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土地监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1 21:08: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地监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土地监管论文

第1篇

使土地权利制度进一步完善

从制度层面上看,土地制度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土地制度中,土地权利是土地市场交换的客体《,物权法》对各种土地权利的完善直接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发展。《物权法》使土地权利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土地的产权代表,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或者划拨设立,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续期及地上附属物的归属问题等。《物权法》显化了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揭示了土地作为不动产是物权所有人的权利客体,明晰的资源产权和有偿的使用制度的确立必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解决了由于产权不清、主体不明等引起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比如《,物权法》详细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并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为用益物权,这些规定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项空白,使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使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稳定、明确,从而有利于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另外,《物权法》还确立了土地用益物权的基本体系,使中国土地权利制度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

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有力监管

《物权法》的实施,使土地市场化更加深入,《物权法》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还表现在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有力监督方面。《物权法》规定: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这一规定在充分肯定我国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从国家政策上升为法律,一方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强化土地市场监管,深入推进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外,《物权法》首次将工业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写进了法律,扩大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范围,第一次规范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内容制订全国统一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示范文本,既是落实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有利于规范出让方和受让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2篇

    [摘要]:文章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范围和类型,在分析了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体制、收集方法后,对其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本人的观点。

地方文献既是各级公共图书馆为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各项事业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特色、服务特色的直接根源。公共图书馆藏书和服务工作的地方性特色,取决于其馆藏的地方性特色。而其馆藏的地方性特色基本上取决于它所收藏的地方文献。基于此,各级公共图书馆唯有重视和积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才能使自己以地方性特色立于图书馆界之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一个地方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范围和类型

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地域范围的所有文献的总称。其内容范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地方出版物。包括某一地方正式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正式出版物(指具有ISBN、ISSN标准号的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非正式出版物。

2、地方人士著作。包括原籍在某一地方以及曾在或正在本地方工作的一切人士的各种著作物,其著作形式可以是专著、文集、各类工具书,也可以是篇章文献、小册子、书画作品等。

3、地方志。包括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某一地方的综合性方志,还包括本地方所属各部门、各行业的专业性、行业性志书。

4、有关某一地方的著作。无论著作的编辑出版机构以及著作的责任者是否属于某一地方,只要著作的内容涉及到本地方的一切著作物,均属于地方文献(例如外国人所撰写的并且是在国外出版的有关辽宁的著作,应视为辽宁的地方文献。

按照地方文献的形式标准划分,地方文献又可分为如下类型:图书、期刊、报纸、零散资料。

二、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体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文献工作究竟由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负责,各图书馆也是自行其事。如:

1、一些图书馆专设地方文献部门,实行地方文献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即从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典藏保管到提供借阅、咨询服务的一系列业务程序的“一条龙”管理。

2、更多的图书馆却是实行地方文献的分散管理,即在与其它文献有所区别的情况下,将地方文献的收集归于采访部门,加工整理归于分编部门(或采访分编合而为一),典藏保管归于典藏部门、借阅服务归于外借或内阅、参考部门管理。

3、还有许多图书馆,将地方文献混杂于一般文献之中,按一般文献。这样做的图书馆实质上并无明确的地方文献工作可言。

本文认为:一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都应该有明确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存在,而在地方文献工作普遍开展的情况下,各级公共图书馆又不应该采取一种模式、一刀切的做法。

对于省级图书馆以及地方文献收藏量较大的大中型市地级图书馆来说,采取专设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实行地方文献工作全过程的“一条龙”管理,应该得到提倡;其余市地级图书馆以及县(市)区级图书馆,采取地方文献工作“相对独立管理”或“有区别的分散管理”,都不失为一种策略。

所谓地方文献工作“相对独立管理”和“有区别的分散管理”,是本文提出的两个新概念,前者是指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列入全部特藏之中,随其它特藏文献(如珍本、善本、手稿、特种文献等)一起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后者是指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工作分解到采编、典藏、借阅等部门,但地方文献的登录、分类、编目、排架、借阅服务等却是与其它文献有所区别的管理方式(例如单设地方文献登录簿、单设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在基藏或普通书库中单设排列专架等)。

三、关于地方文献的收集

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实行地方文献工作“一条龙”管理的图书馆,此项工作由地方文献部门负责;实行地方文献工作“相对独立管理”的图书馆,此项工作由特藏或采编部门负责;实行地方文献工作“有区别的分散管理”的图书馆,此项工作由采编部门负责。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有别于其它文献。主要包括:

1、征缴。指图书馆所在地人民政府以发文或制定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本地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图书馆再根据这种制度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征缴地方文献的方法。当前有许多省、市、县建立有这种呈缴制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在没有建立这种制度的地方,该地方图书馆应积级争取,通过人大、政协委员提案以及其它渠道,促成这种制度的建立。此外,许多省、市设有新闻出版局,图书馆应主动取得他们的支持,在他们审批地方出版物时接收的样本复本中,索取其复本入藏。

