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教育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29 16:20: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教育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教育学论文

第1篇

何谓实践性教学?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扬州大学陈军博士认为实践性教学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二是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曾对实践性教学作过精辟的论述,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性教学的各种教学的总称,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注重和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感受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既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强调以实践性为主。可见,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师生直接参与的教学。对于师范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来说,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而言的,它要求将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强调主动性、突出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相结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比如公共教育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育学文献资料查阅与分析、学生试教、组织学生观看与讨论教育教学影视作品等;二是为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比如课前演讲、三字一话训练、教学技能展示等;三是教育调查、教育参观、教育教学设计、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从公共教育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分析看,它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实践性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的为师技能得到锻炼和培养。第二,在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有较高的热情,主动性较强,积极参与,直接体验与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第三,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而且更多地通过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实践来开展。

二、加强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价值分析

1.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主要是以教育学教科书为媒介,通过教科书陈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来进行的。由于教育学理论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滞后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时,常感到困惑与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注重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实践性教学训练,学生就会不仅觉得教育学课程是花架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对掌握了的有限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也会很快遗忘。因此,为了便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注重教育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着力加强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可视、可感、可操作的现实环境中体验,由外在于学生的“公共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达到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真正掌握之目的。

2.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习得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它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师范专业学生未来从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习得在今天的培养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习得?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仅凭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教育学理论学习是不可能真正获得与提高的,只有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身临实际教育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才有可能形成。比如,课堂教学技能的习得,就应该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当“教师”,以教师的身份不断尝试、体验。可见,学生将来从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的。

3.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强教育的使命感

2011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对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公共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虽然也能激发学生投身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使命感,但是给学生的感觉较为抽象、空乏,其时间维持也较为有限,热情会逐渐消退和使命感容易淡化。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教育典型案例的剖析、榜样教师的现场示范、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活动形式,可让学生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熟悉教师的工作职责以及课改背景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体验中对教育事业产生一种深厚的纯真的情感,从而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4.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校师范专业公共教育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要求公共教育学在内容上增加实践性知识,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二是要求公共教育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训练,注重学生为师技能的培养;三是强调学以致用。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教学,将会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5.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公共教育学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学科,其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为师意识和能力,增强服务教育教学的自觉性,懂得如何做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掌握教育教学的操作理论和技术。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建议和规范。同时,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也依赖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石,没有教育教学实践支撑的教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其理论会显得十分苍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可能。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尝试、检验、淘汰、修正和丰富教育学有关理论,有利于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三、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当下的公共教育学教学偏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抽象阐述,片面追求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化取向,偏离了教育教学理论得以生长和发展的生活根基和人文轨道,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存在严重的实践乏力。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性教学组织管理落后

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是以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中心,以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比如,典型案例的剖析、学生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讨等,组织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公共教育学是向学生灌输为师之理,起引领之作用,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加强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解析和为师之道的宣讲。受此观念影响,人们对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出现了偏颇,认为实践性教学是雕虫小技,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低层次的可有可无的花架子活动。即使人们能认识到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也没有真正确立其在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人们从根本上忽视了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以至其在组织管理方面问题不断。比如,有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虽列入公共教育学教学计划,但课时较少,操作中的随意性较大;有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教育教学见习和实习的需要;有的高校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实践性教学,而由临时聘用人员或其他教师兼管。尽管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师范专业实践性教学指导中心之类的组织,但也仅仅限于学生临近毕业而进行的教育实习这单一任务的组织和管理。除此之外,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尚未真正形成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这就使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实际效用较低。

2.实践性教学主体参与不足

实践性教学的主体有两个,即学生和教师。现实中的两个主体在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中都表现出参与不足。其一,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理应唱主角,积极能动地参与到实践性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理解和掌握。现实情况如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由于对公共教育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颇,不少学生看重并专心于专业课程,轻视、忽视、放松了教育学等公共课程,特别看轻其实践性活动。学生由于对公共教育学的不重视,从而在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讨等实践性活动中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精力不足和参与方式随意,导致参与效果不佳。其二,教师参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学生的实践,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实践。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不足是作为主体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导致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投入不足。此外,“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也使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性教学。

3.实践性教学经费保障乏力

经费不足是当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难以得到重视和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实践性教学必须加强的新形势下,为深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很多高校单列了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并逐渐增加经费投入。但由于实践性教学作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全体师范专业学生全员参与,有限的经费难以满足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性活动效果。另外,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经费还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4.实践性教学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关于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关注不够,研究滞后,成果不多,影响不大,作用不显。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人们过于强调公共教育学的理论作用,忽视了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价值,致使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不清,位置不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二是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研究引力缺乏,未能较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致使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既不愿积极研究,也不愿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三是关于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

四、提升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路径

2001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明确提出高校教学改革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从此实践性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高校要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明确了高校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重要意义。公共教育学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课程,是研究怎样做教师的课程,应该走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前列。针对当前高校师范专业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在组织管理、主体参与、经费投入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要积极进行改革,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1.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

首先,学校应尽快成立师范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财务处和系(部)负责人为成员。小组成员责任明确,齐抓共管,努力使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健全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规章制度。强化计划意识,增加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并规定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克服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的随意性。第三,抓好公共教育学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突出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模拟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性课堂活动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第四,加强公共教育学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与联系,增加学生到中小学见习的次数,强化教育实习;鼓励学生自主拜师学教,义务支教,家教实习。第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最后,定期检测评价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效果。

