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档案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5 06:53: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档案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档案学

第1篇

英文名称:Archives Science Bulleti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001-201X

国内刊号:11-1450/G2

邮发代号:82-2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

研究档案学学科的本质任务是对于档案的保存,对于文件的保存,对于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对于档案本身的保存。档案学的这个任务是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任务核心就是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文件进行长久保存,为历史直接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参考的凭证。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对于档案学的研究空前的上升了一个等次,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丰富了档案学的信息保存功能。

利用信息

档案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信息的利用,其功能之一保存的目的也是更好的利用信息。档案学可以为文件的凭证作用,情报的价值,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档案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的社会功能的信息利用提供直接的帮助。档案学本身以保存信息为立业之本,以利用信息为目的,充分发挥档案学的学科意义,更好的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人文的发展进步。

档案学有研究主体的任务

档案学加大力度对其自身主体的研究。档案学这门学科作为中国档案领域的统领者,如果缺乏了对档案本身特有群体的认识,根本上就没办法解释出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前景,致使其档案学主体走上了一条死胡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认知程度、生活经历、地域环境等都会对档案本身的研究成果产生印记,这些印记的可以作为档案学的发展过程、理论体系。例如一些对哲学非常有研究的档案工作者则更多的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对待一份档案的价值;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则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看待档案学。

第3篇

档案学的内容来源主要是社会实践工作,是对前期实践工作的总结,从而档案学又服务于为实践工作。因此档案的实践工作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档案学本身的发展水平,也是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有力标准,只有把档案理论应用于档案工作实践中去,档案学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可实践性。档案学所包含的知识形态不仅含有档案、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而且还涵盖着档案工作实践的可行性原则、方法和技术。所以在档案学的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是重中之重的。

档案学的独立性

档案学虽然统筹于统筹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学等各学科。但是它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过去的档案学受制于历史学,如何使档案学跳出历史学,自己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探讨自身的学科地位是档案学的唯一出路,它寻找到了自己学科的内在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档案学学科内涵,即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学的工作实践、档案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档案学确定了自己独立性的学科特点,从而有助于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解脱对于历史学的过度依赖。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讨空间,它日臻成熟的理论知识和理论与实践深刻结合的应用促进了社会学科的全速发展。档案学的独立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现在重申的档案学的独立性旨在让大家认识到档案学的强劲的灵魂和生命力。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会激励着我们年轻的一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档案学的研究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价值。

第4篇

1 苦学在悟

1.1 苦学为先。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少年立志苦读,学而优则仕,是学子一生奋斗必由之路。记得中学教室墙上一条语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人生。”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笔者经常到工厂图书室借书,几年时间先后阅读了《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小逻辑》(德,黑格尔著)、《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宇宙发展史概论》(德,康德著),并写下了十几万读书笔记。阅读经典,开阔人的视野,打磨人的心志,使得人的思维潜质被激活,在灵魂深处引起震撼。笔者年轻时就考虑到构建知识体系问题,因此,哲学、政经、历史,以及自然科学书籍都去读一些。边读书边做笔记,知识点点入心,即使当时未解之理,只要潜入心田,必可待时破解。通过勤奋读书改变人的命运,自古不胜枚举。

1.2 心悟其中。苦学勤思,悟在其中,悟比学更加重要。孔子日三省吾身,王阳明龙山悟道,老子归隐而著《道德经》,朱熹灭欲穷理太极,黑格尔在大脑中构建“思维之桥”,康德以“批判哲学”而明宇宙发展规律,都是省悟人生与世界。历史上的书虫没有一个可以建树,就是因为不会心悟。读书解心悟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传承而在于创新,只有运用知识创新思维,激活灵感,才可发现新的知识空域。知识只是一座矿山,人们只有将其开采成矿石冶炼成钢之后方可继成大器。知识是档案学人原创思维的源泉,知识的涓涓细流流入大脑,洗涤了灵魂,去除了名利与浮躁,心智顿开,感悟档案,可有独立见解。

1.3 自悟是关键。档案学人心悟档案学术之道的精神实践依赖于档案劳动的物质实践。一个人如果从事档案管理二三十年,就会积累丰富而系统的自身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会转变成精神实践的能量,并可以成为档案学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因此,作为档案管理主体的档案学人,应当是解悟档案管理客体的思想着的人,自悟是打开档案学真理大门的钥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讲,“自悟是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自己的内部经验只能由反思产生。过去关于档案分类的概念都是由人主观赋予的。笔者从档案分类机理的客观属性进行反思,得出了类别是档案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是其相互区别的表征的结论(见《档案分类机理分析》,《档案学研究》2007年第二期)。自悟是静思,静谧处的独自思维呵护心中兰台一片净土,学术道德滋养着档案学术生命。自悟是思想着的思想,人们由此可见天地大美,可知宇宙广阔。“大道之妙,归于自得”,[2] 档案学人只有超越自悟方可自得。

