巴特勒学习模式的开展方法是,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个具体情境,学生根据所设置的具体情境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然后开展组织教学,将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应用到组织教学之中,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引导学生完成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通过整个学习过程来达到使学生拓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上述的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板块进行学习时,可以设置一个“假如到2050年,空气污染程度到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在我们所在的今天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的话题,引导学生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模式可以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创造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五、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教师在公共课方面所花费的精力比在专业领域方面所花费的精力少得多,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较少,而且在学历、年龄、职称比例等方面的比例划分不相协调,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都应该有所涉猎,要有渊博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信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活力,利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对待生活和教学都应该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和热情,进而令这种积极的力量影响到学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扬长避短,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六、总结

第6篇

首先总结了高职语文教学主要存在包括观念上不够重视、培养目标模糊以及教材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给出了相应的针对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9-01

高等职业教育也简称高职教育,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职业型和技术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都与一般大学教育有较大不同。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被赋予基础文化课的定位,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前者侧重于工具性(即应用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包含了这两重功能。高职语文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1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必要的综合课,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观念上重视都不够。

首先,受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和相关主管部门狭隘地理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仅仅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综合人文素质。如,认为像语文、英语、哲学这样的文化课程尽可能少开甚至不开。尤其是语文,想当然地认为汉语就是母语,即使不学也会,没有把语文课上升到一定高度来认识。于是,缩短学制、大量削减和占用文化课时的现象司空见惯屡见不鲜。这无疑会对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其次,很多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单纯地把语文当作一门语言教育课程,忽视了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该课老师还有可能是其他岗位的兼职教师,就更谈不上对课程教学用心钻研和悉心提高。再次,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学习语文的必要性,甚至觉得语文课程可有可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

(2)培养目标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在其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就具有这样的独特的专业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院校过度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缺乏合适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一方面,目前应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针对性不强,也与其语文素质和能力情况整体脱节。一些教材仍然按照中学语文的编排方式;一些又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偏重文学性,几乎没有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有些过于偏重中国古代文文学,缺乏多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教师倾向于满堂灌,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难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在知识的联系迁移方面,也还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讲授,还没有结合相关专业展开。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这样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大学语文处于尴尬的境地。

2 高职语文教学对策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才的终极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进行阐释。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如果要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改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观念。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其教学的积极性,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学生来说,要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大学语文观,加强对语言的重视程度,认真对待语文学科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

(2)编写合适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要编写适合不同高职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要注重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首先,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突出人文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生、人性、人格的完善,陶冶情操。其次,培养学生写总结、计划、会议记录等应用能力。再其次,根据高职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特点,还应多选用与今后工作学习有直接有关的实用性内容。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应从实际出发,增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贴近大学生生活为他们所感兴趣也是一条依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改善学习效果。当然,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的限制,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也即是教材服务于教学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3)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课上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教学组织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如,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之中辨别是非。可以角色互动,具体有研讨式和提问式两种,前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后者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预先设计若干问题,由学生自学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开展诸如诗歌朗读与创作、办板报等课外创作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专长,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能事半功倍,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意境之中,自觉地体验文章的意蕴美、哲理美。在教学形式方面,应多采取尽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组织教学,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更多的内容,知识图文丰富、声情并茂、印象立体,轻松活跃的气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形象也有助于其理解。

(4)改革考试办法。

当前的高职语文考试类型无非是填空、判断、选择、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作文和阅读理解的部分,其余类型基本沿用了中学的标准化试题。这种考试方式是以教材为基础,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对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考试不能仅仅关注若干语文知识点,也不能只限于培养单纯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通过教学和考试的检验,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可将考试分为语文知识、阅读、作文三个部分。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法、修辞、写作常识等,该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阅读主要从文章的语言、主题和中心思想等方面考核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作文根据教学重点,考核学生对于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的写作水平。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职业特点和相关知识考卷适当增加主观题目,尽量能测试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尽管目前其教学存在一些观念上或者方式方法中的问题,试想各位同仁不断探索总结,必定找到比较完善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周剑.如何突破高职语文教学困境[J].商界论坛,2012,(10):158.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科研精神

