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22:12: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语课培训讲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职院 外语系 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高美娟(1975- ),女,江苏海门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经贸英语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ESP教学。(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国家对高等教育实施了超常规的发展策略,从宏观层面上将大学生直接推进了市场;但在微观层面,就人才质量上,大学作为人才市场供应者的角色却时常让市场众多需求者很失望,大学生及其家长更是对大学颇多埋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大学之痛。对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办学压力更大。相应地,作为高职院校内设二级教学单位的外语系(或叫“外语部”,本文对此不作区分;另考虑到大多数高职院校外语系实际上都是以英语教学为主的,故本文所称的外语主要是指英语),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路径选择上面临着三种困境:一是通过大学英语公共课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代价是外语系的学科专业化空间提高有限,甚至被学生和学校误认为是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培训部。二是通过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英语应用专业人才,但在理工科为主的各种高职院难脱专业单一、班级少、女生多等边缘化命运,还面临着其他研究性高校的外语院系和外语类高职院的竞争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外语系自身发展的空间非常狭小。三是通过专业英语课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然而英语教师大多是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对本校所开设的各种专业的术语和技能知之不多;并且还面临着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开设“双语”课、乃至直接使用英语原版专业教材上课的冲击。
综上,高职院校外语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有两种:一是通过开设外语专业和招收外语专业学生来培养外语人才,二是在非外语类专业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来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各专业的国际化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决定了高职院校外语系发展的路径选择也不一样。
二、外语的专业化
外语的专业化,即外语本身的语言文字方向的专业化,目标定位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营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很多,主要有外语+专业(双学位)、外语+副修(主副修制)、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知识等。因此,高职院外语系应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强课程整合及体系优化,尤其是必须保证外语的核心地位,注重语言训练的效益。复合型外语人才归根结底是外语人才,首先要以外语作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其他的专业知识只是增强外语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教师全面素质的不断提高,依托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学。除了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包括语言水平和技能、语言理论及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之外,外语教师同时要注意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相关专业(主要是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的要求。对外语系广大教师来说,除了服务于本系外语类专业之外,更多地是要面向全校服务其他非外语类专业,这才是高职院外语系和外语教师的真正用武之地,即外语系和外语教师只有从高职院所开办的大多数专业特别是主干特色专业的外语化入手才能在高职院校扎根立足,以专业的“配角”姿态发挥专业的“主角”作用。
三、专业的外语化
专业的外语化,即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目标定位是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为此,必须做到:
第一,转变观念。首先,从高职院校全局发展来讲,学校要认同“专业靠外语才能出色、外语靠专业才有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策略,专业需要强化外语,外语必须服务专业。其次,高职院外语系要“跳出外语看外语”,不能故步自封、孤芳自赏。高职院外语系应确立“专业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就是专业”的观念。最后,外语教师应树立外语是基础,如果不与本校主干专业特别是不与品牌特色专业相融合则没有生命力的教学理念。
第二,调整机构。从学校层面看,在高职院,外语系是全校最大的系,条件成熟时可以升格成“外语教学中心”,地位介于学校教务处与学校二级办学单位之间。同时,要求所有实施国际化策略的专业的课程均应按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和外语训练各1/3的比例开课,遵循学生自愿和办学自主原则,强化学生的外语培养,从而在巩固量大面广的普通就业市场的同时,通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核心指标就是外语能力)的技能精英去占据高、精、尖的国际技能型人才市场。而外语系自身内设机构,则按照作用功能和承担任务,可动态地一分为三:首先,考虑到公共外语课覆盖全校各专业,光凭外语系现在内设的一个公共外语(大学英语)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上可能有点力不从心,而且,一般公共外语课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也不大情愿长期仅仅就只上这一种公共课,认为难以体现自身价值,也不利于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系部的和谐。因此,为了保证公共外语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所有英语教师都应上大学英语课,以保证教师教学的通用性,掌握各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为教师从事专业英语教学打好基础,并满足多数学生外语考级考证的需要。同时应下设立公共外语教学部,提高公共外语课的管理级别,统筹安排公共外语课,统管各专业外语教研室承担的公共外语教学事宜。其次,鉴于外语系最重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学校各专业的外语化建设,应单独组建专业外语教研室,即非外语类专业开到哪里,专业外语就跟到哪里。相应地,每一位外语教师均应归属到各个专业外语教研室且有各自的专业外语教研方向,确保有专业必有专业外语教师(可由外语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外语教研方向)。当然也可以针对一个专业群按一级学科分类确定一个综合性专业外语教研室(如工程类专业外语教研室、经贸类专业外语教研室、信息类专业外语教研室等),再在综合性专业外语教研室下按各个专业设立若干专业外语教研组,待该专业发展成熟且上规模时,再单设其专业外语教研室。专业外语教研室既管课又管人,这是外语系内设机构的主体和主流。最后,针对外语类专业,按照外语的专业化思路,成立外语专业教研室,不仅在学历、学术和资历上提出更高的专业入教门槛,而且在外语类专业教师的选聘上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精挑细选外语类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即通过外语类专业任课教师的精英化,来保证外语类专业学生培养的精品化,目标是让外语系外语最好的老师来教外语专业的学生。
第三,培训师资。外语教师从教前所受的大学外语教育训练对其从事公共外语课和外语专业课教学是匹配的,因为学外语教外语,对外语教师并不太难。这里所说的培训师资所重点解决的是各个专业外语教师从教之后面临的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缺乏问题,这也是专业的外语化面临的最大障碍。一般外语系的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在其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外语教学上可能还不如其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多。对此,解决之道有三:
一是培养“双语课”外语教师。在高职院校,一个专业的某些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教学完全可以由外语教师来承担且相对固定,同时,该专业的专业外语课教学也由该教师来承担。如旅游管理专业中,旅游学基础课程由一名外语教师来承担,让承担旅游专业外语课的外语教师在教专业课的同时学习专业课常识,持之以恒,就可保证旅游专业外语课的教学更专业化。但是有好多高职院都允许和支持一名专业老师用外语来上专业课,美其名曰“双语课”,认为专业的国际化通过专业教师开设“双语课”来实施更有效,而且看起来更时髦。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接受一名一边用母语上课、一边用外语上课的外语教师呢?哪条路才是更可行、更有效率的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之路?稍微观察,不难发现,专业常识的缺失成了学生在专业外语学习上的非语言,进而影响其外语学习的自信心,现在外语系专业外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用母语解答学生的专业常识,并因此为专业课教师背了“黑锅”。事实上,没有完整的国际化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开设“双语课”并不具有政策的依据,而且现有的不少“双语课”名实难副,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专业外语课的专业知识偏常识性的多,个别专业教师如真有“双语教学”方面的兴趣和条件,完全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或专业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国际化方面的拓展性知识。当然,专业教师上专业的“外语课”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外语系发展的一个标志,因为该名教师的外语教学就应归外语系管理,即上“双语课”的外语教师和上“双语课”的专业教师都要接受外语系和专业系两个教学部门的管理。
二是培养“双师型”外语教师。为弥补外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安排外语教师学习专业课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高职院通过奖惩机制和创造条件,让外语教师就其任教的学生专业方向能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或执业证书则最好,即外语教师的“双证化”——既有高校外语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证书。在现阶段,“双师型”外语教师比“双语课”专业教师可能更可行、更管用,也更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三是培养“双外语”外语教师。高职院外语系不能只限办英语一个专业或语种,应提倡多语种办学,即根据本校专业对口和服务的国际就业市场,开设相应的外语专业,同时对个别专业的条件较好的学生开展专业的双或多外语教学。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外语可能不止只是单一的英语,如果一所高职院瞄准的是国际高端技能型人才就业市场,则外语系开展双外语甚至多外语培养,必将成为一所高职院校提高专业办学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亮点和高点。
四、结语
高职院既姓“高”(属于高等教育)、又姓“职”(属于职业教育),这种双重的教育属性决定其外语系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系――她和别的系一样有自己的专业,同时,更应该是一个特别的系――别的系专业人才培养要出色、要有国际竞争力不能没有她。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路径选择上,一所高职院校外语系的发展不仅仅依赖自己所开设的外语类专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服从服务于所在学校各个专业特别是品牌特色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即高职院外语系人才培养的最佳目标是高职院各专业的外语化,这是外语系在高职院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最佳定位,这也是外语系在高职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梁正宇.关于工科院校外语系定位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易勇.关于高职院校外语系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0(6).
[3]肖立雁.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定位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让我们穿越到20年前,我们用的教材(以初三为例)是红皮――黄皮――新目标――牛津以前教材真实语境的设立与现行教材无法比拟,内容单一,语言相对匮乏,现在的教材语言鲜活、图文并茂,与时俱进时代感强,而且配套服务工作相当精细,老师不用动脑,拿来就可以用,可利用的其他资源的渠道相当畅通。
从学生来看: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学生届届再换,但是是学生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年前只有在初三涉及的知识,现在在七年甚至小学就已经涉及了,比如花费句型,spend 以前在初三需要反复练的句型,现在七年级的学生就已经烂熟于心了。
从教师来看:
教材变了,学生变了,教师变了吗?也变了,相貌变了,变得越来越老了。以我区为例,从我当教研员以来,一共招进两批人,加一起不过10个人,这对于一个需要跟随社会形势,需要常变常新语言学科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第一批新招大学生时我去当了评委,当时那感觉很high,感觉这样一批素质优良的大学生充实到我们这批队伍中来,会给我们的队伍带来相当大的活力。正好那一年我负责七年级的外语教学,零距离的接触了那些新毕业大学生。听课后我有了一个发现,这些大学生不但没有发挥出他们口语的优势,而且还被他们周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完全同化了,课上用汉语授课,教法与他上学时老师教他的方法一模一样,那个时候我感觉我作为一个英语教研员的作用用,及时的沟通,耐心的引导,接二连三的听课,真的让他们成长了许多。而且逐渐变为我们年段的骨干。像183中学王洋,175中的卢丹。
从以上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课程标准由试行版变成了修订版,我们与20年前比,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不是理想的吗?那么20年前外语课堂教学再与它之前的20年前相比,那时外语课堂教学不是理想的吗?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外语教学。
那么我们现在的外语课堂教学就是理想的吗?答案肯定不是。因为外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与世界接轨的学科,教育家杜威很多年前就强调外语教学要在“做中学,学中做”,世界上有很多关于外语教学的相关的适合第二外语习得的理论以及教学方法,以及从建国以来我国也从事了什么交际法,翻译法、情景教学法以及现在正在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方法,等等的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实验与推广,但是各个学派之间也是互不相容,都说自己的方法好,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百花齐放好,能让学生习得语言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而且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那么我区现在的外语教学是什么现状呢?
师资上看:年龄,职称,专业,男女比例不均衡,精神状态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各科存在的问题。
从课堂教学上看: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的交际,学生被动的吸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语言存在着硬性输入,没有克拉申理论中所倡导的i+1理论的点滴影子,克拉申理论所倡导的i+1理论,指的是语言的输入要重于积累,要强调厚积薄发,而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是我们有很好的教学素材不会用,懒于用还沉浸在以前的硬性输入教学中,没有语言知识内化的过程,或没有操练或过于简单或流于形式,最终就是硬性输入,学生输不出来,结果导致学生本应该在八年级塌腰,现在提前到了七年级。所以现在的英语课堂谈不上效更何谈有效呢?