读书自悟使得档案学人变得聪明,可以明白许多档案学道理,取得档案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是,世界上的许多理论原创成果不是只靠聪明就可以得到的,其原因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聪明人明事明理不明己。档案学人实现自我超越与纯真思维,必须在心悟中实现质的飞跃,由自悟转变到悟自。

2 悟自达真

2.1 什么是悟自?悟自就是学达真性。思维主体向着自己内心发问:什么性格是人的本真性格,我的性格缺陷是什么?老子说:“圣人学道,全在于心。”[3]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人贵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清自己的性格并加以彻底剖析。笔者以为,人的性格主要分为刚强型(金)、秉直型(木)、柔弱型(水)、火躁型(火)和谋蕴型(土),笔者二十岁出头时,性格如火似木,情浮意躁,刚烈不韧,屡受挫折,在突如其来的一场人生暴风雨中深陷孤独迷茫。通过近十年的自我反省认识到,人的本真性格应当如同人的身体结构,外部皮肤和肌肉柔韧可缓强挫,以柔克刚;内部骨骼刚强,心志坚韧,自强不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明白了自身性格缺陷,经过许多年漫长修养之后:内性刚强坚韧似金,天行健自强不息;外性柔和淡泊似水,地势坤厚德载物。

2.2 悟自与自悟的区别。其一:自悟是档案学人由内悟于外,向着外在的档案和管理问题发问,力图解决某些理论问题;悟自是档案学人由外悟于内,在人生挫折时向着自己的内心发问,力图认识并解决档案学人性格缺陷问题。其二:自悟是形而下的思维方法,悟自是形而上的思维方法。陆希生在《名家集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注解:“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以无为其用,器者以有为其用。”大凡世界,凡器有形,识之为形而下者;道为万物之本,虚无形,识之为形而上者。档案学人由内向外的自悟思维,以有形的实体档案为出发点研究档案学,发表档案学文著可取得教授职称、专家名誉和相应名利地位。档案学人由外向内的悟自思维,是从有形实体档案到无形虚拟档案的概念抽象之后,加以屏蔽;与此同时,档案学人由“自我”过渡到“无我”,跨越“思维之桥”,“真我”在不觉之间发现了“档案真像”。其三:自悟只解决档案学理论中的现象、形式等外部问题,往往是一孔之见,一事之得;悟自才能认识档案学理论中的本质、规律等内部问题,是从历史发展的深度,从宇宙广度上实现档案学理论系统原创。自悟如同身游于兰台田园,在几分忙碌中发现了一些奇花异草,属于有形有利的形而下者收获;悟自如同心游于兰台无限的精神世界之中,“穷神知化”,将千古的兰台文明与现代时空对接,在天地遨游中悟解档案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属于无形无利的形而上之举。

4.2 以心体道,以观其妙。“人之真性,凝于虚无。”[11]“大道虚无,自然生有,天地万类,普因一气而混成,故先在天地以前生。”[12]档案学术之道虚拟地存在于我们周围,隐含于微观以太档案物质颗粒之中。当物我两忘的那一刻,档案学人心如死灰,身同槁木,肉身仿佛不存在,人的一些大脑细胞向外溢出,在空间飘逸,在混沌的宇宙里游荡,可与外部以太颗粒互通互动;空中的以太(档案)颗粒进入人的大脑,以太档案便从人脑混沌中显现;宇空中的以太档案物质颗粒与人脑中的生物档案颗粒同源互感,档案学人大脑中的档案学之道惟恍惟惚,眼不可见其真,心可观其妙。这是一般人根本无法领悟的美妙情景。兰台草根默默无闻,苦读悟自,持恒善性,终于识得档案学之道。贵刊在2010年~2012年期间发表的以太档案系列论文,以实体档案―电子档案―生物档案―以太档案之万古轮回,破解档案本源、档案管理规律和档案学思维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者,亦是兰台草根。

4.3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性命合道,而气方生。晚成者,气生而后见。”[13]档案学人学达性天,性命合于天道,天人合一,精气由心中神凝而生。“人之气生,乃道也。”[14]档案学人为识道悟自一生,修养心性,不图物欲,若拙之匠,无为近功,求解档案学术之道,大器晚成。大方无隅,知无涯则学无涯。档案学人生命不息,学而不已,悟自不停。一旦档案学人自足,以为大器晚成,必走向反面,心中之道虚影而离。虚于内而形于外的形而下学者心中无道,尽揽人间浮华虚荣;实于内而虚于外的形而上学者得道,必大隐隐于市。

第5篇

1、档案学可以调剂到情报学、图书馆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

2、一般来说调剂专业要求和报考专业的专业代码前四位相同,档案学专业代码为120502。即可以调剂到1205开头的专业代码的所有专业;