说到大学语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之美,在教学中,也把能够表现文学世界人文思想和审美精神的教师的口才、情感投入等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固然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它放在唯一重要的地位,就有失偏颇了。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的科研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中,教学的中心地位是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我们探讨的科研精神不完全等同于高校三大职能之一的科研工作,而是包含在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指完全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而展开,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服务进行的科研活动。对于一位大学语文教师来讲,甚至具体到为授课进行的科研活动。

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互脱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码事,认为大学本科教学不过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一些教师又或因自己的专业兴趣或因现行体制下晋升的需要,把科研弄成与教学无关的“纯科研”,认为教学工作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立起来。实际上,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如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后,笔者认识到科研无论对教师的授课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科研精神造就“名师”

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多种素质,其中,在教学中的科研精神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有很多不同层面的教改研究,这些科研活动对教学帮助很大。通过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应用,探讨教学内容、体系、框架的改革,总结教学经验,最终应用于教学实践。笔者不久前还参见过一次全国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的科研活动,通过与其他老师交流,聆听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对自己授课能力和思维空间有很大的提升和开拓;其次,科研活动让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当前,文史方面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参与科研活动,教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些知识可以选择性地充实到讲义中去,完成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的结合。笔者在讲解《诗经·蒹葭》一诗时,就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伊人是谁”“该诗的境界是什么”,使学生加深对诗中的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让一首古诗的解读不仅具有意象之美,而且让这个解读的过程也变得兴趣盎然;最后,科研精神让教师成为“专家”。大学语文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对象不同,因此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果教师不具备站在专业的高度把握课程精髓所在的水平,往往讲授重点就会有偏离。只有经历一定的科研实践、有了一定科研积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教师自身才可能对专业和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科有了整体把握,才有可能从庞杂的知识中抓住主线,传授给学生。就如《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的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都会通过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把语文教学当做给学生知识之水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要有一壶水,才会游刃有余,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刚好只有一杯水,讲课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  二、科研精神造就“高徒”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是那些会背多少知识点,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人,而是那些在学习中勤于专研,常常能发人所未发的创新观点的同学,他们就是具有“科研精神”的学生。首先,科研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仅仅把教材或讲义的内容进行宣讲,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吸收他们参与科研活动,让被动的吸收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求答案,这样的研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及其应用的认识和感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经历科研严谨的过程训练,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搜寻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而这是一种更加生动,更有效率的学习。在一次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探讨《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性格形成”,同学们通过网上、书籍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在下次课讨论时,大家发言都很热烈,表现出浓烈的兴趣;还有,科研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感悟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小到大的语文课学习中,不少同学感到枯燥无味,并非这些同学不够聪明、感悟能力不够强,而是由于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这些同学的聪明才智没能得到主动发挥。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教师教学的科研活动中,可以选择学生承担着部分相对独立的小项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就可以迫使他们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积累起有效的知识内容,培养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直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科研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与教学的互动中推进科学研究;其三,语文的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一个相对强调学术性的环节,无论学生是什么专业,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的逻辑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开展了一些科研活动,就能激发其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堂阅读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特别的意义,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知道,目前大学语文在全国各高校几乎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课时少、师资力量不足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受益于课堂又不止步于课堂,也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旨在探索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种可行性策略。

一.心理暗示诱导法

关注时事、关心热点、热衷于爱情话题是年轻活泼的大学生们的共同心理。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介绍作品时故意设置悬念,说到精彩处嘎然而止,三言两语暗示书中有更多精彩内容。这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诱惑”学生阅读。譬如在讲到艺术描写时,我们提到《荷马史诗》中的一节,借特洛伊长老们之口道出了海伦超群惊人的美:“她看来活象一个青春长驻的女神。/可是,尽管她多美,也让她乘船去吧,/别留这里给我们子子孙孙作祸根。”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海伦来到战船时,丹内阿人立即为她无比的美丽所倾倒,他们悄悄地说:“为了这个绝色美女,跟着墨涅拉俄斯出海远征受了十年煎熬,也是值得的。”为了争夺海伦爆发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该有多美?我把问题留给了学生。结果,我发现学生们争相传阅《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

二.“刺激―反应”法

根据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格思里刺激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理论,“学习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利用大学生自尊、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给予适当刺激,促进阅读。有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刺激情境的形成:

其一是课堂讨论。正如王宁教授所说:“我们必须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用少量的知识点燃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没有这一点,单纯的知识灌输再多,也是没有长远效果的。”教师提前布置讨论话题,给一点阅读建议,上课时点名要求发言与学生主动发言相结合。一般情况,主动发言的同学准备一定较为充分,当他们慷慨陈词时,准备不充分的同学可能会产生羡慕或惭愧的心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课后他们也就会自觉地找书看,从而达到促进阅读的目的。在这里,课堂讨论的氛围、部分同学流利作答、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构成了刺激要素,随后可能发生的自觉地阅读行为,也就是一种自然反应了。值得说明的是,正如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言,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必须运用得当,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积极行为,批评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行为,两者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方能起得预期效果。

其二是练习评比。只有让学生多动笔,他们才能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才能体会到大量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这主要是通过布置练习,评比练习来促进学生阅读,这种评比可以横向展开,也可以纵向展开。笔者曾开展过“重温经典――我读‘四大名著’”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再分组讨论,提交小组报告。这种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完成了阅读。在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下,评出了几个优秀小组。利用课前几分钟,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的优秀习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横向评比。但不能局限于此,要设法开拓学生的眼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中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教师自身也可以参与进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学生交流,还可以把一些名家名作介绍给大家。自己、老师、名家三者作品的纵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差异。这也是刺激要素之一。

三.指疑求证法

许多社会工作者都认同19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叛逆性格”,应该说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叛逆者”往往不迷信,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叛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客观地说,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繁多,良莠不齐,有争议或费解乃至错误之处层出不穷。教师如果能够指出教材中的可疑或费解之处,让学生自己去求证,那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求证的过程中必然要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深入阅读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利于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四.专题对比法

以教材为基点,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纵横联系与比较,然后以专题介绍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阅读指导。这不同于开讲座,它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形式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可操作性强;而且授课对象更明确。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作品,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听教师归纳,效果更好。至于问题的选择,可以从大处入手,也可以从细节出发。文学风格形态万千,有比较才见特色。不论比较的结果如何,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阅读培养分析作品能力的极佳办法。《史记》记载了项羽“东城快战”得一个场面:“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展露了项羽无比勇猛的英姿。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中,猛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眼睛,手绰蛇矛,立马桥上,三声断喝,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候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军向西逃走,人仰马翻。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两者异同,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再从大的专题来看,如《诗经》、《左传》、《史记》、《三国演义》中都有写战争的篇章,而且手法各异,内容丰富,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描写战争的作品,作有关“战争文学”的专题介绍。既强化了学生听课效果,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后问查法

有人说教后问查是教师的事,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吗?当然。首先,教师课后及时总结,问自己,问学生,问同事,自己可以及时获得信息,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对学生而言,反馈的信息能让他们明确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另外,反馈的信息不仅能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又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我们面对的是思想较为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善恶观,教师的问查行为也能反馈给学生信息:教师是严谨、认真的,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鞭策力量。以上就一般教学内容而言,具体到课堂阅读教学同样适用。通过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种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有论者认为:“大学语文理应更加注重学生体验感悟过程,也就是说,对具体作品的品读比知识的讲授更重要更根本。”的确如此,学生不愿意读书或者仅仅在课堂上读书,那会收效甚微,也是远远不够的。既然阅读是拓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那么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旨在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学生能真正喜爱上阅读,让他们在不断地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德)施瓦布著.刘超之译.希腊神话故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432.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9.

[3]王宁.高校母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4(6).