2、日常采访。指图书馆专职或兼职的地方文献采访人员,经常地走出馆门,广泛地采访本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团体及知识界名人,以征得地方文献的方法。采取这种方法,应遵循有偿征集和无偿征缴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征集和服务(对那些向图书馆提供出版物或作品的单位、个人、图书馆应列为重点读者,经常提供各种可能的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专门函访。指图书馆以信函的方式,向那些在外地的单位和个人专门征集地方文献的方法。现在外地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曾经设在本地或曾在本地工作过的某单位、某个人,也可以是对本地有着一定研究并且已经产生研究成果的某单位、某个人。总之,这里所谓单位和个人,都是与本地有着某种联系并且已经出了作品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专门函访方法,是对征缴和日常采访的有益补充,它对征集珍贵的地方文献有着特殊意义。

此外,收集地方文献还可应用收集其它文献时所采用的一些常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四、关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文献资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而地方文献与其它文献相比,是一种更为宝贵的资源。因为对于公共图书馆所在地的读者群来说,地方文献更有其特殊的参阅价值。

为了把这些宝贵资源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起来,图书馆应采取更多更为有效的服务方式。常规的服务方式,如接待读者日常查阅,提供复印服务、提供检索服务等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它有积极意义的服务,更应引起格外重视。如:

1、书目服务。这是指图书馆发放各种地方文献书目,促使读者了解地方文献、认识地方文献、进而利用地方文献的服务方式。所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如推荐性书目、专题性书目、广告性书目等等。

2、评介服务。指图书馆通过编写评论性、简介性文章,向读者宣传和推荐地方文献的服务方式。这些文章,可以是针对某一种某一批地方文献的综述、述评性文章,也可以是针对某个读者群、某些机关单位的侧重于书刊内容简介、提要的导读性文章。文章载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出黑板报、办宣传厨窗、编印宣传刊物、利用大众宣传媒体等。

3、举办活动。指图书馆为促进地方文献的广泛利用而举办的地方文献展览、读书竞赛、阅读辅导、地方文献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活动规模可大可小,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

4、定题和定向服务。这是情报信息服务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定题服务是针对一定研究课题而向读者提供的服务,定向服务则是针对一定的具有共性要求的读者群(包括团体读者)而提供的服务。地方文献工作可以借鉴这两种服务方式的成型经验。

5、其它服务方式。包括地方文献的翻印、出版、注释、翻译、零散资料的整理、缺期期刊报纸的配套等等。这些服务,既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工作的需要,更是包括团体读者在内的各类型读者的切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刘兹桓编著.图书馆藏书

2 黄丽华,谭荣编著,图书馆读者手册.沈 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

第3篇

1.1高校图书馆间形成协作关系,开展馆际互借同一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要形成协作网络,建立统一共享的图书、情报资源信息库和资源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农村读者在任何图书馆的任何节点、终端,都可以检索文献,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各馆之间建立图书资料借阅和归还的流动机制。本着就近借阅、就近归还的原则,方便农村读者借阅和归还。一个读者即使从多个图书馆借阅了多本图书资料,也只需选择一个最方便的图书馆归还即可,不必向每个图书馆分别归还,而由图书馆网络流动机制完成图书资料的归还工作。

1.2与公共图书馆合作,联合开展互借服务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参与了国家的“知识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在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应与公共图书馆密切合作,形成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互借服务。建立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高校图书馆参与建设的乡镇图书馆分馆或村图书室,为农村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高校图书馆之间以及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要注意优势互补,将最新的、农村读者急需的有关养殖业、畜牧业、农林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送到农村读者手中。

2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服务模式。

2.1与地方政府同步规划,共建农村信息网络平台

2.1.1与当地政府协调,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农村科技工作者相距较远,为了能更好地随时随地地为农村科技工作者服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农村读者开设一条信息资源专线,可以通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或互联网、QQ视频、QQ邮箱等联系方式,保持和农民朋友时时沟通,事事联系,针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等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及相关专家予以解答,从而防止他们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为农村读者提供经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工的信息资源,主动提供专题服务、参考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2.1.2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系统,解答农民咨询问题虚拟参考咨询是图书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推出的一种参考咨询服务形式,是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网上实时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从而使读者能够及时得到问题的答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已普遍开展,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范围向农村延伸,解答农民咨询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建设适合农民需求的网络信息资源或建立涉农专题数据库,让农民能通过登录图书馆网站查阅相关数据库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微博、微信平台,为农村读者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等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农村信息化业务逐渐繁荣。在越来越多农村读者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多功能特点,开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让农村手机用户尤其是青年农民通过移动网络学习新技术、获取新信息。

2.2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2.2.1增强成本低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开发针对农民文化层次低、网络使用率低的特点,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强的信息产品。比如,组织专人对纸质文献中涉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技信息进行提炼,选出其中的关键信息编辑形成农业科技知识汇编,尤其要对农民难以读懂的专业词汇做出通俗化解释,方便群众阅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由专人负责从农业信息网站及时下载农民关注的农村热点问题和急需的涉农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2.2.2进行信息跟踪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前期、中期、后期分别收集相关的生产指导信息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针对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准确及时地为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3知识服务模式

