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7 16:21: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本科研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XX年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根据县教研室和上塘学区工作安排,结合本校实际,本学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继续围绕课程改革,深化校本教研;加强质量监控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规范管理,切实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二、主要工作
1、 着眼课堂教学,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本学期将首先以“优质课”评比为契机,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学区、县优质课评比。校内教研将推选教师上观摩课,拟将举行语、数低、中、高段观摩课,每个级段两节课,课后组织教师议课。
2、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本学期校本教研,将由教导处牵头,安排由优秀教师主讲的讲座活动。
3、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做好上学期的期末质量分析,关注教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工作。认真做好期末考查科目的考查,文化课的统一检测工作。本学期可能三年级语、数、英、科县教研室抽测。
4、 加强对完小的教学调研
5、 开展学科竞赛
本学期主要认真做好五年级学生英语书写大赛。
6、 加强教研组建设与校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活动
7、 积极配合县教研室和学区做好教科研工作
三、活动行事历
周次
日期
活动内容
参加对象
1
9月3日—9月9日
开学工作会议、正常开学
全体教师
2
9月10日—9月16日
学区教科研会议
教导主任
3
9月17日—9月23日
教导处计划制定、学分审核
教导处
4
9月24日—9月30日
第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校公开课开始
5
10月1日—10月7日
校基本功选拔、学区新教师调研国庆节放假
全体教师
6
10月8日—10月14日
校基本功选拔、学区新教师调研
7
10月15日—10月21日
学区基本功选拔、校质量分析会
全体教师
8
10月22日—10月28日
五年级英语书写比赛、校第一次观摩课活动
相关老师
9
10月29日—11月4日
县基本功评比
10
11月5日—11月11日
学区小学教学联谊活动
相关老师
11
11月12日—11月18日
期中考试
12
11月19日—11月25日
县小学备课组活动、学区小学语文研讨活动
语文老师
13
11月26日—12月2日
校第二次观摩课活动
相关老师
14
12月3日—12月9日
学区中小学(语、数)教研活动
语数老师
15
12月10日—12月16日
学区小学调研活动、完小教学调研
16
12月17日—12月23日
县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第三次观摩课活动
相关老师
17
12月24日—12月30日
校本培训专题讲座(一)
18
12月31日—1月6日
第二次教学常规检查
19
1月7日—1月13日
期末学生口试、考查科目成绩上交
20
1月14日—1月20日
期末考试
21
1月21日—1月27日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22
1月28日—2月3日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紧张与忙碌之中匆匆结束了,慕然回首,虽然说不上十分圆满,但也着实有许多欣喜与快乐值得回味。
一、不断加强个人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
本人矢志不渝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不断搞个人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以平和的心态,以文明的言行,以创建和谐社会的准则,以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观念,以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对待学生,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的具体工作,对待整个教育事业。
二、坚持终身学习与实践的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文化与业务理论技能,以坚实的文化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工作。
半年来,本人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首先是坚持不懈地加强了写作技能训练,本学期撰写各类计划、总结、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杂谈以及其他体裁的各类文章四十余篇,累计十余万字,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其二是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持续发展,常抓常新,本人坚持不懈地学习组织领导与实验研究教育科研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校本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三是不断丰富实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在头脑中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理论体系,为实施新课改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坚持做好日常教学检查指导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配合县教科所、教育学会以及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等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期工作过程中,首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案例研究工作计划》和《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工作计划》。其次是加强了全面调研、检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管理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检查与指导工作,并对个人负责的调研项目作出了具体、明确、公正的评价,及时形成了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其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档案管理,本学期累计整理归档文件十七卷,其中追补了以前积压文件三卷,使档案管理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其四是及时印发和转发上级各业务部门下发的科研成果征集通知,本学期累计征集上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论文共计四十七篇,较历年单学期征集上报篇目数量都有较高突破。
四、教育科研工作稳中求进,全面铺开,成效显著。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树立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校本课程与校本科研课题。为了扎实有效地将我校于去年十月份圆满结题的科研课题《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研究》在全乡各校全面铺开,学期初,拟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教学专项工作计划,并在学期工作中召开了专题校长工作会议,进行了专项跟踪检查指导,因此,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在联合检查考核过程中,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科研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国家“十一五”科研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形成、应用和传播的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稳中有升,效果突出,成绩喜人。首先,我们的子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整理与应用的研究》不但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总课题组的鉴定验收,我们课题组还有七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课题组同时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教育教学案例的形成、应用和传播的研究》工作先进试验单位。本学期,我校课题组又按照总课题组通知的具体要求,评选推荐了三十六篇优秀案例参加全国第二届“教育教学案例奖”评奖活动,我相信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理想成绩。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年来的实验研究,不仅树立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不仅提高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全县联检考核中,我校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成绩和科研成果还在联检科研项目方面为学校赢得了令人满意的高分。其次,我又将二零零七年秋季在全国第一届“教育教学案例奖”评比活动中我校课题组获奖的三十二篇案例编辑成了获奖专辑——《实验教师优秀案例传播与交流》内刊第三期发表在互联网上与全国各地教师互动交流,并得到了各地教师的回应和认同。