3、各个学校的调剂要求存在差异,所有具体可以调剂到哪些专业需要咨询拟调剂学校研招办,也可以去拟调剂学校官网查看往年的调剂专业和要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1.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是人们无法感知的”,此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承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其实,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其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件档案,如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纸质及化学胶片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都具有载体、记录符号,包含着信息内涵。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物质性是它们的共性,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即前面提到的各种文件档案都是宏观物质,其载体和记录符号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记录符号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存储的符号。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也是同样可为人们感知的,决不是“虚拟的”。

2.电子文档能”超越时空”。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具有时空;二是超过一段时空。这两种解释部是否认电子文档的时空概念,是否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物质性的又一变种,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方面,运动的物质具有广延性,即是说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必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只要存在着,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寿命”,此持续性即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那不可能是“空的”、“虚的”, 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持续于一定的时间中。如果我们承认电子文件的物质性,则必须承认电子文件与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把电子文件说成是超时空的东西,则必然否认电子文件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等于一方面承认有电子文件这东西,但另一方面又宣布它没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否定其存在,否定其物质性。电子文件确有存储密度与容量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特点,并且其传输速度极快,现代通信技术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球任意地点传输到你的微机屏幕上。但是不管电子文件如何可压缩、扩容,容量是天量还是海量,都应当是有量的,密度也是有限度的,尽管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压缩并不断扩容,其密度仍然不会无穷大,所占空间也不会无穷小,这空间可趋于零而绝不能等于零。传递速度不管沿着什么高速公路,快到什么程度,依然不会无穷大,其持续应占一段时间,决不会无穷小,这时间可趋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它永远具有时空概念,决不会“超时空”。

3.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信息传递的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文件是记录信息的,信息是供人们利用的。不管文件是纸制的还是电子的,利用文件时,传递信息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一是把信息记录于载体上存储起来:二是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三是把信息传输到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此三个子过程而言,电子文件与纸制文件、化学胶片,甚至于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的原理都基本一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第一个过程而言,纸质文件记录机理显而易见,人们把具有一定色素的物质如碳黑、染料、石墨等用笔或者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把文字、图形附着于纸或胶片等物质上;电子文件记录机理有所发展,由于记录符号的微观性,人们用计算机把表示文字、图形、声音等的信息,记录于磁盘、光盘上。二者之间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上不同而己。就第二个过程而言,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对于纸质文件来说,信息的反射光线经空气传播而被人的眼睛接收,纸和胶片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仍保留在原载体上,不存在“剥离”;而对于电子文件,由于其微观性,人们不能直读,计算机把记录在服务器等载体之上的二进制数字读取并高速传回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经过信息符号的转换,把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的二进制数字代码转换成宏观的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转换过程的任何子过程都具有物质性,与纸质文件的读取过程原理是一致的,电子文档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件上。所谓“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大概是指在第二个过程中,计算机读取数据之后,好像这些数据就飘飘摇摇真的居无定所,像幽灵一样不依载体而存在。应该说,这些记录符号从服务器上调出、传送到读取,一步也离不开物质,传送靠介质、储存也靠介质,离开物质信息就不能存在。

4.有人认为,电子文件是虚拟的,似乎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它如何来到读者面前、怎么复制出来,似乎处于虚无缥缈之中。甚至有人扬言:电子文件已经构成对哲学的挑战。其实电子文件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而网络由操作系统、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工作站通过插在其中的网卡经传输介质与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工作站请求获得网络服务和访问共享资源,工作站通过网络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用自己的CPU和内存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再送到服务器中。可见,作为共享资源的电子文件是存于服务器中的,它们与其它信息一样,既具有载体的物理形态,其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其上,也具有物质性,它完全不是什么“虚”的,也不是模糊不定、虚无缥缈的,而实实在在是物质的。

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子文档同纸质文档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那些认为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无法感知的”、是“超时空的”等等观点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观点的。否认电子文档的物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就无法深刻认识电子文档本身,也就必然阻碍电子文档的发展。

三、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表现事例

第7篇

二、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理论档案学的核心,也是应用档案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方向研究档案与档案管理(事业)中的基础性、宏观性、前沿性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档案这一社会事物的内涵、外延及档案的价值、特点,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管理,档案学科体系的内容、结构,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等。

(二)电子文件管理

本研究方向旨在面对电子文件的出现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司法认同、技术支持方面引发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开展全方位的理论探讨和创新研究。主要研究电子文件概念、种类和特点,电子文件管理原则、模式和标准,电子文件管理流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电子文件的利用等。

(三)企业档案管理

本研究方向在研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上,以企业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原则、模式、方法与技术,并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解决方案。

(四)历史档案与史学研究

档案学与历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历史档案的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史学研究。

(五)档案保护技术

档案保护技术是档案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载体及记录材料结构、成分、性质及耐久性;环境条件对档案载体耐久性的影响;有害生物对档案载体耐久性的影响及防治;档案修复技术;现代信息安全性研究。

那么,就一般意义讲,什么是衡量档案学热点问题的标准呢我认为基本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近年来相对比较集中探讨的档案学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术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每门科学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规律.这种矛盾规律往往是通过一些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表现出来的.比如,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档案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之一就是电子文件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档案工作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子文件大量出现,且因其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传统形态档案的特点,传统档案学管理理论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和说明这种新的档案现象,更无法科学地回答它所提出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由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这种矛盾的存在,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大量的外国档案学的相关成果介绍进来,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整理,吸收,改造和发展.