知识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具发展潜力和开发前景的服务模式。

3.1开展科技定向服务,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3.1.1为高校科研项目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依托高校科研项目搭建高校科研部门与农业生产者间的沟通平台,积极下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节省科研工作者查询、检索所需文献信息的时间,便于科研工作者随时跟踪本研究领域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高校图书馆要利用馆内外传统文献资源、电子网络资源等,开展针对科研工作者提出的特定课题的定题文献资源服务,使所研究的课题顺利结题,早日转换为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3.1.2为热点产业投资咨询服务项目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热点产业投资咨询服务项目,为所有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可开展为小型商业户、超市等专题文献代查传递服务项目,如读者在选择产业投资时,往往他们只了解所需文献的某些信息而找不到原始文献全文,图书馆按其要求提供帮助查找复印(复制)或打印原始文传递给读者等服务。3.1.3为政府等部门提供专题咨询服务项目为了有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高校图书馆可为政府等部门提供专题咨询服务,如根据政府部门读者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文摘、期刊论文、专题文献、标准文献的原文等信息服务。3.1.4为企业服务的管理咨询项目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展为企业创效益服务项目,要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展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的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积极开展代检工作,为地方提供形式多样、有质有量的市场的调研分析等信息产品,使企业通过学习提供的其他企业的现成管理经验,提高其经济效益。3.1.5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地方高校是科研的主力军,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自己的网站本校的科研成果,使农村科研人员将最新的科技信息、最实用的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甚至,高校馆可与农村科研人员合作研究,使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农民增收、企业盈利、学校学科发展的多赢局面。

3.2开展业务培训,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3.2.1对“村官”进行培训中央已经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同时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高校馆理应积极配合,提供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图书;开办有关农村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讲座,确保大学生“村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贫困,科学致富,直奔小康。同时还要对他们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例如把他们请进学校,脱产培训,或者送书上门,在岗培训。3.2.2对农民进行培训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图书馆应挖掘人力资源,针对农村实际需要,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将公益性讲座开办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鼓励返乡的农民勇于创业,因此制宜地发展本地经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着力解决农村供水、交通、就医、通讯、教育、环保等突出问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种植和养殖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激励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激发内在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最佳业绩。3.2.3对农村图书馆管理员培训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才优势,可以让具有丰富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馆员对农村图书馆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农村图书馆管理员与广大农民群众直接接触,他们的素质提高了,受益的是广大的农民。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村级图书室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农村图书馆建设是确保创建工作成败的关键。

村级图书馆(室)是由村委会为投资主体、面向全体村民、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村书刊流通阵地。1997年中央九部委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以后,各地掀起了建设村级图书室的热潮,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级图书馆(室)如何建设呢?笔者作了一番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只要领导重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本文试以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发展为例,探讨农村老区、边缘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

1、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1.1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就

龙观乡在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市来说,可谓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鄞州区五个抗战、时期革命老区之一。村级集体人均可用资金不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是鄞州区最低的乡镇之一,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辖区面积77平方公里,撤并村后辖区为10个行政村。底总人口18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人。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知识工程”的建设目标及学习型乡镇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自起,该乡开始实施“村村建立图书室工程”,至6月底全面完成,馆舍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藏书30000余册,年接待各类读者约10000余人次。目前以乡文化中心图书馆为龙头,校园图书馆为骨干,各村、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为基层单位的三级图书馆网络已基本形成,可以说,龙观乡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事业走在了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前列,对龙观乡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建起步晚。该乡自撤并村后着手加强了村落文化建设,仅一年多时间,投资200多万元,以建设“三点一室”(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契机,加快村落文化建设,目前已建立村级文化公园两座,另外还有四个村正在建造中;村村建立了一条以上体育健身路径、一座综合文化楼和一个以上综合活动培训室。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其它乡镇相比,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

(2)设置因地制宜。龙观乡制定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五有”标准是:一是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设施,馆址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方,馆舍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二是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报刊,开馆时藏书不少于1000册,其中廉政、计生等书刊各在50册以上,少儿图书、科技类书刊均达到10%以上,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三是有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四是每年有固定的购书经费;五是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一般不少于50个小时,周六、周日必须保证开放。

(3)发展快。龙观乡党委政府把建设村级图书馆(室)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拨专门建设经费20万元,由乡文化站负责落实。经过仅一年多时间建设,至6月底村村建立了图书室,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龙观乡,基层图书室的创办,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老区脱贫致富,普及与提高群众及外来工科学文化知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就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缺乏正常的业务经费,发展不稳定。据统计,全乡10个村真正落实图书经费的仅在30%左右,存在着创建前轰轰烈烈,创建后冷冷清清的现象。

(2)藏书质量差,有效利用率低。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由于藏书不能及时更新,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致使每天阅览人数非常有限,有的几乎寥寥无几,各村图书室平均每天阅览读者仅30人次,规模稍大的也只有50人次左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

(3)管理不规范,条块分割,整体效应差。村与村图书室各自为政,图书不流通,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管理,有的村有计算机也不给图书室用,图书室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和资源共享。政府对创建时较为重视,但缺乏远景规划及巩固发展措施。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图书室成了开关室。绝大多数村级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来源于老协会的老年人或者村里领导班子人员兼职。老年人文化素质低,有的连图书借阅登记都很困难;村里班子人员空闲时开一下图书室,忙时根本管不过来,开开关关是经常的事。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经济稍好的村对图书室建设投入较多,经济弱的对图书室投入也便少了,有的干脆一分也不投入了。

(2)重视程度。不少村委领导总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对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图书馆事业及“知识工程”的重要性,未将村级图书室建设列入地方建设总体规划中;缺乏固定的投资计划,在馆舍、人员、藏书、服务等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经费;或难以维持,或流于形式,阅览室成了藏书室。