[4]刘新英.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敢说;敢想;敢做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粤教高〔2012〕5号)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是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措施,各校要改变原有学科型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重点是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改革。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结合上述文件精神,在省级课题《市场营销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推动下,已开展了两月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整个过程俨然是对传统教学的极大挑战。蓦然回首,挑战的过程充满新鲜性与迷茫感。本人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组成员,将何去何从,如何走出第一步――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语文的教学改革,遂略作总结。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依然走中小学路线,教学内容仅是白话文与古文的拼凑,这无形中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接触教材的瞬间对语文课失去兴趣与新鲜感。众多学生心中的大学语文课还是停留在中小学的记忆与背诵层面,甚至一些学生在访谈中指出心中的大学语文课应是如此,若非如此就不叫语文课了。呜呼,看来我们的大学生们深受传统教育“毒害”,想来令人黯然神伤。与此同时,新教育观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之时,亦不忘其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将语文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接,走出一条新的语文课发展道路。鉴于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根据我院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大学语文课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情商。于是乎,我院中文组教师经过反复探讨,最终将该专业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如下:第一、实用文体写作(本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文种);第二、实用口才训练;第三、文学经典赏析(选文突出本专业所要具备的人文素养)。上述教学内容详见拙文《浅谈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不再赘述。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万里的第二步。诚如郎先生所言:“教学成效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组织教学的方式,实践证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墨守讲演式的课堂教授,而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环节,使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来扩大其知识视野,培养其经营道德、经营观念、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1]汲取前辈的思想精华,我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各类教学法,其中的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尤为多用,从而试图在敢说、敢想与敢做方面引导学生走上更高的台阶。

1、敢于开口说: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作为一名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会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有可能与天南地北的客户顺利地开展交流、洽谈,这是专业基本功,但又不是专业课所能传授的。回顾学生们的中小学阶段,他们的语文教师多为广东本地人,教师本身学习普通话时间有限,其普通话中多夹杂着方言音,这使得学生们的普通话基础存在先天不足的一面。因此,大学语文课身负重托,义不容辞,要努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使其敢于开口说。

根据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情,该专业学生在考证方面除报考专业内职业资格证书外,历来也有考普通话证书的传统,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较高,课余时常有学生问教师普通话的学习问题。于是,我尝试着以绕口令训练作为学生敢于开口说的突破口。举例来说,我在13级市场营销专业各班相继进行了《打枣歌》训练:“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青的多,红的少,拿着竿子去打枣,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不难发现,此绕口令被我删除了部分内容,我主要考虑到学生不敢说的现状,同时这极大程度上考验了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练声与练气的基本功,为此我降低了难度。在我的指引与鼓励下,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了本次实训,尽管发音有洪亮与低沉之分,或紧张读错,或从容不迫,最后都赢得了阵阵掌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此方法反响较好,寓教于乐,颇受学生欢迎。

2、敢于来挑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回首中小学语文课教学,学生在学习中相继认识了各类权威,也怀着尊重与敬仰之意不敢越权威半步,即使权威之作有瑕疵亦是如此。鉴于此,怎样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定式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这成为我接下来思考的难题。

记得有一次课我讲授的知识点是求职简历,借此开展了“敢于来挑刺”的实训环节,整个过程是如此安排的:第一,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真实的求职简历,这些简历都是来我校找工作的高材生所写,其中不乏博士所写的高含金量简历,满足了学生们内心对权威的认可度;第二,我在上课之初将简历发到学生手中,使其对陌生的简历有大致印象,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三,我具体讲解写作简历的几大步骤,并结合亲身经历指出写作中的弊端;第四,讲授完毕,我紧接着开展实训环节,这次实训颇有新意,非写非读,而是挑刺,分析学生们手中简历的得与失,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马上带头分析了一位名校博士简历中的不足之处,让大家知道学历高并不代表简历就写得完美,要敢于质疑权威。之后有同学举手发言,再接着挑刺的浪潮此起彼伏,同学们作为大众评审对手中简历各抒己见,甚至下课铃敲响时有学生因没机会“挑刺”而面露惋惜之情。这次实训激起的学习热情之高,让我始料不及,挑刺环节中频频出现的创意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3、敢于动手做:书面表达能力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市场营销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写作能力,只有反复的动手实践才能巩固所学理论,增强业务技能,写好市场调查报告、广告文案策划等专业文书。在讲授广告文案的写作时,我先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广告文案的构思与写作方法,然后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今天的特殊任务,即是请大家扮演广告策划师,策划“盒装鲜橙多”的广告词,在新任务的驱动下很快有学生争着去黑板上写出自己富有创意的广告词,我随后作了点评,甚至还有同学因为黑板空间有限不能施展才华而有些遗憾。可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应给予其更多动手的锻炼机会。

三、结语

“高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由授课型教师转向助学型教师, 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2]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回顾教学中点滴可喜的案例,希望能使深入改革起航,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