第二,对新世纪档案学术研究具有一定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理论问题.

第三,具有一定公众关注度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二,档案学热点问题举要

(一)与电子文件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

1.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始性"维护问题.两种重要管理理论的研究——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理论和文件连续体模型理论.可参见《档案学》2003第二期,傅荣校,周林女的"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对这两种理论,我国档案界目前只是停留在介绍阶段,深入的研究尚未开展.

2.前端控制理论.与这种理论相关的研究课题有许多.如:

(1)档案管理的前端控制思想;

(2)档案鉴定中的前端控制;

(3)档案集中过程中的前端控制;

(4)档案保护的前端控制;

(5)档案编目的前端控制;

(6)档案利用的前端控制;

(7)在文件生命周期中档案工作者的干预时机的选择;

(8)电子政务建设中文档前端控制思想的应用;

(9)电子文件管理与纸质文件管理中前端控制思想的比较等.

3.来源原则问题.来源原则所强调的"来源共同性",在电子文件的管理过程中,受到了质疑.有的学者认为:"源于各种不同结构组织体的数据的产生,改变了单一来源的概念.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而来源原则和尊重全宗原则恰恰是由这个界限所决定的."特里·库克认为:"电子时代档案来源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酝酿和定义,它不仅指文件的形成机关,更包括其形成目的,形成活动,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等."档案人员的关注点从"实体来源",转变为"变动,临时,甚至''''虚拟''''的机构中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业务活动为重点的概念来源."库克的"概念来源",实际上指的是文件的形成过程及背景,即文件是谁,在什么条件下,运用哪些数据,为了什么目的,采用了何种结构形成的等方面的信息.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究竟应当如何对待这种新的观念,难道我们也必须以"概念来源"的新来源观取代"机构或实体"来源观吗

4.电子文件的特点问题.如"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问题.刘东斌,刘伟的"电子文件具有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吗"对人们普遍认可的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完全不符合事实.不仅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不可分离,事实上与载体分离的信息根本就不会存在."

5.电子文件的元数据问题.戴维·比尔曼最早将元数据的概念引入档案学,并将文件和元数据形象地比作信函的内容与信封,文件是元数据封装起来的对象,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元数据具有维护电子文件原始性,真实性和凭证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元数据的理解不同,主要观点包括:

(1)元数据是关于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的数据,是有关电子文件的技术性信息.[ICA]

(2)元数据是关于电子文件背景的描述信息.[澳大利亚]

(3)元数据是关于文件和文件集合的背景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化描述和编目数据.[英国]

(4)元数据是指构成电子文件数据的数据,例如格式信息,字型,字体,数据词典,数据库描述,逻辑和物理模型,系统平台和软件资料等一切与生成和恢复电子文件有关的数据,具有隐含性.[中国]

(5)元数据是"由电子文件系统自动记录的关于文件形成时间,地点,人员,活动,文件系统,结构及内容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中国]

6.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7.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问题.

8.电子文件的运动周期的划分问题.

(二)档案学传统热点——持续性和发展性的理性思考

1.文件与档案的关系问题."转化"关系的探讨."半现行文件"概念的争论.

2.档案本质和本质属性的纷争."历史的原始记录"说,"保存备查性"等.

3.档案概念的拓展问题.档案概念的外延的扩大与缩小争论.何嘉荪是"扩大外延"说的代表,主张把"收发文登记"宣布为"归档","把全部现行文件都宣布为档案".黄存勋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档案界的意见,延伸文件的前档案阶段,以''''进馆''''作为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标志.换言之,应该缩小档案概念外延,仅将保存在档案馆的或已进入永久保存阶段的文件视为档案."

4."实物档案","口述档案"概念之争.

5.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理论之争.有人认为:"该理论对我国并不适用."因为"我国没有半现行文件这一概念",也没有"文件中心".有的则认为,该理论是现代档案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构建文件与档案学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路标与指南之一.

6.文件中心在我国建设与发展之争论.有的认为它的建立会增加机构和资源浪费,而且同我国的文件与档案管理理论不适应.有的则将它视为我国档案机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有的认为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档案室体系,根本没有必要改掉后从新建立一套文件中心体系.有的则认为两者都是中间过渡性文档管理机构,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并存.

7.文件中心的建设与模式选择,运作方式问题.

8.电子网络条件下,文件中心的发展命运问题.

9.文件运动的"回流"问题之争.吴品才提出之后受到一些同志的挑战.焦点在于"文件运动是否应与文件的实体形态联系在一起讨论".

10.档案价值理论的争论.主要涉及档案价值的实质及档案价值概念的表述问题,特别是"劳动价值问题".

11.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问题.

12.档案工作原则与规则的关系问题.