(3)意识淡薄。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村民仍然对经济效益感兴趣,缺乏最基本的图书馆意识,加之大多数村级图书室主要功能还只是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未能对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发挥直接作用。因此,村级图书室的存在价值在村民思想意识中显得无足轻重,外来工反而表现较为积极。

(4)被动创建。由于硬性指标规定,不少村建室的初衷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建室仓促,室舍简陋,位置不当,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一些室舍在村委办公大楼内,不少读者尤其是外来工不太敢到图书室借阅,导致图书室与读者产生隔阂,失去了办室意义。室藏书刊也大多数东拼西凑,结构不合理,利用价值低,管理人员随意性大,素质低,缺乏科学管理和高水平的服务。

(5)需求脱钩。一些村室建成后,由于对自身性质、人员、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服务内容无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为广大村民提供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信息和科技含量,而是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倾向,使图书室与街市租书摊区别不大。服务方式还是等客上门,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应有作用,因而也难以提高基层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难以激发村民利用图书室的意识。

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传统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发挥现有村级图书室的应有作用,提高档次,巩固发展,使其良性循环,是摆在各级基层领导和图书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室发展探讨

2.1树立长期发展观点,确保图书室的经费投入

村级图书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不胜枚举的读书致富、信息致富事例,以及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言论,足以说明人们对图书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经济要发达与村级图书室的存在是相适应的。即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于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水平不同,图书室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创建较早的村图书室,多年来基本未购一册新书,也未订购报刊杂志,所有图书资料均为办室时购入或捐赠。因此,区、镇乡两级财政应当拨出一笔固定经费,作为村图书室的购书及订阅报刊的订购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到图书室来。

2.2办好乡镇(街道级)图书馆

村级图书室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而业务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由以县(区)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图书馆为骨干,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其本质是阅读网络,将来可能发展为信息网络。县图书馆没有办好,乡镇图书馆就不可能巩固、发展;县乡两级图书馆没有办好,村级图书室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巩固。实践证明,乡镇级图书馆办得较好的乡镇,其所属村级图书室发展势头就良好,反之,就势头不好。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同样图书馆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了图书室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农村图书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4积极开展业务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保持图书馆的生机活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对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村级图书室扎根于农村,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的意义和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监管问题;解决对策

在我国政府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措施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而且保护了农村的根本利益。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应当对这些暴露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1.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1监管作用履行不到位

虽然我国政府明确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办法,但是地方政策执行监管政策的力度并不到位。首先,由于人员配备和经费方面的问题,县乡两级政府的监管部门不能做到全面加强监管,土地流转的明访活动多,暗访活动少,不能全面保证土地流转后不存在改变用途现象,还存在土地流转监管流于形式的问题。其次,土地流转的间接监管大于直接监管,直接监管力度不足,由于监管不严格,导致有些问题长期不被发现。第三,宣传组织发动不到位,没有在乡镇村屯形成良好的群众监管体系,土地流转监管往往还处在处后监管,事前监管措施不到位。

1.2监管机制中的鼓励机制不足

目前土地流转监管主要是责任监管,只是在制度上明确了负有监管责任的主本,但是实现履行监管责任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监管责任履行难度大造成的,另一方面反映出缺乏履行监管责任激励机制问题。首先,上级政府部门无法刺激乡镇和村屯有效履行监管责任,基层政府缺乏主动改造相关责任的积极性。其次,基层乡镇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必要履职权力,只能采用被拥募喙芊绞剑这不仅不利于履行监管职责,而且严重打击了基层土地流转监管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信心。

1.3履行监管职责的投入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制度了较为严格的土地流转监管政策,但是对实际政策的投入不足。首先,基层土地交易流转中心的建设不足,没有配齐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导致土地流转中心的职能作用较弱。其次,土地流转中心的经费保障不足,土地流转中心由于涉及到的业务量越来越多,导致中心开支不断上升,面临经费压力较大。第三,土地流转中心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业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工作正常运转。

1.4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没有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首先,对于种种监管不力问题,监管责任不履行的现象没有更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其次,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纠纷较为严重,如果没有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使违规收益大于违规成本,就会扰乱正常的土地流转的秩序。为了全面控制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对土地流转违规问题的责任追究。

2.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

2.1建立土地流转数字监管系统

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应当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可以推广使用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化数字监管系统。首先,在全面加强农村可流转土地信息清理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数据信息库,准确掌握可供流转农村土地的基本情况和数据信息。其次,依靠信息技术和卫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农村流转土地的全方位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违规使用土地预警机制,对违规现象和行为起到提早发现作用。第三,加强对流转土地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和管理,采用更加透明的交易技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公平化和高效化运行。

2.2建立土地流转责任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落实监管主体的责任,对农村土地监管人员起到必要的警戒和监督的作用,应当建立责任追查和追究机制。首先,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有明确失职、违规行为的监管人员进行问责,切实消除有些监管人员的不负责任心理。其次,对实际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实行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一票否决,养生提高基层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监管积极性,发挥出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监管的领导作用。第三,对农村土地流转监管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不断激发农村土地流转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积极性,释放出农村土地流转监管工作的活力。第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管作用,积极构筑良好的群众土地流转监管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工作的引导,发挥出群众的监督作用。