所以理想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
1.课堂上具有真正意义的交流。这是理想中外语课堂教学的一大障碍,有考试就要有成绩,一提到成绩就要有应试,一应试它就会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终结性评价很重要,指挥棒的方向与作用会主导所谓课堂上真正意义交流的方向与形式。
2.教师话语的质量,这是目前我区外语教师存在的一大客观问题。好的教师话语的质量会大大促进外语互动教学,是初中学生的学习英语中语音、语调及语言学习习惯,语言的积累的敲门砖。
3.教师要有良好的提问技巧,要给学生充足的习得时间。老师的追问教学艺术,就是如何引导、启迪学生,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是管理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他是顾问和督导者。也就是说相当大的教学任务由课上移到了n前,将更多地时间还给了学生,那么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这是老师的任务――要教会它打鱼的方法,这是学生外语学习一生受用的东西。
5.理想中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良好的状态和心态。要有教学激情。
通过对辽宁农村地区大量外语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调研,确定了本系统由四个模块十个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1课程培训模块课程培训模块是对外语教师进行全面知识内容的培训,根据培训内容不同分为三个功能,基础知识培训模块完成外语基础知识的培训,专业课程培训是完成外语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是对外语教师个人能力培养,这项功能是针对教师本身能力进行的。
1.2教法培训模块教学培训模块是对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该模块提供了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教学应用演示两个功能,农村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该功能及时获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教法应用案例是为教师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习者进行借鉴。
1.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教育技术培训模块设计了教育技术动态和教育技术应用两个功能。教育技术动态为教师提供了最新的教育技术的发展内容,属于理论研究的层面。教育技术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方案。
1.4交流互动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由教学论坛、资源共享和专家咨询三部分内容组成,教学论坛是为外语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资源共享功能是为教师提供了外语电子资源共享的空间。专家咨询为教师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该功能能更好为教师进行解惑。
2系统功能实现
根据辽宁农村实际软件实施条件和系统的功能要求,本系统的开发采用了技术,采用iis7.0服务器软件。
2.1课程培训模块实现为了实现课程培训模块,设计了专业课程培训类、专业技术培训和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个类的处理方法和显示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专业课程培训view类中,设计了课程层次、课程类别、课程教材的选择方式,系统通过这些内容获取准确的教学信息,系统查询相应的教学内容生成学习课程展示给用户。在专业课程培训中设计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习题精讲三个栏目,在教学内容中为视频播放和同步的PPT的内容,在重点难点中设计了该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分析。习题精讲中系统提供了针对该内容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和分析。专业技术培训类设计了技术类别、技术层次供用户选择,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生成教学内容,在该类view页面中设计了教学内容、经典试题两个栏目,教学内容为用户提供视频内容,经典试题为用户提供了该方面的经典测试题,但此部分根据系统拥有的资源情况进行设计,所以对于非常专业的知识并没有讲解部分。基础知识培训类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四个层次的教学方案,其中对于每一个层次设计了不同内容培训,主要是针对国家和辽宁省教学大纲进行了栏目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教学内容设计、教案设计和说课设计等多个功能。
2.2教法模块实现教法培训类是为用户提供教法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在本模块中设计了教学理论培训和教法应用演示,其中教法理论培训的view页面设计教法理论学习、教法专题讲座两个栏目。教法理论学习提供了教法理论的学习教材,教法专题讲座提供了一些大师和专家的讲座视频。教法应用演示类的view界面设计了教法应用示例和教学应用分析两个功能,教法应用示例为用户提供了教法应用的详细流程和视频演示。教法应用分析为用户提供了对教法使用流程的详细分析,为用户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指导。
2.3教育技术培训模块实现教育技术培训类设计了教育技术动态和教育技术应用两个功能,其中在教育技术动态view类中提供了教育技术最新动态展示和教育技术历史浏览,在这个类中主要为用户提供了对教育技术当前状况和历史发展的科学普及内容。教育技术应用功能设计了教育技术应用指导和教育技术应用范例,教育技术应用范例中设计了针对每一种教育技术进行应用的一个范例,通过范例帮助用户学会使用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指导设计了为每一种教育技术的使用提供技术性指导,主要是完成技术方案支持和操作支持。
2.4交流互动模块实现交流互动模块实现了教学论坛、资源共享和专家咨询三个模块,教学论坛为用户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论坛是以BBS的方式实现的,系统设计了论坛管理,通过该功能实现对论坛内容的过滤。系统设计了帖子管理,完成用户进行发帖和帖子的管理。资源共享功能是通过资源管理类来实现的,资源管理类实现了资源的上传、审核、下载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完成资源的提交,在系统进行审核通过后,显示在资源页面上,其他用户通过查询的方式找到该资源进行下载。专家咨询类实现了专家与用户交流,是用户进行所有疑难问题的解决方式,用户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该模式进行远程的咨询,专家咨询内容进行解答。
3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辽宁农村外语教师培训系统是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支持的项目,本项目在辽宁西部地区农村建昌县进行了实施,通过半年的运行。为了对项目运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本项目组对50名使用本系统的农村外语教师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和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分析从教师对学习内容满意度方面进行了对比。学习内容满意度分析图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关键词] 大学外语 第二课堂 开发 建设研究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环境和指导、在课外进行有序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整体教学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够把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语言实践中的问题反过来又能指导和激励他们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学与用互相加强、互为动力。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外语听说交际能力,而且也能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中国的入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扩大,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必备条件,所以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也理应以此为目的。然而,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由于种种日益暴露出来的显见的局限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如今大学外语教学的要求了。不少院校只注重外语课堂教学而忽略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化多年的时间学到的只是“哑巴外语”,这样的结果使不少学生虽手持外语四、六级证书,但却缺乏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外语听说能力和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几乎为零,学生畸形的外语水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因此,教师们必须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良好而浓厚的外语学习及运用的氛围和环境,提高其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对“第一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大学外语“第一课堂”教学的缺陷
“第一课堂”教学是指以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科书、黑板和多媒体投射屏等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大学外语“第一课堂”教学日益暴露出种种不足之处,其局限性已显而易见。
(1)教学时间有限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时间为每周4~6个学时。二语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学习者需要花大量的连续时间,逐步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特征和规则,再进行实际运用,使语言学习转化为语言习得。在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把大学外语所有的语法、词汇、语篇、听说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熟练掌握外语所需的信息量。
(2)教学模式陈旧
“第一课堂”的教学采取的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为教学目标,围绕教材进行“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学生则是盲目被动的接受者,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极少有机会能在课堂上运用外语自我表达。“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教学班级过大
随着国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的班级过大(一个教学班级的平均人数为45至50人,有些甚至达到60人),这对于大学外语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教师无法实施针对性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缺少实际运用外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机会。
2.开展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外语这门实践为主的学科,第二课堂显得尤其重要。克拉申(1981)把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两部分,这两部分同等重要。在实际大学外语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而且大多都是用来进行输入,至于同等重要的输出部分却无暇顾及,这就对大学外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样也可以从国家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得到印证。《要求》明确指出:“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对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强调以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倡导引领着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综合应用能力从何而来?听说能力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怎样培养?仅仅是靠每周四、五个课堂教学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第二课堂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环境,创造更多的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迎合了现代大学外语教育的需要,能够达到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和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目标。
(1)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外语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转变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更体现在转变教学理念上,从根本意义上讲,它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保证外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有限,听、说、读、写、译等能力难以得到均衡的发展;二是教学内容有限,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输人量不足,难以体现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特点;三是班级过大,不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不能发挥其个性和特长。而所有这些局限都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二、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形式