13.档案种类划分问题.

14.虚拟利用方式与传统利用方式的关系.

15.馆藏建设中的"官方文化"现象的变革.

16.确保电子文档信息长期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的战略问题.

17.信息时代,使档案成为可供大众利用的,最为广泛的信息资源的问题.

18.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是高于实践还是实践高于理论的问题始终在我们的档案学研究中困扰着我们.一些同志往往以某种做法不符合"档案学理论"为由,排斥实践中出现的新观点,新做法;而不是自觉地检讨相关档案学理论是不是还能够具有指导实践,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品格.还有的同志以违背"马列主义"为由,片面地抵制或消极对待外国的文化思想和先进的文档管理理念.有的同志以制造辞藻的形式,打造出所谓的理论,让人们不知所云.例如,有的同志提出信息管理的"多源性,多媒体性,多语义性,多价值性,多时空性,多尺度性,多维性,多类别,多变量和多应用主题……",一口气列举了十个"多",不知这种所谓的新理念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三)档案学自身的基础理论问题

1.档案学研究对象的表述问题.

2.档案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3.档案学与文书学的关系问题.

4.档案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如"二律背反","形而上"等提法问题.

5.现代管理理论对档案学研究的影响.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

1.档案网络建设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2.文档信息化服务中的技术因素与非技术性因素问题.

3.文档信息化与文档有效管理问题.

4.文档核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5.网上档案信息的法律地位问题.

6.档案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7.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资源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和部分开放文档的全文数据库建设问题;电子文档信息资源的组织问题.

8.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问题.效益与成本问题.

9.档案管理信息化时代,档案工作者的角色转变问题.

(五)档案实体管理应用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及难点

1.关于保管期限粗分与细分之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分法"(进馆,不进馆)和"三分法"(永,长,短)之争.有的主张与文件生命周期联系,在分阶段多次鉴定的基础上,考虑保管期限的划分问题,每次以两分为主,在同一档次内部再细分.例如,归档前鉴定主要区分归档与不归档,进馆前鉴定主要区分进馆与不进馆,档案馆定期鉴定主要区分销毁与继续保存.在归档,进馆和继续保存等档次内部,再根据有关档案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考虑是否再细分具体的保管年限.同一保管年限的档案,还可按重要程度进一步细分.档案馆档案开放前的鉴定,在区分开放与控制使用的同时,还可结合复查原定保管期限.

2.关于保管期限的标时与否的争论.

3.关于档案鉴定方法的争论.直接鉴定法受到一定的挑战.另外,职能鉴定法与内容鉴定法的研究,以及对"宏观鉴定战略","文献鉴定战略"的质疑等.对"宏观职能鉴定理论"的质疑,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宏观职能鉴定理论的立论基础尚不严密,且未提供切实有效的职能分析方法";"宏观职能鉴定理论的理论实质有悖于现有的基础理论","宏观职能鉴定论实质上正是以''''实体价值论''''(即档案价值是独立于主体之外而存在的,它随档案的产生而产生,不论人们利用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其档案价值观的.以这种片面的档案价值观为理论实质的宏观职能鉴定论显然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宏观职能鉴定论仅从第一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判定文件价值的大小,并未虑及文件的第二价值,这样就明显违背了双重价值论."对鉴定过程的实质问题:鉴定的过程是赋予文件价值的过程吗如何处理好职能鉴定与内容鉴定的关系档案鉴定是否存在"国家模式"和"社会模式"呢即使不是完善的鉴定决定或鉴定程序,也要优于文件的自生自灭吗

4.电子文件的集中与捕获问题.

5.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问题与分布式管理控制问题.

6.归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问题.

7.档案实体分类方案的编制与应用问题.

8.档案分类的客观性与一级类目分类标准的确定问题.

9.成套性与客体全宗问题.

10.实体分类与信息分类问题.

11.传统著录与电子文件著录的区别问题.

12.信息社会中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问题.

(六)档案信息管理应用理论研究热点

1.公民权利与现行文件公开,保密问题.

2.开展现行文件利用服务过程中,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问题.

3.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工作的关系问题.

4.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实践对传统档案管理理论的挑战

(七)档案史学研究方面热点问题

1.档案的起源问题.

2."档案"的辞源问题.

3."信息","文件","公文"的辞源问题.

4.甲骨档案中的"贞人"问题.

5.甲骨档案的内容结构问题.

6.文书档案连锁法的重新评价问题.

7.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历史成就问题.

8.简牍档案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问题.

9.建国前我国档案教育的成就与历史教训.

(八)专门档案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1.专门档案的定义问题.姚军认为:"专门档案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和自然活动中某些专门领域形成的,用较为系统的,成熟的专门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或某些特殊形式,载体的档案的总称."

2.专门档案的种类划分问题."依据专门档案的派生和分离情况为原则,将目前各种专门档案归入文书档案范畴专门档案,科技档案范畴专门档案和特殊载体专门档案三大类."