以落实区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和我校整体工作为指导,切实实施教育科研先导工程。以我校一、二、三、四年级实施的“综合素质潜能开发研究”及市规划办课题实验为重点,以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提高为主线,以校本科研培训为结合点,全力做好我校的科研工作。
二、重点工作
1.在一、二、三、四年实施的“综合素质潜能开发实验”是我校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现已基本形成了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汇报的基本体系。本学期继续做好实验工作,在完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四年级的实验。
2.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课题的研究。本学期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方案,全面研究评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实验研究中取得成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起到作用。
3.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结合我校具体工作积极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科研室做好培训、指导、考试、反思等各项具体工作。同时有计划地培养学校的科研骨干。
三、具体工作
八月份:
1.制定学校科研计划。
2.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潜能开发”中“积累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研究”教材编辑工作。
3.进行数学思辨教材的系统编辑工作。
4.进行“十一五”课题实验工作。
九月份:
1.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各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争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上有所提高。
语文学科在抓好常规语文课程落实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开展“读、悟、累、用”的研究,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鼓励有总结能力的教师撰写科研论文。
数学学科:夯实课堂教学,进行“提高数学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学科要继续夯实课堂教学,进行“提高英语试卷讲评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继续进行大练兵活动。
3. 强化各学科教师对课标的解读能力,为参加全区大赛做准备。
十月份:
1.继续进行民生路小学教师大练兵活动。
2.各学科继续进行“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研究。
十一月份:
1. 继续进行民生路小学教师大练兵活动。
2.各学科继续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
3.各学科教师按区课堂教学大赛的相关要求准备自己参赛的课堂内容,段主任把关指导。
十二月份:
1.继续进行民生路小学教师大练兵活动。
2.各学科继续进行有效教学研究。
一月份:
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校长的直接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推进课改、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和“科研兴校”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群体科研素质和质量,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功能,全面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联系实际,启动各学科“草根式”课题的研究实践,并按期完成研究任务。为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发挥应有作用。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浓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落实科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努力指导并规范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3、认真落实教科研常规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征文活动,做好宣传发动、修改完善工作,争取收获更多成果。
4、将校本课程的校本研修纳入教研组工作的范畴,提供每一个教研组案例研究的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建立的导向机制,确保科研对教研的引领作用,在“课、研、修”一体化研修模式背景下,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培训。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通过领导带头、榜样示范、检查督促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意识、有创新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及时向教师推荐学习书刊和阅读文章,引导教师利用网络、书报、期刊等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组织的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总结,边提炼经验。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等相关教学文章,使教师自觉地将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学习的感悟、体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规范过程管理,深化课题研究
细化管理我校现有的课题。重点是做好“初中网络学习资源”省级课题工作,同时对学科“草根式”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实施,规范过程管理,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确立实实在在搞课题的思想,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好实验研讨课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资源的整合与效益。具体以教研组研讨和各类研讨、展示课为抓手,倡导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得失,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享受教科研的乐趣。
2.加强课题资料的规范管理,完善“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抓好教科室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和存档工作。
3. 做好课题指导工作。对于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将作跟踪管理,定期做好课题的过程监控、研究资料等方面的指导,促进课题研究向着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4.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学期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学校各课题研究进程动态,组织课题组负责人互相交流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困惑,并请有关专家指导,各课题组都要做好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期末要做好阶段性小结。
(三)加强科研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校外培训,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更新理念。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科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科研认识。通过创造条件,不断加速教师的成长。
2.不断加大校本科研培训的力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全面关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是对五年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青蓝”活动,充分落实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乐于学习、勤于研讨,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对于五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建梯队、抓重点、压担子的方法,不断为骨干成长教师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加快成长脚步,争取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结合上级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继续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论文、导学案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反思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专业水平。