1.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特点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一言堂”、“满堂灌”、“课本+黑板+粉笔”等单调的教学手段为主的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指的是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能为学生营造出接触外语、学习外语和使用外语的环境的活动。“第二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方式的选择上有着巨大的灵活性,不限时间,不固定地点,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强,能转变学生外语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得“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师生互动”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趣、新颖、实用,教学环境自然舒适,教学氛围轻松活泼,教学效果非常理想。“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内的教学,对大学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2.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极其灵活多样的,主要有外语角、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辩论赛、外语调频广播、外教口语培训、经典英文电影周、外语小品戏剧表演、外语诗歌朗诵、英美文化知识讲座、外语报刊专栏、外语夏令营、外语歌咏比赛和外语写作大赛等,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大学生学习及实际运用外语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外语学习的巨大热情和参与性。同时,各校可整合各自具有传统特色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大学外语网站和第二课堂活动将一、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第一课堂内容与活动在课外和网上有效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应用环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第一课堂学生主体教学和小组活动提供先期准备,丰富课堂内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提高其协作能力,构成课内初识、课外及网络中巩固应用的相互渗透的、有机的、立体的大学外语学习模式。让外语的教与学、学与用融汇在课堂、网络和学生二课堂活动的立体环境中,形成大班课堂初识、网络课堂巩固、第二课堂实践,三位一体、互为渗透的大学外语整体和立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拓宽和延伸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除上述提到的一些形式外,我们更要积极推进将外语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外语,营造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听外语、讲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的环境和氛围。综上所述,相比外语第一课堂,外语第二课堂教育是一块尚未得到深入开发的沃土,它所涉及的科目及理论远非“第一课堂”所能涵盖。在外语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过程中,充分认识这块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阵地,尝试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改变学生评价模式,调整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工作。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在目前课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外语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外语二课堂活动,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外语社团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外语活动将受到鼓励与支持,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的机会将更加频繁,包括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的外语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组织和外语类科研交流、教改活动、发表文章、取得外语类考试证书等。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方向“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次教学”的指导下,各校通过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小班级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形成一个学习氛围更广大、参加人数更多的大的英语学习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锻炼和展示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外语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文化引领职能的需要。外语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外语第二课堂是创建良好高校校园外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英语第二课堂的内涵及意义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以各种手段所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课外英语活动。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外语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是基础,第二课堂是其应用和扩展,是英语课堂教学渠道的延伸。第一课堂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教学时间和内容有限、班级过大等局限性,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英语第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比课堂更丰富的手段和内容;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突破了教学内容及时空的局限,能很好地弥补第一课堂的局限性,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英语兴趣和培养学生个性,从而通过语言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实践能力。[1],第二课堂可以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英语语言输入、输出机会的不足而造成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缺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因交际时间的限制性、语境的非真实性等原因给学生语言输出造成的障碍,有利于提供第一课堂需要的语言实践演习场所,因此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补充,其发展是必然趋势。第一、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课堂既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又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熟练掌握外语听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一个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情境,和一个较接近真实英语交际的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英语语言知识以及发展英语语言技能。英语第二课堂能够向学生提出问题和学习任务。其任务型活动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挑战性和互动性,可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实践和创新能力。再次,英语第二课堂把学生组织起来要求其相互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其个性和潜能、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形成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工作实践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英语第二课堂为载体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英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以英语练习为手段,广大师生通过英语教学、群体活动、英语竞赛等行为方式,以各类英语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校园里的体现,是学生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3]随着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校园英语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创建已成为高校英语教育的客观需要,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对英语产生持久的必趣,拓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1、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跨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外语文化的建设也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承担着课堂英语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出高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因此要在校内培养和建立外语文化中心,积极地培养校园外语文化宣传力量。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外语文化品位。
2、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第二课堂以了解外语文化、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让大学生置身于外语文化氛围,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在有利于大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更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三、以外语第二课堂为载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根据交际法的理论,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要关注对语言规则的运用能力和在真实的语境中语言行为的培养,也就是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实践活动。
1、校园英语活动的设计
英语第二课堂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活动的设计要突出实践性,要遵循延伸性、需求性和有序性原则,同时要和课堂教学紧密配合,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比如,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组织观看英文电影,从中了解许多与目的语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制定阅读书目,举办学术讲座活动,比如,专家讲座、外教讲座和学习方法讲座等。进行学科竞赛,如英语歌曲大赛、辩论赛、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内的外语戏剧大赛等。还可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译、英语实用能力培训、文化交际、外教口语等。
2、校园教学手段的运用
培养校园外语文化就要利用校园教学手段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英语交际场所。在电教中心为学生开设英语影视课程,组织学生讨论所观看的电影。在图书馆开辟英语报刊阅览区。利用校园广播网向学生提供教材录音和英美国家电台的时事新闻等资料,因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的知识信息具有新、活的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从中学习外语的动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外语教育。在校园开设英语俱乐部、英语园地,并且校园里的标语、指示牌都用双语书写,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利用外语黑板报和校园期刊,要有明确的主题,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用无线电波播音系统创办 “空中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听说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手段比如,建立网上辅助教学材料资源库,为课后学习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建立网上英语角和论坛以及网络自主学习中心。
3、建立科学的第二课堂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
学校要构建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培训、组织和评奖的一体化体系。第二课堂可采取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评价其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态度等。建立激励体系和管理及保障体系,实施考评奖励制度。加强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由教师指导,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情况组织辅导练习,以达到活动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来保障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合理安排各活动的时间和规模,将学生参与面广、规模较大的校园活动统一规划在每个学期固定时间举行。在周末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一些周末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角等。
创建和繁荣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外语文化是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优化提升作用。外语第二课堂,即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2]何芸. 高校英语文化和和谐校园的创建[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15).