3.人事档案管理问题.

(1)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弊端:分散多头管理.

(2)建立国家人事档案中心问题.

(3)擅自建档,造档问题.

(4)擅自扣档问题.

(5)擅自弃档问题.

(九)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标准建设方面的热点问题.

1.《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讨论.内容涉及取消立卷"是否有助于保持文件之间有机联系"规则推荐的联合分类法中的分类标准问题

2.《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讨论.

3.《档案法》的修订.如档案的开放期问题.有的同志认为:"为了全方位的,系统的开放档案,笔者建议:不设置30年的开放期;而是档案从形成之日起就对社会,公民开放.""同时在开放之时要制定''''安全例外''''与''''一般例外''''."再如,档案的开放原则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档案开放原则,是指国家一切公民都有权利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文件."而有的同志则认为:"档案的开放原则将发展为:国家一切公民都有权利利用国家档案部门(包括档案馆和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文件."

第8篇

关键词:档案学人专业责任档案学术

对档案学人的研究首推胡鸿杰教授,他是最早关注档案学人并将其作为一个元命题进行过专题研究的学者,“是中国档案学人及其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主体特征’,决定了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理念和模式。一部档案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档案学人的成长史和生活史。因此,对档案学人的研究就势必成为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档案学人是中国档案学术研究的脊梁,在档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一)档案学人

对“档案学人”这一命题,目前学术界尚无严谨的概念界定,学者们只是约定俗成地将档案学理论研究者泛泛称为“档案学人”。胡鸿杰教授认为,档案学人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并将其大致划分为“启蒙者”、“开拓者”、“继承者”三代。[2]

目前,较为流行的划分是将学人分为“草根派”和“学院派”,这种划分方法没有十分科学的依据,充其量是一种形象比喻,但是却以其超凡的亲和力为档案领域甚至是其他领域广为接受。大致说来,草根派主要是一线档案工作者之中既有实践感悟又有一定理论素养、对学术研究感兴趣且实际从事过学术研究的人,学院派主要是指高校档案专业的教师及部分接受过系统的理论训练并热衷于档案学术研究的学生。草根派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学院派的优势在于其较高的理论素养。

档案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来自三个群体:高校的档案专业教师、档案专业的学生和一线档案工作者,但是其中真正对档案学术研究有所贡献的毕竟是一部分人。

笔者认为,既然档案学人的主体特征决定着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理念和模式,那么他们就应该且只能是对档案学术研究有着真正贡献的人,因此,笔者尝试将其概念界定如下:档案学人是对档案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专业责任感,实际从事档案学术研究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贡献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事研究工作的持久动力;责任就是力量,更是保证学术研究科学健康的航标。只有同时具备浓厚兴趣和专业责任感的学者才能始终关注档案学理论发展的前沿,才能持续不断地开展理论研究,而只有这样的学者才是真正对档案学有所贡献的人。

(二)专业责任

“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3]。档案学人之于档案专业,“分内的事”当然就是档案学理论研究了。

“档案学理论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是从横向、宏观的角度,揭示和研究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学科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原则、规律,并对历史事实和实践经验进行抽象的概括和升华,为档案学其他分支学科,为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而“档案学应用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主要是为档案馆和档案事业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支持与指导。因此,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的根本取向在于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尊重档案工作实践的客观发展情况及其实际需要,着力于解决档案工作实践中所出现的较具体的各种理论和认识问题。”[4]

对档案学人来说,档案学术研究不仅仅是词典上解释的做分内应该做的事。它更是一种付出,一丝包容,一份执着。真正能够称之为档案学人的人只是一少部分人,因为这部分人都具有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档案学,对档案学术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而言,从事档案学术研究已经超脱了低级趣味的束缚,而成为一种自觉。

由于“中国档案学人及其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主体特征’”的不同,不同来源的档案学人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草根派主要关注的是档案应用理论研究,学院派主要关注的是档案基础理论研究。但是作为承担着档案专业发展重任的档案学人来说,仅仅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一门已经发展成熟的学科而言,档案学人这一群体实在是太小了。据统计,“2010年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教师总数为314人”,而“2010年全国4所高校共招收档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5人。”档案工作人员之中可称之为档案学人的数量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是可以通过一组对比数据管窥其全貌,“档案学科31名核心作者(高产作者)中29人来自高校,仅有2人来自档案实践部门。”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实行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型,推行公务员制度,相当大一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转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再评审专业技术职称。于是,档案实践部门工作人员研究档案学的动力大为降低,研究力量日益萎缩。”[5]如此小的学人群体,必须要有一种视专业发展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研究、有所建树外,还必须要有大爱无疆的胸怀,着力培养热爱档案专业、立志于档案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

二、什么是档案学人的专业责任

(一)学术研究之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叶恭绰1921年在开学演讲中说:“尝以为诸君修学当以三事为准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不受外力支配以达于学术独立境界。第二,人类生存世界贵有贡献,必能尽力致用方不负一生岁月。第三,学术独立斯不难应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试申言之。”[6]笔者以为,以这三条准则考量当今档案学人的学术研究之责任尤为精当。