四、具体工作安排:
3月份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 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开展教育科研是深化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学校特色品牌,增强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目前,我区教育已进入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而教育实践中涌现的许多新经验迫切需要通过教育科研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亟待运用教育科研进行研究、设计与突破,为促进教育科研更有效地引领我区教育发展,根据我区教育实际和教育科研现状,特制定本意见。
一、增强科研兴教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1.必须凸显教育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内涵必然有赖于教育科研的推进。学校要制定“科研强校”的规划,重视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研科研的具体要求,定期专题研究分析学校科研工作的现状、进展与问题解决,努力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恐惧”、“负担”的心理,积极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研究意识,促使教师自觉研究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成长途径。
2.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驱动教师养成学习研究的习惯。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设计,用制度来规范科研,用制度来引导科研,用制度来管理科研,用制度来转变教师观念、解决行动问题,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要把教育科研的着力点定位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上,做到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要坚持教育科研以校为本,关注实践的价值导向;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坚持注重教师学习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坚持发展学校内涵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力求探索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将教育科研融入于自身工作的全过程。
3.必须发挥骨干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研究,积极撰写调研报告,主动承担课题研究。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和区教坛新秀二等奖以上的骨干教师应自觉充当好教育科研的领军人物,做到人人有课题,研究有成果。要适时搭建强强联手的平台,通过项目组或课题组集体攻关,勇于研究对区域教育有较大影响的重大课题。
4.必须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制度是影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立足教师本位,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关注教师成长进步,强调发展性的工作绩效评价,纪录性的专业发展评价,重视教师个体的纵向对比,积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诊断分析功能,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实现自主发展。
二、创设有效载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1.积极开展各种群体科研活动。学校要引导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以教学日志、案例叙事、教育反思、听课观摩、课例评析、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沙龙论坛、研究答辩、论文交流、学术讲座、各级课题等为载体,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经验提升为理论。同时,学校要抓好有形的成果,每学期要有计划地精编相应的专集,支持著书立说,鼓励投稿发表。
2.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科研的融合进程。学校要加大构建基于网络的教育科研虚拟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研究、培训与服务。打造视频分析、网络教研、教师博客、网络主题论坛、学习资源库等网络载体,优化教育科研活动中信息生产、收集、处理、交流、管理的过程。
3.合力开展核心课题研究。学校要着眼于促进自身全面持续发展,破解制约自身发展难题,创建个性特色品牌,在认真调研筛选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的龙头课题,并组织教师围绕龙头课题,自主选择、合作攻关,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子课题研究,形成学校的课题研究网络,带动学校的全方位工作。
4.增强学术组织的活力。*区教育学会及各研究分会等群体性学术团体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通过专项调研、专题论坛、论文评比、文章汇编、召开年会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加强教育科研培训,做好教育学会各级课题的立项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三、重视教科室建设,积极发挥教科室功能
1.切实加强教科室建设。重视教科室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教科室建设要做到八有:有室、有人、有制度、有课题、有活动、有刊物、有网络、有经费。教科室要有一定数量的科研书籍和教育研究类报刊,学校网站建有教育科研栏目。要加强教科室队伍建设,把热爱教科研工作、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师充实到教科室工作,确保教科室主任享有学校中层正职待遇。
2.认真履行教科室职责。教科室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研究、培训、服务功能。规划和管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引导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成长,提供教育科研咨询服务,指导和承担学校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评价和推广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汇编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组织教育科研方面的校际交流活动,并配合学校其它业务部门开展校本研修等科研工作。
四、优化课题管理,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
1.找准课题确立的切入点。学校课题研究要按照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科研宗旨,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发展方向与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确立课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使课题研究能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唤醒教师的研究热情,并对学校工作产生实际效益。
2.完善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学校要有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管理,要有学校教育科研骨干组成的课题核心组负责课题的指导和实施,要有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组负责各项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教科室要承担起学校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日常管理职责,建立“教科室—课题组—教师”三级科研管理网络。制定课题申报、立项、实施、鉴定、成果评审及奖励等具体条例和操作细则,并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3.实施同类课题联动、教研科研结合。为推进各校课题组之间的交流研讨,加快教研训一体化进程,由区教科规划办将区级立项课题按研究内容分类,每类内容确定一个重点课题,该课题负责人即为同类课题研讨召集人,每学期召开一次以上同类课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各类课题的研讨,要求相关教研员等同志参加。每年结束,教科所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条例和活动绩效给予适当的科研活动补助经费。