2.3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投入力度

为了起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监管作用,在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监管体系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监管的实现经济和保障投入,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水平,强化监管工作效率。首先,为监管人员配齐必要的软硬件设备,打造以土地流转中心为主体的高效履职监管队伍。其次,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监管人员的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监管人员的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建立与农村土地流转监管理系统相配套的设施。第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监管的经费投入,在充足的经费前提下,使农村土地流转监管工作顺利进行。

结论: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日渐多样,虽然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监管的难度,也为农村土流转监管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监管工作效率,应当根据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不断强化运用科技监管手段,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发挥出监管的作用,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进行。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 、GIS信息系统的简介及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而成的空间信息系统,通过GIS可以快速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其提供的空间坐标及地理位置可以使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支持。并且在GIS应用中其可以对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模拟化处理,以地形图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地理信息更加直观化。目前在市场中与GIS有关的系统软件不断涌现,根据使用需求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GIS信息工程中必须要以用户主体、使用环境等因素作为基础来进行合理选用。

2、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GIS的基礎数据包括了城市地理位置信息及有关视图信息,这就决定了GIS与土地测绘数据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而GIS最早的应用也是主要集中于土地、测绘等领域,诸如城市规列、土地管理等等。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房屋测绘数据的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均已建立了相对相应的房地产登记管理、产权管理、测绘图形管理以及房产市场管理系统,为城市的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服务保障。但当前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仍然难以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的需要。

3、GIS在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基本思路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GIS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分布状况进行记录登记,以此作为依据来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使用及管理,GIS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支持系统,使各项数据的收录更加全面、精确,为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全面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一般来讲,土地资源管理基本平台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测绘业务及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产权登记系统、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信息系统。

二、GIS信息工程的实施

就研究对象当前的测绘数据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未来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采取何种摸式,是系统开发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满足需求

目前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其各类数据信息越来越复杂,对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增多,因此在GIS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中要保证其系统可以为管理工作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支持。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应该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了当前土地测绘的各重要环节,并将各测绘任务纳入系统内,避免各独立程序间的信息往复交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统一的数据库来对所有的测绘数据进行管理,这样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基础数据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数据使用的过程伴随着土地使用信息的不断更新,因而难以满足系统数据的现势性要求。

将土地、房屋、建筑设施相互关联起来,并将其与图形数据以及属性数据相互组合。图形基本数据包括了地形要索信息、建筑的平面图等;属性数据主要包括了地块的基本信息、建筑物基本信息以及幢户的基本信息这三部分。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用户来讲,应该设计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完备的系统只志,将用户的系统操作、变更的详细数据进行记录,日志文件与数据库系统要进行备份,并永久保存。

2、解决方式

近年以来,GIS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并放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领域。城市土她资源管理本身就是建立于其土地的地形测绘数据基础上的,对于建筑信息、宗地信息等物理状况信息及产权登记、抵押登记、房屋产权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因而库尔勒经济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管理能够借助于GIS技术,并与AutoCAD技术向结合,建立起城市地理数据的采集与保存系统,并支持手扶式图纸扫描或文字输入进行屏幕的矢量化数据采集。通过面向实体的方式进行地形要素的绘制,以有效解决图幅间的接缝同题。同时将扩展属性数据加入对象之上,满足系统数据库的要求。GIS系统需要能够实现和管理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并完整地表达出正确的土地基础信息,提供建立于图形基础上的高级查询功能。将土地测绘所得到的基本成果输入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在完成土地资源的勘测定界、权籍变更后,需要土地测绘部门能够提供详细的测绘报告,并将数字测图产品,包括地形图、房产图等其他专题地图,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的更新来源,将系统数据更新的工作进行划分,以达到数据正确性与适时性的要求,从而保证了数据库的更新需求。通过将覆盖开发区范围的测绘结果输入系统,能够实现城市土地基础数据库图形以及部分属性数据的适时更新。

为了能够实现系统数据与更新数据的无缝连接,同时保障数据更新的质量,需要在外部输入的更新数据与GIS系统数据间建立一个数据管理与交换中心,以向土地测绘部门提供来自于GIS数据库的基础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并将土地资源的测绘结果作为GIS中心局部数据更新的来源,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更好的控制数据更新的质量,并保证系统数据与数据更新间的关联,从而保障了管理系统全局的数据质量,与土地资源的其他信息保持数据层的高度统一。

第7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民族地区 ;甘南州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05-02

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特别对甘南州这样一个欠发达民族地区来说,加快公共图书馆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公共图书馆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等重要的社会职能,是公民的终身学校。在新时期,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服务大众文化、提升公民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工具

图书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而出现。千百年来,人类辛勤劳动创造的知识和经验世代延续,通过文献记载保存至今。作为知识和文明的宝库,图书馆一直对人类社会及科学文化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人类知识的积累,更是巨大的信息集散地,无时无刻不担负着知识收藏与传播的重要职责。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大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其保存数量之大、种类之全、时间之久是任何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更是不可替代的,这正是其社会价值的独特性所在。