[3]王艳玲.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现在,通识教育已经超越了课程领域,成为一种整体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就通识教育的目标来说,它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专才”。这样一来,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就成了相对的概念,前者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后者只关注单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至于与该专业不是直接相关的素质则被忽略。我国在解放后一直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所遵循的就是这种“专才教育”理念,但由于培养出的毕业生逐渐出现了专业过分狭窄,社会适应性不强的弊端,人们才开始反思这种“专才教育”模式,引入了“通识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内容同样具有全面性,即不是仅仅涉及知识学习,还涉及到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对于中外合作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来说,它的内容应具有补偿性和拓展性两方面的特点。所谓补偿性就是指要让学生通过接受通识教育来弥补其在中外合作大学这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时所需要的相关素质的不足。
例如,中外合作大学一般采用全英文教学,因此学校应该在通识教育中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外语课程,弥补学生语言能力的不足。所谓拓展性就是指要让学生更多涉猎本学科之外的相关领域的知识。这是因为世界的普遍联系性使学生要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就不能只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而是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去看问题。此外,中外合作大学将培养国际性人才作为工作重点,这种国际性使学生不但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还要打破地域之间的限制,不但要有跨学科的视角,还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这也进一步向人们提出了开展通识教育的要求。
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也具有全面性,即不是以专业教育的平行或互补的形式实施,而是应该作为专业教育的上位概念,全面统摄包括专业教育在内的高校中的各种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识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中,专业素质也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并不是只有传递专业知识的唯一功能,好的专业教育也应该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们通常所说的“通识课程”只是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之一,除这种方式之外,通识教育还可以全面渗透在专业课程、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特点。
二、中外合作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中外合作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实践活动和社团管理三个途径来实现,以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宽广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充分发展自己个性,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一)以通识课程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
最早的通识教育就是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领域和工作生活中的多种素质。在中外合作大学,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语言类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其外语能力和素养,为其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奠定基础;二是文化拓展类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宽广的文化知识,实现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融通。
1.语言类课程
中外合作大学为了满足学生用英文听课和学习的需要,普遍将外语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大学中外合作大学都将一年级作为学生从中学教育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过渡期,这一过渡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过语言关,因此会开设丰富多样的外语课程。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一年级的外语课程有28种之多,不但包括各种一般性的学术英语技能课程,还包括根据各学科大类开设的专业英语,其为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而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2.文化拓展类课程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中国对同级同类教育机构的要求开设关于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根据考察团对三所中外合作大学的走访,它们一般开设“中国文化课”来贯彻条例规定的内容,而这种“中国文化课”也可以算作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中国文化课”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其爱国情怀,使其能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该课程是在国内大学的“两课”基础上改造而成,保留了“两课”中的精华部分,摆脱了单纯政治灌输的弊端,能够更多地站在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对于丰富学生的政治文化知识,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曾说:“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不能只是理论。”中外合作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时不仅通过专门的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还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社团活动三个方面:1.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活动中外合作大学非常重视在专业课程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它的一门专业课———计算机系统结构(ComputerSystemsArchitecture)分为讲座课和实验课两个部分,其中实验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且实验课是必修内容,而讲座课则非必修内容。
可见,该课程对实践操作的重视超过了课堂听讲,课堂上对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融汇贯通才能达到课程的要求。北师浸会大学非常强调专业课程中的体验式学习,认为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在相关的专业活动中发展专业能力。如北师浸会大学的国际新闻专业要求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参与举办一份报纸———《真珠报》。办报纸这项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实践专业活动的过程。笔者所在的考察团在走访北师浸会大学时有幸看到了几期《真珠报》,该报的主编、排版设计者和记者等全部由国际新闻系的学生担任,内容涉及校园内外的各种新闻事件。例如,该报的第二十九期包括头版、校园聚焦、校园点击、珠海城事、热点新闻和英语镜像等六个版面,它除了报道学校内外的新闻,还包括披露学校中的大事小情,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水果店的卫生、学生宿舍的安排等,俨然是一些大报报料社会大事的微缩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通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
一些中外合作大学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实施通识课程。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师浸会大学,它引入了香港浸会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并在“为中国和世界创造新型通识教育”使命的引领下,开设了8个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旨在以实践的方式补充学生知识学习的不足,培养其多方面的素质和素养。8个课程模块包括:大学之道,主要为学生提供关于大学生活的一般性入学指导,其重点落在道德教育上;体验拓展,主要通过一系列户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团队精神,鼓励他们形成积极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义工服务,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珠海市和周边地区的真实的社区服务使学生发展为积极的和负责任的公民,使他们具有必要的社会技能和价值观;体育文化,旨在帮助学生在参与传统体育活动时增强体魄、增进健康;环境意识,旨在通过环境教育和实践,发展学生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情绪智能,旨在提高学生对自己的独特的情绪模式的意识,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使他们在和他人一起进行团队工作时能够移情并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艺术体验,主要通过开设各种艺术和音乐讲习班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艺术学习体验。在学习时学生要与天才的艺术家开展学徒式的互动,同时要与其他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逆境求存,主要通过野营等活动发展学生在不确定的环境和逆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并在毕业后在其中发展出的意识、知识和技能转移到生活中去。全部模块都以“体验式学习”和“实践学习”为主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社团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更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以北师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目前有兴趣社团42个,分为体育运动、文化艺术和慈善公益三大类,其活动的基本理念包括:1.以学习者为中心。兴趣社团是鼓励大学生开展同伴教育的平台,也就是说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和分享,共同追求理想。2.以体验、实践为主要手段。全人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体验式学习”和“实践学习”,这不仅对于上述的8个模块课程是如此,对学生自己开展的兴趣社团活动来说也是如此。兴趣社团主要通过社团组织的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体验和实践中探索知识、培养能力。3.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开展全人教育的途径之一,兴趣社团的主要关注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侧重发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课程的补充。
(三)以社团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来开展通识教育,中外合作大学还通过学生对社团的管理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北师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的兴趣社团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社团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一般有6、7个学生筹建,20个学生附议就可以成立一个社团。就一个兴趣社团来说,学生是社团的主人,他们要自己决定经费的使用,自己起草社团章程,并对自己的相关活动进行管理。