五、加大课题研究扶持力度,鼓励教育科研早出成果
1.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要把实践性、科学性、有效性、创新性作为教育科研成果评审的主要标准,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课题,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也要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进行评价,对各种评比中获奖的要给予一定的精神性奖励、政策性奖励和物质性奖励。区教育局将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区域重大课题,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等形式,由教育局机关科室或学校对区域的某个重要教育现象进行整合研究和成果提炼,并给予课题组一定的研究经费补助。
坚持教师为本,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切实按照《2014年教育工作意见》的部署和要求,遵循“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深化校本、发展远程”的基本思路,以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完善市级、镇级、校级三级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工作要点
(一)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1.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进一步明确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校要把校本培训提高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高度,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紧密结合教师各自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读书学习、教学反思、问题研究、学情分析、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题引领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学年初,学校要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活动记载四个部分,并报送教师发展中心,经审定后实施;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
2.强化问题研究导向。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切实加强校本培训指导。开展校本研修示范案例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研究直接影响教师、学校发展的真问题、小问题,让教师在参与中有真切的体验反思,在体验反思中获得效益,在收获中感悟参与校本研训的价值意义。凡有县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学校,都要确定直接作用于课题研究的子课题或系列研究主题,将课题研究具体化,让教师尽可能广泛参与,利用校园网络、研讨会、交流经验、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励参与,促进交流,相互借鉴,提高效益。
(二)认真开展师德培训。
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将师德培训列入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必修内容,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等系统的师德培训。各校师德培训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贴近教师实际,特别是要将各种规范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大力弘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师德典范,继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三)大力推进“双名”工程。
按照实施任务驱动、加强过程管理、搭建展示平台和落实骨干教师待遇的总体思路,组织开展我市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1.强化校长成长规划意识,引导校长根据教育实际、专业素养等,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举办校长雉水论坛,组建学校管理经验报告团等,搭建展示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继续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工作,抓好后备干部成长积分考核工作,促进后备干部快速成长。
2.组织修订“雉水名师工作室”章程,健全、完善“雉水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机制,保障工作室的运行条件,加强对工作室活动的督查,做好对工作室的年度考评工作,提高工作室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送教到校、结对交流等形式,为教师尤其是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建桥铺路”。
3.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研员提高品位、拓宽视野,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进修和业务学习活动。努力促进教研员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教研活动组织能力及其命题评价、课题研究能力迅速提高,加速教研员由学者型向专家型转变。采取有效措施,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和学习、研究空间,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升教学研究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4.重点扶持和重点推介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特建树的骨干教师,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一批名师的快速成长,形成名师成长快速通道。
(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
紧扣“幼儿园教师专科率达100%,小学教师本科率达90%,初中教师本科率达100%、研究生率达8%,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率达20%”的目标,制定教师学历提升意见,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一是将学历提升年度任务落实到校、到人,引导教师制定学历提升计划;二是积极收集、及时传递相关高校招生信息;三是以市两所中等专业学校为基地,为教师做好考前辅导;四是制定政策,进一步加大学历提升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学前辅导、学习过程及毕业奖励扶持力度。各单位要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奖励制度,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2015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达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
(五)积极开展远程培训。
做好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组织教师拍摄专题讲座、课堂实录,丰富我市教育教学资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研发出系列“菜单”课题,实施“点菜式”培训方式,不断满足中小学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六)开展送培下乡活动。
根据农村教师的需求,结合学科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送教送培下乡下校”活动,将优质课堂教学和培训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七)强化科研专题培训。
强化“科研兴教”理念,把“科研强师、科研促教、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市教科研工作深入开展,努力构建科研型教师队伍。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深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继续把微型课题品牌做大做强。一是以“十二五”省级立项课题“微型课题研究的研究”为抓手,深入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申报、立项以及管理与评价办法,逐步构建“发现问题——了解原因——制定对策——尝试改进——总结反思”的微型课题研究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参加微型课题研究的现状,加强对调查、课堂观察、实验、研究课、沙龙研讨和成果梳理等研究活动的指导,尤其是要大力推广研究课,把研究课作为微型课题研究的常态活动。通过展示、交流、评比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督查,不断提高区域整体研究水平。三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宣传、推广微型课题。