(二)公共图书馆是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

作为知识信息搜集、整理、存贮和传播的专门机构,图书馆是科学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图书馆保存着人类丰富的知识成果,是巨大的知识储备宝库,是从事科学创新和再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源泉,成为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一切科学研究,一切知识创新都以研究与利用已有文献信息为起点,在这一意义上,图书馆可以说是科学创新的出发点。而一切科学创新的成果最终都要转化为知识载体——文献,大部分精华文献又被图书馆收藏,既丰富了图书馆的知识储备,又成为科学创新再循环的新基础。其次,图书馆直接参与科研过程,其业务工作是科学创新的组成部分。例如在科研过程中,针对研究课题提供信息资料;在总结评价阶段,为成果鉴定提供资料(如编制专题资料索引等)。再次,图书馆关注知识的扩散和转移,是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图书馆工作贯穿于科学知识创新全过程,连接创新体系的首尾,是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

(三)公共图书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之一的图书馆,储存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人们不断通过图书馆,掌握文献检索能力,提高自学和自我服务能力,进而对已有知识进行分解、加工、合成,综合成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信息无限又无序,要求人们从正式和非正式的广泛信息源获得所需信息,图书馆足以帮助人们成为具有信息采集与利用能力的人,使他们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图书馆为读者的所有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没有年龄、性别的要求,不受资格、学历等限制。可见,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和整个社会没有围墙的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一个服务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获取知识、加工知识、配置知识资源的基础产业,担负生产、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甘南州公共图书馆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面积4.5万平方公里,全州人口68.03万,其中藏族37.85万,占总人口的55.6%,农牧业人口54.56万,占总人口的80.2%。甘南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现有1个地区级公共图书馆、8个县市图书馆。它承担着保存地方文献,传递科学知识信息,实施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供图书借阅、资料查询的社会职能,是甘南州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目前,甘南州图书馆有职工22人,馆藏各类文献16余万册(件),其中:地方文献5万册(件),古籍2000余册。为了满足甘南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甘南州图书馆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方式,打破了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落后、封闭的现状,改变了“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变成“全天候”不分节假日的服务模式,确保全年开馆;并大力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更大地发挥了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通过基础数据比对,可以看到,甘南州公共图书馆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兄弟市州,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基础业务建设、读者利用率、业务队伍建设、场馆建设、覆盖率、自动化建设、办馆条件、阅读环境、购书数量、服务水平等各方面发展仍然缓慢,存在藏书数量少、种类少、版本旧,馆藏结构不平衡,管理方法与配套设施较为落后,馆员文化水平与业务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等困难和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现代化建设进度,改善设施条件,扩大办馆规模,扩大服务点覆盖面,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第8篇

[关键词] 民族文献;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建设系统、完整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是保存本地区、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前提条件。我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欠缺,许多建国前及前的重要的文献缺藏,如:《呼伦贝尔志略》共1924年后出的上海版,上海图书馆藏有誊清稿本,1939年伪兴安调查局重印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全市各公共图书馆建国前的两个版本没有一个单位收藏。所收藏民族地方文献少,在当地也没有体现出本馆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这一点从各图书馆收藏民族、地方文献在当地的文化研究中的处的地位就能看出,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在当地不是最多、最全的;读者利用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购置经费不足,民族、地方文献工作起步晚的原因,但也有我们自身对民族史、地方史,对民族地方文献了解的少,主观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那么,在当前的情况下,那么,如何作好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已的看法。

一、明确本馆在当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突显,建设文化大区,是内蒙古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呼伦贝尔市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草原文化、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森林文化、“四少”民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开发都离不开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作为保存,开发、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求我们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必须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公共图书馆是以文献资源为工作对像的,在文献的收集、整序方面有着传统优势。服务对像是面向广大民众,读者人数较多。所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建设成市,旗(市、区)两级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与开发利用的中心。这样才能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建设民族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多年来各馆在民族地方文献收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但远远不够,这是制约我们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最根本原因,多数图书馆只能把精力放在了征集上,结果造成了很多的重要民族地方文献得不到及时收藏,例如:《呼伦贝尔盟志》是建国后呼伦贝尔出版的第一部综合性方志,有的旗市馆没有收藏。

所以,我们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精神为动力,争取行到各级政府对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增加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按藏书完整级要求及时补配早期的原版的民族、地方文献,对于不同版本的文献力争收集全,确实没有办法补全的,可采用复制的方法,或用电子书替代。如果能有一次相当的资金投入,是补充缺藏的地方文献使其形成基本体系的最好办法。

二、明确各馆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

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应是地域性。但是“地域”范围也是最不容易把握的,因为从历史上各级行政区划不是固定不变的。呼伦贝尔市地处的东部,共辖有十三个旗市区。历史上民族众多,行政区域有较大变化。在二三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一万多年前著名的扎赉诺尔人在这里生息。最见诸史籍的是东胡,209年匈奴统一后是其左贤王的辖地,公元一世纪呼伦贝尔成为鲜卑部落联盟的辖地。唐代、辽代、金代都设有管理机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呼伦贝尔草原封给他的弟弟及德薛禅家族,1288起年归元代行省管辖。明代呼伦贝尔地区由奴尔都指挥史下设的卫所管辖。清代,十七世纪初,清政府将达斡尔人编为三个扎兰,将鄂温克人编为五个阿巴,1691年在此基础上组建布特哈八旗。清代呼伦贝尔(岭西)主要由黑龙江将军管辖,民国时期划归黑龙江省。分为兴安东省,兴安北省,1945年呼伦贝尔成立自治政府,1946年岭西地区成立纳文慕仁盟1948年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为呼伦贝尔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政府。1949年呼伦贝尔盟与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1954年原兴安盟划归呼伦贝尔盟,1969-1979年呼伦贝尔盟大部归黑龙江省,1979年7月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回,80年恢复兴安盟建置时科右前旗、突泉县,扎赉特旗归回兴安盟。2001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有关记述呼伦贝尔的文献在清代以前主要是在正史、其它古籍和黑龙江省的文献中,真正专门记述呼伦贝尔的地方文献是在清朝未期和民国时期。专述呼伦贝尔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是呼伦贝尔的第一部方志,民国时斯产生了《呼伦贝尔志略》、《布特哈志略》分别记述大兴安岭西与岭东地区的方志。我们收集地方文献以现在行政区划为核为准收藏地方文献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必须考虑建置沿革因素,如上级隶属关第发生了变化,一些下级地方不再属于本地区,但毕竟对本地区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对记述本地区有关的文献进行鉴别,凡涉及本地区的文献要纳入本馆的地方文献体系之中,如果不把这些地区的文献纳入我们的收藏范围就会影响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完整。