此外,该校的全人教育办公室还成立了全人教育兴趣社团管理委员会(WholePersonEducationInterestClubsManagementSub-Committee,简称WPEICMC)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ICMC的成员除了包括全人教育办公室的教师,还包括兴趣社团的成员。ICMC的教师委员是由全人教育办公室主任会议推荐并决定的,而学生委员则是由兴趣社团的代表自荐,并通过兴趣社团会议选举产生,这样可以使ICMC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确立最佳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学生委员除了要和教师委员一起负责协调活动场地、推动公共宣传、筹措资金资源等活动,还要负责活动资金的申请、审批和报销等工作。学生活动的年度预算是12.8万。在这笔钱中,每个社团将会有1000元可不经申请直接使用。其他资金则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申请。资金的审批由学生委员进行,他们在进行审批一个项目时要与兴趣社团进行积极沟通,以确定项目的意义和可行性,并要制定社团活动常用申请项参考标准供学生参考,保证社团财务的公开透明。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团管理能力,ICMC还要定期开展能力建设活动。ICMC进行社团能力建设主要针对三类学生,一是准社团成员,主要是举办相关活动向新入学的学生介绍社团的基本情况,鼓励他们加入社团或建立新社团;二是社团财务人员,主要是开展一些培训让社团财务人员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信息,熟悉资金申请的流程,以及社团财务的管理方法等;三是社团主要负责人,这里一方面是邀请校外人士为这些负责人做培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的形式,让一些表现优异的社团代表向其他社团负责人介绍经验,促进所有社团的共同成长。
三、中外合作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成效
在全球化语境下,教育国际化呈加速的趋势发展,各国都把推进国际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优秀的外教资源便显得弥足珍贵。所谓外教资源,主要是以人为载体,聘请外国人(主要为英语国家的人)到中国学校从事外语(主要为外语)教学工作,这已经成为各学校实施国际化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肩负着育人重责,直接为社会输送精英人才,成为吸引外教资源的第一站。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外教资源究竟意义何在?
对中国的学校而言,外教资源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缓解中国本籍外语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压力;二是让中国的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外国语言教育,有益于中国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三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进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四是以外教为桥梁,架设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联系与合作的通道,加速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从这四大意义可见,外教的引入,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的意义可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
纵向:教学成果的内伸
所谓教学成果的内伸是从纵向的尺度来评断外教对我国学校外语教学的作用,它不仅直接服务于外语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外语授课,更在外语教师队伍、外语教学理念、外语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学校外语课程体系起到了深入影响。
(一)可完善师资队伍,培养青年教师
目前我国英语教师队伍中,教师接受的都是中国式英语教学,许多老师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加上还有许多刚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所以教师普遍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农村学校,听力和口语能力都比较落后。教师对国外文化缺乏了解,对外语教学自然未免局限于书本知识,所传授的知识也难以超越书本。
外教的引入,可以很好起到培养青年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的作用。学校可以建立协作教师制度,学校可为每个外教配备1-2名协作教师,协作教师可以观摩外教的教学课堂,感受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氛围。举办教师口语培训班,外教可针对口语训练、外国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内容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中的双方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口语水平,加深对国外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课程,通过协作形式,既加强了中外教师的交流,又提高了中外教师语言水平,完善师资队伍,促使青年教师更快更优地成长,使教师队伍朝着均衡、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二)可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教育水平,激活英语课堂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家庭经济实力的提升,加之学生求知欲的旺盛,许多学生未来会选择出国留学,自然而然对外语的需求也就增加。学校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可满足本校学生对外语的渴求欲望。外教可利用晚自习时间,参加并指导“英语角”活动,增强外教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排演英语短剧,组织学生排练,对剧本的研读也可促使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参加校园英语广播节目,设置英语广播专栏,组织学生和外教播音,增强宣传效果,使全校学生受到英语听力训练。开办英文书阅览室,增加外语阅读课,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增长知识。与中国传统教育以书本为蓝图不同,外教脱离出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用外国丰富的实例来补充、解释英语知识,教法更灵活,教学内容由课本拓展延伸到生活实际,使课堂更加丰富并有层次感,教学方式多样化,与中国老师的教学气氛有所不同,学生会感觉到课堂较为活跃,在外教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多,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一改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
横向:教学效力的外延
所谓教学效力的外延是从横向来评断外教对我国学校外语教学的作用,它不局限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外语成绩的提升,而是以外语教学为点,向外语教育、学校整体教育辐射,增强学校的教育竞争力和教师实力,使学校乃至社会教育得以跨上新台阶。
(一)改进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的英语课程以教师讲解语法、语句结构、重点单词、固定词组、短语搭配、翻译为主,学生单纯听老师讲解和记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应试教育的需求,可以取得高分,却难以提高学生实际的英语能力,满足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外教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优势,主张让学生做主自己的学习,将过去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理论,发展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而非权威和理论的单一讲授者。
外教结合了外国的教育模式,更为灵活多变,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在能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用跨域式的思维来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把思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动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二)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提升学校教育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聘请外教数量的多少盒外教本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外教的引入,不仅限于教师本人,更可以延伸到外教身后的国外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外教为媒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请外教举办研讨会、讲座等,活跃学术氛围,带动学科发展,架设起本校与外国高校的教育互助互动渠道,促进两校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方法交流,教育文化的渗透,更可建立起友好校园关系,帮助两校学生进行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同时,以外教为载体的国际教育交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搭建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既有助于老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和文化视野的拓展,提高学校的教学优势,树立学校良好的教育品牌和声誉。
(三)外来文化的传播者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和西方国家的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单纯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进行教授,而抛开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是行不通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老师虽然在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但没有太多机会实际体验其中,故而了解不透彻。外教具有文化优势和语言优势,学生可以从其获得第一手的关于文化的信息和反馈,了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这种文化的传播,又渗透到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中,有利于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也实现西方文化由校园向社会渗透,加深社会对西方文化、社会理念的认识,形成文化的交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和国际化办学是每一所高校需要顺应的时代趋势。这就要求高校通过国际化办学,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培养出既拥有传统教育下的本土情怀,又可以在国际化竞争中游刃有余的新型人才。作为一个地方性高校,内蒙古科技大学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努力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迎难而上,练好内功,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从点滴做起,从现实条件出发,寻求适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注入国际化元素,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大学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挑战