(八)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坚持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开展校长、中层干部、专业教师等多层面、多类别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十二五”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完成全市中小学图书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全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开展智能录播、组组通应用等特色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活动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装备系列活动水平。
(九)推进教师读书活动。
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等。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
(十)组织教师出国(境)培训。
积极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培训,务实开展各项培训,确保参训率、结业率达100%。在继续支持、组织教师出国(境)培训的基础上,探索与国外、境外进行远程培训的方式与途径,让更多的教师身处家中就能了解、学习到国(境)外教育信息。
(十一)实施档案学分管理。
从2014年起,全面实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和学分登记的网络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及培训、教研、电教机构等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网络登记及管理,各单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做好2014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网络登记及证书核发工作。举办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培训班,执行学分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市中小学教职工培训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
一、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引领
在与教师同行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缺乏理论修养。果真如此吗?教师怕搞科研,怕动笔写文章,缺乏厚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而且,学校用重金聘请大学课程理论专家搞讲座,教师反应平平,效果仍然不佳,甚至造成科研与教学两层皮的错觉。那么,教师究竟需要什么呢?这里摘引上海青浦区部分中小学311名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引起我们的关注,了解教师真正需要什么。“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据统计结果显示: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占3.2%;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占2.8%;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36.7%;D.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给予指导,占35.7%;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磋交流,占21.6%。从此项问卷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三点教师需要的结论:
1.教师需要具有课例的专业引领
上述统计结果选择很少的是A,B两项,A,B选项均无具体课例。其中受教师欢迎的C,D,E指导方式均涉及具体课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成长和发展需要具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其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隐含于教师实践过程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获较大的行为是教学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和评课,指导教学行为改进,或听优秀教师的课,然后参加讨论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加以应用。然而,我们只有讨论、点评,却无后续行为跟进,造成了教学“反思”的缺失。这是我们常犯的教学毛病,囿于原地而不能发展。
3.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
教师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个体需要,需要的是有课例的专业引领,而不是纯理论的指导,它要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丰富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提升,对本专业充满理性关怀。
二、立足主体——发展,引领技术教研
有效的校本科研形成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显著表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呢?
1.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确定校本教研的主题
学校持续性发展是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思想沉淀累积、几代校长与时俱进、办学理念跟进发展而确定下来的定位发展,它具有区域性和个体性。譬如从化中学从明朝学宫至今有500多年,办初中到今日完全中学也走了80余载的路程,办学思想、理念累积沉淀非常深厚,在从化市乃至广州地区享有盛誉。该校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特色是“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因此,根据从化中学发展定位,我们确定了校本教研的主题是:“主体——发展”,并以此引领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2.根据教科研工作成效特性确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指导教师树立“挖洞”式科研意识
“主体——发展”教育要见成效显特色,并不是一二年能办到的,它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培养一位名师需要学校多年培养以及本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才能完成的。为此,校本科研既要有短期计划,更要有长期规划。
从化中学已制定三年培养名师计划,同时跟进的是三年校本教研计划,从化中学随之还会出台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等。可以这样说,校本教研是学校持续发展艰巨又长期的一项科学发展工程。
“主体——发展”教育是学校校本教研的总目标。有了这个总目标,关键要落实到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实践中去。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得到各级教育教研单位立项、专家指导;指导教师制定课题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能及时得到专家指导反馈,修正方案和计划,得以持续深化研究;指导教师上好实验研究课,加大课堂教学科研含量,做到教与研合一、知与行同步;指导教师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和收集科研素材和资料等。这一环节最重要是指导教师形成“挖洞”式科研意识。我们必须有“挖洞”科研意识,方能成就校本科研的一方特色。
3.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职业特性,激励教师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重视纵向的理念引领,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教研组教研形式,提高研究活动“有效性”。据上海市一项专项抽样调查显示:只有8%的教师认为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有效”,而对参加面小得多的“观摩教育活动”认为“有效”的高达76%。被调查的教师认定“对提高专业水平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此为“观摩活动”、“书籍杂志”、“报告讲座”、“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教育笔记”,其中“观摩活动”被认为“有效”的达76%,其余各项都超不过15%。这也就是说,花费时间最多和组织色彩越浓的教研组学习方式,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效果不佳的教研组教研活动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关注的视野,走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领域,学习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技能,观摩教学录像,对有关的公开课进行评价和集体指导下的个人反思等,才会给教研组的活动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主体——发展”式教育校本教研的教育行动主题思考