呼伦贝尔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区除汉族外,共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我区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俄罗斯族在呼伦贝尔市也是为数较多的。历史上,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民族都在这里生活,人们把呼伦贝尔称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有关北方少数民族研究的文献作为地区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应该全部收藏。各区旗{市}级公共图书馆最低也应该按研究级收藏。所以,有关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的文献是我们收藏的重中之重,民族文献在一定程度突破了地方的界限,但我们需要完整级全部收集。

明确了本馆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分布、收藏及版本等情况的是开展一次大规模普查。通对本地收藏单位,专业研究人员进行访问。摸清历史上有关呼伦贝尔民族地方文献基本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书目索引、文献研究成果有行初步调查,如:《中国边疆图籍录》、《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黑龙江省地方文献目录》、《吉林方志大全》、《建国前内蒙古方志考述》《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蒙古学汉文古籍书目题要》、《蒙古学论著索引》、《中国图书大辞典》、《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各种专著的文后书目,可以了解到呼伦贝尔民族地方文献基本情况。编制能全面反映呼伦贝尔市民族、地方文献目录。普查必将对全市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网上资源收集整合

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今天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按照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和用途,网络信息资源则可分为全文数据、事实性数据、数值型数据、书目信息、实时交互信息、图像、音乐等,作为的图书馆对网上资源信息整合工作尤其重要。网上的信息资源具有大量的有关本地区的信息资源,是地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必须进行收集、整序及其利用。

网页及其内容,作为当地民族地方文献的中心,对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当前一项急迫的任务,因为有部分信息有的更新非常快,有的信息更新后很难再看到了。如果不及时收集整理,会对地方文献体系造成欠缺。有关地方地网上资源主要有:地方网站网页及其相关内容:如呼伦贝尔市现在共有三百多个单位建有网站,如呼伦贝尔政府网、各旗市的政府网及各机关、学校及个事业单位网站。这下些网站有大量的本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民俗等信息我们可以行整序收藏。

网上电子书刊与学术论文收集。网上电子图书多数是对传统文献数字化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网上原创的,这些文献有的需付费下载,有的是免费的,其中也有不少文献年代比较久远文献,这些可以补充各馆传统型民族地方文献不足的情况,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呼伦县志》、郭道甫的《呼伦贝尔问题》、我们均在网上找可以找到,国家图书馆在线数据库“数字方志”中我们应可以在网上查阅到《呼伦贝尔志书稿》、《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书》的全文。这些可以补充出版时间早,原版收集难度大的民族地方文献。期刊论文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知网”(需付费)等网站进行专题检索、下载整序;此外本地政府、名人的微博,个人空间有及一些专门的论坛上,也有大量的本地方本民族信息资源,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整理。一些零散的图片、影像、地图等资料,如有诺门罕战争的资料,我们应可以查到《诺门罕 哈拉哈河战役》、《诺门罕空战》俄文资料及大量的汉文资源与视频线索。网上信息资源、收集、整序,对于图书馆来说与传统文献工作一样重要,我们在注重保存在大量原始信息印刷型、手稿、拓片、薄记等传统文献外,还要加大对网上民族地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序力度,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虽然在知识产权等问题上,需要有网络资源的呈交法规的制定及对图书馆政策上的倾斜。但如不着手进行,很多重要网上信息资源可能会永远正在流失。

四、自建资源

从资料角度,拍摄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影像作品,对本地主要街区,风景名胜、民俗等进行专题拍摄,可以进一步补允馆藏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不足。呼伦贝尔市在2000年开始对呼伦贝尔市街区进行图片及影像的拍摄,各旗在拍摄及收集上市区图书馆也作了大量工作。我们也可以结合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需要,按全国资源共享工程的要求加工。全市公共图书馆现在配备了的设备,在馆藏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影像的加工,不会有太大问题,需要在全市公共图书馆进行分工协作,以免重复加工。

图书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积极参与本地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化。同时可获得珍贵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又可进一步提升地方文献收藏质量,增加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整体实力。