1.独立性。档案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对行政力量的依附。中国档案学发端于“行政效率运动”,而研究的对象和基础——档案实践工作自古以来就是政府的附庸,而至今依然依赖于行政力量而存在。也就是说中国档案学的学术研究与行政力量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联系。二是减少功利因素的影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档案学界不可避免地也遭受了不良社会风气的污染——急功近利地争抢各种科研课题却敷衍了事,剽窃抄袭屡见不鲜……说到底都是一颗功利心在作祟。三是摆脱去档案化的倾向。目前,档案领域去档案化的倾向非常严重,学术成果中大量充斥着挂靠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解说档案问题的现象,更有甚者,许多档案学学者、博士研究生染指图书、情报甚至是计算机科学等其他领域,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对档案学本身的问题却不闻不顾,尤其对档案学元问题鲜有人研究。

保持档案学学术研究之独立性对档案学人来说是一种两难的抉择,一方面档案学对行政力量的依赖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打破,要求档案学人完全摆脱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去搞学术研究也不太现实,更为困难的是,由于档案学发展历史较短,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有时不得不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另一方面,要想促进档案学的发展,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是其首要条件。因此,对于档案学人来讲,如何尽自己的努力摆脱枷锁,独立地研究学术是一项长期的命题。

2.有用性。所谓学以致用,任何学术研究成果如果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就是一堆废品。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档案学理论研究其最基本、最大的价值就是为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着力解决档案工作实践中所出现的较具体的各种理论和认识问题。因此,对于档案学人来讲,你的研究成果要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要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或者二者兼有,否则就如同种了庄稼却不能打粮食一般,费时费力。

3.精深度。对于学术成果而言,越是精益求精的成果其作用就越大。要达到精深的高度,首要任务是资料的储备,档案学术研究尤甚。实证主义方法应该是档案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只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才能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践,解决档案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对档案工作实践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学科发展之责任

2007年9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公布了自2006年12月以来进行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增补和一级学科认定等三个阶段工作的结果。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获得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继续巩固了该学科在国内的优势地位。藉此,该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档案学专业随即跨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7]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档案学业已获得了社会的公认,其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而与此相应地是,支撑其发展的科学共同体——档案学人的数量极为有限,增长率很低。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当今,档案学研究领域去档案化现象极为普遍,作为未来中流砥柱的档案学博士研究生们其博士论文选题与档案学渐去渐远。

档案学的发展需要档案学人共同努力。首先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既然档案学的边缘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档案学人就没有必要为此杞人忧天,但是决不可放任自流。造成档案学边缘化趋势的因素很多,有一些甚至是无法克服的。但是边缘化不等于消亡。其次是要回归本位。本位是什么?对档案学术研究来说,本位就是档案学本身,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8],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只能是一种借鉴,决不能喧宾夺主。再次是要培养一批批有志于档案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为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储备力量。

三、强调档案学人专业责任的意义

(一)克服两种心态

“研究主体的心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科本身的学术状态及其价值的实现”,造成目前中国档案学“资源优势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出现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研究主体的盲目心态。这种盲目心态主要表现在‘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自卑’两个方面。”[9]

笔者以为,这两种心态主要是档案学研究主体在面对档案专业地位发生变化时的两种极端反映。档案学植根的档案工作实践自古以来就是在政府的庇护下发展的,而中国档案学说到底不过是“行政效率运动”这一政治运动的产物。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学及其档案部门不得不从政府的翅膀下走出来以应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对于已经习惯于躲在政府权力庇护下并已产生严重依赖心理的档案学和档案部门来说一时难以适应。不太敏感的人由于对这种变化感受不强烈,依然生活在政府行政力的阴影里而过分乐观,而较为敏感的人在面对社会的冲击、尤其是档案学边缘化趋势不断加剧的现实时过分悲观,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心态。

责任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态度,是一种发奋图强的干劲,更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精神。时代的发展带给我们专业的不仅仅有挑战,还有机遇。只有视专业发展为己任的档案学人,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档案学专业发展的事态和学科所处的地位,也才能不断关注档案学发展的前沿并进行理性地思考和研究。

(二)化解两种倾向

当今档案界有两种倾向对档案学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一种是挂靠倾向,一种是追风倾向。挂靠倾向前文已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追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方向的趋同。时代的发展也为档案专业的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清新的空气,如电子文件,家庭档案等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后来者充其量称之为模仿。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盲目地跟风无助于学术。近年来,中国档案学术界出现了一种令人欣喜的事态——久违的理性化,集中表现为对民生档案等内容的关注。但是,很快这种理性化的苗头就被淹没在盲目跟风的大潮中。其昙花一现的乏力,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专业责任感。责任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坚守,更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根基,根基不稳只能如墙头芦苇随风倒。