“主体——发展”式教育校本教研的教育行动,应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确定其主题:
一是“主体”。历年来,大家对学校发展定位学生是主体,现已形成共识,但是此主体定位却不全面。如果说学校发展——教育是双主体,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只有认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校本科研确认了主人,学校发展才有内在动力和活力。
教师的角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进程而不断生成转换:主体——主导——首席。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的主体。(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两大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主客体的双重角色。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选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是教师客体主体化的外观功能;(2)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创设有利学生学习的课堂情绪,或质疑发问,或设计课堂训练形式,或调整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等,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3)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些事先能预设,有些是不能预设的。如果说学生已处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那么,教师是资源的整合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仅成为教学中的首席角色,与学生平等商量——决策的参谋而已。总之,教师的角色虽然变化,但他仍然决定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完成过程正是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发展的过程。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校本教研才有活力和特色。
二是“发展”。教师既要面对社会需求不断攀升的挑战,也面临着学生发展种种难以预测需要的挑战。教师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专家型教师。然而,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有其独特的特性:(1)情境性发展。专家型教师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在利用教学专业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呈现质量上的不同。专家型教师不能把具体专家型知识结构打包给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进行知识速成。认知弹性理论批判了“预先打包的”或“预先编撰好的”图式观,认为图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知识结构”,而是“按照具体情境重新组合这些知识”,是“从各种知识源中,将适应当前情境中某一理解或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组合起来”,必须具有应用性,必须能够向实践的情境转化。因此,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是在教学实践情境中求得发展。(2)多元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专业素养、志趣爱好等方面有直接联系,并且在多元教育教学理论影响教学行为的实际情境中,决定着多元性发展道路。(3)差异性发展。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人,差异性永远客观存在,具有其合理性。正因为这种差异,使得教师队伍呈金字塔形“梯”态分布,以便发挥专家型教师引领作用,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造就一支良好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4)均衡性发展。我们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让部分有潜质的热衷教科研的教师优先发展起来,打破平均发展的局面,是造就专家型教师队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专家型教师作为领军人,形成高一层次的同事互助支援的良好学习氛围,并最终达成教师队伍均衡性发展的目标。
三是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关注的是教师主体如何发展,其间最重要的环节是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调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学习、去观摩体验、去反思的积极情绪,与同事之间互助支援,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这种以课例(或活动)为载体的学习,使教师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展示出与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相类似的过程,提供解决问题原型,并激励教师探索和跟进教学实践的反思行为,丰富教师实践知识和不断提升实践智慧。长此以往,可以促进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发展机制。
四、“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的计划和行动
1.一切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如今对教师怎样教学生要求很高,天天呼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那么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学校是否也应当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呢?把教师的需求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呢?“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把一切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
2.计划
基于教师的需求和“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主题思考,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突出问题为目标,构建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行动研究操作模式。其具体计划是:
(1)准备阶段(2007.9~2008.6)。
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组。
2)分学科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指导申报课题立项,撰写制定各课题的实施方案草稿。
3)选点确定实验班级及主持教师。
4)召开“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教师会议,对主持教师和参研教师进行培训。
(2)行动阶段(2008.9~2010.6)。
1)对现阶段教学行为进行观课、调研、访谈。
2)分学科按课题分组,讨论新设计阶段的课。
3)新设计阶段观课,深入访谈,用微格教研方式讨论教学行为改进。
4)开展“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中教学行为发展变化的问卷调查。
5)召开研究组成员及教师主持课题成员的分析会议,比较、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情况——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的含金量。
(3)总结阶段(2010.9—2011.2)。
1)收集“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所有资料,按学科、课题整理归档。
2)处理课题研究相关数据、资料,撰写总结、结题报告。
3)面向全体教师乃至从化教育界汇报“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行动研究的成果及经验。
3.行动
“主体——发展”教育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各学科教师围绕“主体——发展”教育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更快地适应课程变化发展的教育旋律。其行动要点是:
(1)根据课题实施要求确定研究内容,同事互助,共同研究决定近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指定专人准备。
(2)上课题实验课,由主讲人就准备的专题内容进行公开教学,进行现场录像。
(3)课后及时反馈评价,课题组参研人员一起研讨,要求每位参加者都发表意见。
(4)自我观察上课录像反省,与参研人员一起商谈自己对该内容的设计思想。
(5)重审课题中相应理论,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报刊,借同行先行者的头脑,丰富课题理论内涵,并对课题相关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完善。
(6)主讲人修改教学设计思路后就同一研究内容进行再教学。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