五、加强分工协作

几年来呼伦贝尔市各公共图书馆在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交换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绩。但有必要在更多的方面进行交流与协作。同其它收藏单位如博物馆、档案馆、大中专院校图书馆如及时沟通,可以编辑民族地方工作简迅,或通过网络工具及时把各地民族地方文献发行情况进行交流,尽快编制全市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全市地方文献代购、交换。进行藏书协调,如大型丛书的采购分工等。共同进行专题文献开发、定向服务等方面合作。统筹规划全市范围内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建设全市民族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真正做到资源共建共享。综上所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地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基础,明确公共图书馆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掌握本民族、本地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情况,加强协作,使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体系更加完善。才能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 房地产价格 价格规制

一、房地产价格规制的概念

(一)房地产价格的概念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主要是以城镇商品房为主,房地产的价格也主要表现为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商品房的价格,因此房地产的价格也被称为"商品房价格",简称"房价"。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基本构成要素

房地产价格(主要指买卖价格)主要是由九项因素构成的:土地取得费用、前期工程费、配套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销售费、税费、利息和利润。

(1)土地取得费用因房地产开发土地取得方式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取得的城市熟地,土地取得费即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土地使用权转让方式取得的城市熟地,土地取得费即为土地转让费。

(2)前期工程费指房地产开发商委托设计、监理、审计等专业机构进行工作所需的费用和施工前期所必须要进行的各项手续性工作所需花费的费用。

(3)配套费是为房地产开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套而必须投入的费用。

(4)建筑安装工程费是为进行建筑安装工程而必须向建筑承包商支付的费用,它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

(5)管理费指导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办公费和人员工资福利费等在某一个项目上的分摊。

(6)销售费指为了进行房地产销售而必然发生的广告宣传费、销售费、办公费等。

(7)利息通常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利息。

(8)税金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其他相关税等。

(9)利润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应获得的回报。它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开发经营成本以后的余额。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规制的历程

改革开放之后,实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同时,逐步形成了房地产价格政府规制的法律基本框架。1983年国务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明确了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1994年《城市房地产交易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新的房地产价格管理原则,对交易价格实行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主导的房地产定价机制。2003年《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地方政府稳定房地产价格的行政问责制。2010年1月《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首次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对房价的稳定负责; 2010年1月《国十条》从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房的增加,通过信贷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实施来调节需求达到稳定房价的作用。2012年《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房地产价格要严格明码标价并执行"一房一价"政策,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落实问责制,完善价格规制政策,同时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

三、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

(一)开发成本因素

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房地产行业带动的土地拍卖。土地价格成本占房地产总建设成本的20%,土地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房地产建设成本的上升,房地产价格自然而然就会水涨船高。

(二)市场需求旺盛

城市人口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人们对住房的质量要求高,改善型住房需求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旧城改造带来的需求,这些都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

(三)资本市场的因素

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工具稀缺是造成房地产市场资金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银行信贷的迅速扩张,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机会,人民币升值,导致外资大量涌入,进一步扩张了房地产市场。

(四)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短期投机行为盛行,如消费者"买涨不买跌"、"温州炒房团"等;房地产要素市场发展不协调,房地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等,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成本上涨的压力增大。

四、我国房地产价格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房地产政府规制工作起点低、起步晚,不管是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还是实际操作经验都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我国房地产价格政府规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规制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历次的房地产价格规制都是围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这个主要目标进行的,直到2010年国家颁布通《通知》强调当前时期的房地产价格规制的目标是"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即"稳房价"。

(二) 政府规制政策执行不力

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地理位置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都会对房地产的价格造成影响,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住房要通过市场,房价不断升高。2004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八。

(三)政府规制监管不到位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在政府干预过多的同时,政府监管力不够,同时法律监管,民意监管及舆论监管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市场发展速度,市场交易混乱,缺乏针对于发商的有力约束。

(四)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价格政府规制的两个主体,在价值目标、行为准则以及利益诉求等方面都一致,都是社会公共利益和诉求的代表者,但二者管辖范围和工作落脚点和出发点略有差别。

五、完善房地产价格规制的对策

房价一路上涨,房地产业泡沫仍然在继续发展。一旦房价暴跌来临,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危险应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这也是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体系。

这意味着要通过多条途径保持市场供应,增加丰富产品供给来源。首先要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其次,继续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推出限价房。最后,加大住宅土地和商品房供应及打击囤地等空置房,增加商品房实际有效的房源。

(二)逐步取消中国商品房预售制度。

因为能解决开发商资金链的50%资金,商品房的预售已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调整税费分配制度。

由于财政分配不平衡,房地产成为地方政府的最大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60%上交缴中央,留给地方政府的财政不到一半,却承担着60%的财政支付压力。

(四)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垄断规制。

对房地产的实际销售价格进行监督和管理,成本加适当利润的方法(平均销售价格)并公布指导价。

(五)改革中国土地制度。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造成房价上涨最重要的原因。自2003年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后,出现很多"地王",致使土地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房价,房价很难再降下来。

(六)建立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市场透明度。

利用IT技术,建立全国联网实名房产登记制度,使政府对现有居住水平及房地产结构完整把握,对干预策略提出数据支持,对投机需求进行管理与调控。

六、结论

房地产是我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房地产价格规制的研究,为政府进一步调控房价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价格规制中问题的分析,从七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对策,来完善政府在调控房地产价格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专著:张红凤著,《西方制度经济学的变迁》[M],经济科学出版社年版,2005年。

[2]专著:余建源著,《中国房地产市场凋控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学位论文:炎贤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4]学位论文:刘东坡,《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