大学国际化(UniversityInternationalization)也称之为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研究者至今仍未达成一个明晰统一的定义,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国际化给予阐释。本文认为,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办学理念、要素和行为跨越国界进行互动的过程和现象,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多功能中的过程。大学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对于什么是“国际化人才”,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1]。智库百科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2]。大学国际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巨大挑战,要求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和环境等方面都逐步注入国际化元素。国内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形成、学生跨国流动、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参与国际大学联盟等方面。目前,中国大学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迟缓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进程。大学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外语交流能力。
二、践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做法内蒙古科技大学始终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积极探索现实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国际定位,注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主要做法有以下5个方面。
(一)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根据人才培养国际化总体要求,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专业培养方案。新版国际化培养方案在总体设计上遵照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原则,第一学年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基础教学平台,第三学期开始进行专业授课,第四学期加入金工实习、计算机技能培训和英语强化训练的实训内容,第五学期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志愿划分专业方向;第六、第七和第八学期的课程都是分专业方向授课的,教学内容与就业紧密相关。特别是新版国际化培养方案将四年制本科专业(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总学时压缩在2500学时以内,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学时,增加实践、上机和实验的学时,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改革紧密配合并突出特色,理论课讲授形式多样化,以讲座、专题等形式开设。同时,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以讨论、论文、竞赛、调研或考试等形式进行。新版国际化培养方案自2010年以来针对国际学院4个年级6个专业统一进行了切换,实施两年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4000人。通过每学期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的反馈可以看出,新版培养方案得到了学校各个层面的普遍认可,学生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二)开设双语课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育事业的心脏”,课程的国际化对于实现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各种优质资源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制定符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实际的双语教学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奖励机制,深化双语课教学改革,切实鼓励双语课教学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双语课教学中,选用世界一流大学普遍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又使学生了解到与课程相关的世界前沿理论和思想。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定量研究方法、材料科学基础、传热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等双语课,学生受益匪浅。
(三)加强外语教学英语课程是反映一所大学开设课程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化教学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能力。为此,不断加强对学生英语培训的力度。为夯实双语课、外语课教学基础,提高学生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应试能力,针对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普遍开设了大学英语四级辅导课程和大学英语六级辅导课程。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全新的工作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为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国际化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加大了各专业的实践环节比重,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计算机基础教学引入微软“在线学习、评测与管理平台”(IC3)微软IC3教学平台中的3个教学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点共计271个,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含85个知识点,常用应用软件关键技术含102个知识点,网络应用与安全含84个知识点。通过该平台3个模块考核的学生将获得美国微软授予的IC3国际认证证书。这种网络在线认证功能,帮助学生获得在全球1500所高校抵免学分的机会,真正实现了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目标。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根据软件工程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借鉴北大青鸟、东软软件实训平台等先进的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以软件工程为主线带动4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包括:JAVA技术实训体系、Web前台设计技术实训体系、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实训体系及NET技术实训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了完善的技能培训。
(五)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2011年来学校访问的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有120多人次,还邀请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因里希•罗勒博士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国际专家的讲座和交流活动营造了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在环境建设上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另外,2011年学校教师出国考察交流以及师资培训达35人次,教师的跨国流动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三、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展望
(一)实现融合型国际化办学模式融合型国际化办学模式的目标是把中方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学模式融为一体,全面营造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和氛围。实现融合型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未来规划是:进一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启动骨干教师海外进修培训计划,派遣更多的中方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到国外进修、访学、参加国际会议,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双语授课范围,不断增加双语课开设的门数,提高双语课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优化;学校内部搭建中外交流平台,促进科研合作及文化互动;巩固和推进现有合作办学成果,积极争取新的合作办学专业,拓展合作办学新领域。
(二)推动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推动学生的跨国流动,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力,实行分项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以便于在各类考试中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外方课程和双语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开发新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对于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存在着很多片面的认识:第一,我们以往所指的“用外语上课”仅仅是指完全用外语教授语言类课程,并不包含其它非语言学科。即使是在大学,用外语上课也多是指在语言类学科和一些讲座型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在大学,特别是语言类大学,早已是司空见惯,它显然不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第二,双语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在外语课上,老师是外籍教师,或者有相当高的外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完全用外语讲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课,无法逐渐达到和教师用外语相互沟通的目的,这和中国学生到国外语言学校学习没什么两样,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双语教学。
开展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例如,国贸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外贸函电、旅游管理等等)。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目的,外语的习得不仅仅是在外语课上,而是在所有的学科中,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在教学过程的所有活动中得到耳濡目染的外语学习效果。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决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双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如英语)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包括英语课在内的整个语言教学都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坚持使用第二种语言,但是允许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才使用第二种语言,这是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采用双语教学,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人才要素的核心力量。那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新的能够高效、优质地培养出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二)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有力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许多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同时我国许多企业也要走向国外,这对我国经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掌握第二外语的双语甚至三语型人才更加紧俏,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培养相关人才尤其是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涉外性都很强,例如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国际市场学、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商法、国际结算等都有很多英文知识,经贸专业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双语教学成为必要。但是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学仅局限于英语课本身,而大量的非英语专业课程几乎都采用汉语教学,致使很多学生虽已过了四级和六级,但还是哑巴英语,不能够运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弱。而双语教学恰好是鼓励学生利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既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又使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能渗透其中,增加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弹性,有些甚至可以不单独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同时,实行双语教学,能使教师了解最新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先进国家的语言文化,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大有帮助。