四、强化档案学人专业责任感的措施

(一)将草根派引入档案专业的教育队伍

草根派档案学人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具备着一种对本职工作异乎寻常的责任感。精神力量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传染并在受体身上发扬光大。将草根派引入档案专业的教育队伍,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鲜活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熏陶,逐步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责任,甚至是对档案专业的热爱。

目前,我国开设档案学专业教育的高校普遍缺乏师资力量,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与此同时,许多开设文秘专业的高校对档案教育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许多高校从学校档案馆甚至是校外档案局(馆)聘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者承担一些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通过此项途径走进专业教育的草根派也大有人在。笔者认为,在聘请草根派档案学人做兼职教师方面,步子可以再大一些,甚至可以和学校档案馆乃至校外档案局(馆)联合培养学生,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档案局(馆)校政合作培养档案人才的模式就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10]。

(二)坚守自己的责任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对档案学人来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档案专业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前者是档案专业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后者是主要储备力量,均是档案学术资源和权利的主要占有者。档案专业教师,尤其是教授、副教授们,他们不仅占有丰富的学术资源,而且还把握着关乎档案学发展的命脉——招生的权利。在博士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这一权利体现地更为明显。档案学博士的招生规模非常小,每年也就15人左右,这是档案学术研究十分珍贵的储备力量。因此,将那些热爱档案专业,有志于档案学术研究的人招收进博士生队伍并加以认真负责地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相应地,对于已经占据这一地位的学生来讲,视专业发展为己任,为将来真正从事档案学术研究储备知识,就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发展积累资本,而是专业发展赋予的重大责任。档案专业需要的是有责任心的博士研究生,而不是敷衍了事只为混文凭的人,因为它没有资本,承担不起这种资源的浪费。

(三)重振学术正气

学术正气是学术研究责任感的凝聚和体现。目前,档案学领域迫切需要重整学术正气,尤其是诚心诚挚、客观科学地进行学术讨论的正气。笔者一直坚信,诚挚客观的学术讨论不仅是一种对学术研究负责任的态度,更会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档案界已经许久没有这种讨论的氛围了。由于档案学研究领域的圈子很小,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大家都抱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怕说错话得罪了他人,殊不知这种气氛是不利于档案学术研究的。争论出真知,有争论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促进学术的进步,如果大家都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档案学术研究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

“事越辨越清,理越辩越明”。学术争论不仅仅是观点的商榷,思维、模式、方法都可以成为争论的对象。争论的阵地也不必局限于专业期刊,目前我国几个重要的档案专业论坛都可以成为战场,而且在论坛上争论更加自由,也更加快捷。

参考文献:

[1]胡鸿杰.论档案学人[J].档案学通讯,2002(2):4-9.

[2]胡鸿杰.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0:13.

[3]夏征农.辞海(第6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朱玉媛.关于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范畴的认识[J].档案学研究,2008(5):9-11.

[5]徐拥军,张斌.中国大陆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研究[C].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2011-07-22.

[6]叶恭绰.不受外界之利诱而后读书真乐[N].光明日报,2011-09-23.

[7]颜海.档案学专业发展历程机遇与基点——基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背景[J].档案学通讯,2008(5):61-64.

[8]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3.

[9]胡鸿杰.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0:174.

第9篇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7月15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 年5个月]

公 司:XX杂志社

行 业:文字媒体/出版

职 位:图书编目加工部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图书馆学和档案学

学 校:南京大学

自我评价

精通CN-MARC数据的编制,能够熟练操作各类图书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管理集成系统;了解网络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相关内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技术;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操作系统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Excel等)。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文字媒体/出版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主管

工作经验

2010/4—至今:XX图书馆[ 1年5个月]

所属行业: 文字媒体/出版

图书编目加工部图书编目加工部主管

负责日常的图书数据加工工作,培训CN-MARC编目员,组建图书编目加工部;出差各高校事业单位,提供图书加工上架服务;安排本部门日常工作。

---------------------------------------------------------------------

2009/3—2010/3:XX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制药/生物工程

总经理办公室 机要秘书

1.总公司工商变更及子公司工商设立登记工作;

2.印章、印鉴的保管及规范使用工作;

3.公司制度文件及行政文书的处理,包括相关文书的拟定、收发、催办等;

4.负责公司档案的规范管理,包括收集、整理、借阅等;

5.协调外部相关单位及部门的工作关系,协助来宾接待工作;

6.负责组织总经理办公会议及专题会议,并作会议记录及跟进会议决议的实施;

7.主编公司内刊,制作并定期更新企业宣传册,布置管理公司形象展厅,参加有关展会;

8.商标注册工作及一些办公室日常工作等。

---------------------------------------------------------------------

2008/7--2009 /2:XX学校[ 8个月]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技术服务组 图书管理员/资料管理员

1.负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维护;

2.负责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组织、加工工作;

3.负责图书馆代查代检工作等;

4.负责图书、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5.负责图书馆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教育经历

2004/9 --2008 /7 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和档案学本科

证 书

2007/4 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