三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目前很多高校都相继出台新措施,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到2004年清华大学已有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国外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其中当然也包括经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另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都相继开展开来。但是,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各个高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概念模糊
目前很多高校在经贸专业的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采用了双语教学,但是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教学中用英语表达的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评价或者指令性语言,对专业词汇以及国外的新的学术成就等却讲之甚少,学生也往往都认为学外语是公共英语课和专业外语课上的事,这其实是极其不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
(二)双语教学遭遇师资不够的瓶颈
双语教学对经贸专业而言是必要且迫切的,但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这点,却力不从心,因为双语教学的推广,首先遭遇的瓶颈问题是优秀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充分理解和运用原版教材。一般专业教师英语具有一定水平,但深受传统教育培养影响,英语表述能力不足。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但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以及教材的熟练运用对双语教学的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即使在北京的高校,能直接用原版教材授课的专业教师还是有限。
(三)教学方法不当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因为语言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活动的组织相对比较困难,教师除了应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有流利的英语表达和组织教学能力。而现在有很多正在实施的双语教学课程却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达不到预期的双语教学效果。其原因之一是上课内容或方法很单调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之二是教师上课采取“一刀切”,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虽然各高校在经济贸易专业的录取招生中往往会相应的考虑学生的外语成绩,但是,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上还是参差不齐的。优秀学生通过双语教学能有效提高知识含量以及英语思维能力,增加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对于英语水平中下的学生,双语课程往往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
(四)经贸专业国外原版教材的选用满足不了双语教学的需求
目前很多学校经贸专业不同层次地在某些课程上采用了双语教学,但是,却往往都只停留在双语教学的第一个层次――简单渗透层次,即以中文为主,课堂上穿插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用英语板书,重点、难点知识用汉语讲解,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教师或学生用英语来回答等等,而不能上升到整合(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以及双语思维层次(即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解答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这一阶段的教学一般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这与本专业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选用与双语教学出现脱节是相联系的。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很多原版教材的价格大都在30-50美元之间,因此,很多学校怕学生经济上承受不了而只订中文版教材。但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源泉,没有教材或者学校自编的教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会大大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五)双语教学缺乏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双语教学对学校、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反映自己的听、读、写能力随着双语教学的开展慢慢的提升上来了,但是,说的能力却始终上不来,原因是大学的专业教学往往是几十个人上百人一起上课,学生在课堂上开口的机会很少,而平时学生又都是处在一个说汉语的环境中,因此,其实际英语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对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就必须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电脑信息处理运用能力和其它必要的生存常识,成为当今学生和家长们的追求热点。但是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严格地说,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而不单单是只能考外国语专业的英语尖子。双语学校所注重的决不仅仅是外语,实际上是将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力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外语突出,各科领先,综合发展”是双语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双语学校和试验学校,外国语学校的不同之处。对经贸专业而言,双语教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教改力度,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进一步提高对双语教学工作的认识
经贸专业是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因此,高校应该对双语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大措施开展经贸专业的双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师资队伍的情况,科学组织双语教学。可以先试点,后铺开。即可以在整个年级中选拔外语能力好的学生,成立双语教学试点班,在条件成熟后再更大范围铺开。当然最好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低年级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打稳专业基础上。其次,可以先部分后整体,在课程的部分章节先进行外语教学,在学生接受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整个课程。另外建议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双语,以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导致专业和英语两误的尴尬局面。最后,可以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混合进行课程教学,即对目前学生接受能力不足或者教师口语水平不强的课程,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二)教学师资的培训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推进高质量的双语教学。目前高校老师中能够很流利的用英语教学的老师还是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高校可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基础好,口语发音标准,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将他们送出国门深造。高校可以实行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即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测试合格后才能取得双语教学的资格,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其待遇,以鼓励和支持双语教学。另外,可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实现人才共享。每个学校都有其优势,各个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组合。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愉快、和谐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在经贸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有很多高校的一些双语教学课程仍沿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辨别、解释、段落讲解和语句翻译,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课程单调枯燥,产生厌学的情绪,大大影响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学校可对课程安排中英文授课,学生自愿选择是否接受双语教学,这样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前可以明确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并进行督促检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次可以配以适当的图象和音像资料,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互动,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对原版优秀教材的把关及利用
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确实在价格上很多学生在经济上承受不起,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比方说高校图书馆可以租借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几个人合买,而且教师也可以对于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一些参考资料等复印给学生等方式来解决。另外教师应该努力去转变学生观念,当今社会是知识创造财富的社会,我们发现现在很多高校学生对于自己的手机不断赶时髦,对于谈恋爱的投资毫不吝啬,但却对于智力投资很吝啬。老师一再强调智力投资的重要性,哪些书籍值得购买和收藏,学生就是舍不得掏这钱。因此,高校领导、老师要不断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加大对自身智力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