2.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参与

其一,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要主动积极参与,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一要积极参与试教、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讨等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唱主角,大胆实践;二要积极主动参与诸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讨论”和“教学技能竞赛”之类的微型实践性活动。其二,在公共教育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参与。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实践性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二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投入较多的精力到实践性活动中,努力做好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三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克服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展示与操作机会,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不断深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加大实践性教学的经费投入

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经费应该首先得到保障,在教学经费的分块切割中,应该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比例,这是其一。其二,实行专款专用,杜绝将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经费挪作它用现象发生。其三,开源节流,高校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拨款和引进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把开源节流出来的资金用到公共教育学等课程实践性教学上。其四,增强公共教育学实践性教学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加强监督审计,确保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经费能产生较大的效益。

4.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理论研究

第2篇

1.1教师专业化及其主要历程

随着教育的大发展,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矛盾是量的问题,即需要大量的教师;而到了80年代,各国对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是要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来看待。”[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在“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报告,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技术”。这个报告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做了说明。1980年的世界教育年鉴也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主题。此后,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教育思潮,世界各国也纷纷接受教师专业化主张,并以此制定国家的相关发展战略。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1986年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卡内基基金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还编制了《教师专业标准大纲》。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71年提出了“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有极高的专门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必须具备对教育宗旨和人的成长与发展有深刻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专门的知识;并对取得教育效果有实践的指导能力;还要求有高度的素质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英国,1998年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专业性认可标准———教师教育课程要求。我国的香港和台湾也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师专业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相关国际组织也着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了“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8年更是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在我国的正式认可是以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标志。《教师法》第三条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首次在法律层面确认教师的专业人员身份。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并于2001年4月1日起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这是我国教师专业化思想的实践。2012年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标志着我国对教师专业化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1.2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于2012年正式公布,它体现了国家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个维度,提出了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和对教师培养、培训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职业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师德为先”,既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对教师的定型期待。以“师德为先”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能力为重”体现了教师专业的实践性特征。“终身学习”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源头活水。“终生学习”要求教师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习惯,让自己始终处在学习状态中。《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在“职业理解与认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领域对合格教师提出了60余项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也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教师管理和教师个人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它为教师培养机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和改革培养模式提供了国家标准。

2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困境

当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普遍性地处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境遇中,严重制约了教学功效的发挥。用《教师专业标准》审视当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定位失当。当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价值定位往往摇摆在“价值虚张”和“价值虚无”两极。“价值虚张”就是过分放大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功效,认为能够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认为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作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能获得科学从教的理念,养成积极从教的精神,希望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实现教师教育的全部功能,大部分公共教育学科教师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虚张”的教学价值定位,导致了公共教育学教学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教学实践中,教师试图发挥对教师培养的无限作用,往往是面面俱到,却都是浅尝则止。“价值虚无”就是忽视公共教育学的存在特殊价值,认为公共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用处。大部分学生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持这种观点,“虚无”的价值定位导致领导对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学生学习行为不足,学习效果较差。二是教学内容繁旧。公共教育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系庞杂,结构僵化,知识陈旧。公共教育学往往涵盖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内容。内容涉及到了教师专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导致体系庞杂。“体系庞杂直接影响了公共教育学理论的深度,同时还造成了与其他相关学科过多的重复和交叉,使公共教育学失去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有的魅力。”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僵化问题,有学者在比较分析新近出版的公共教育学教材后,认为“现有的教育学究其理论、结构、体系,仍是出自一个蓝本,即凯洛夫《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因为体系庞杂,结构僵化,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内容难以反映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也容易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三是教学主体偏位。在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授—受”是主要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几乎是所有的教学事项都由教师决定。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活动主体的偏位导致公共教育学教学意义难以被学生发现,教学效果难以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四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教学评价对教学实践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前公共教育学教学推行的是典型的知识教育,教学评价常常采用的是结果评价。用闭卷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这种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记忆,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态度,难以形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功效难以全面发挥。五是教师示范不足。“从理论上讲,大学教师应该走在专业化的前列,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为教师专业化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或范式。”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大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承担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示范性发挥不够。

3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提高质量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也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明确要求“要根据《专业标准》调整教师培养方案,编写教育教学类课程教材,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师专业化视阈下,我们要提高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必须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南,加快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改革。

3.1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3.1.1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性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准教师”的培养起着理论支撑和行为示范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改革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凸显其专业性。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准教师”履行专业职责的基本需要。教学内容的建构要基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分析,能回应教师职业生活的专业性需求。二是教学过程要能够为“准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专业化”工作的操作定向,让他们感受“专业化”教师的教学魅力。

3.1.2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实践性

公共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就是凸显其实践性。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实践性,就是加强教学对教师专业实践的关切,以教师的专业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载体。此外,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1.3凸显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发展性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对公共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要增强其发展性,实现教学价值的延展。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发展性集中体现在教学效果要能增强学生专业发展意愿和专业发展能力。增强专业发展意愿,就要求通过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帮助学生坚定专业理想,涵养专业精神。增强专业发展能力,就要求通过公共教育学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专业能力结构,尤其是反思实践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改革的基本设计

3.2.1调整教学目标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但也不可能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效应。我们要基于《教师专业标准》重新审视公共教育学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走出“价值虚张”和“价值虚无”的误区,厘清公共教育学教学对教师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有效价值。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规;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伦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开展德育活动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3.2.2规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的专业实践活动过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改革公共教育学教学,必须根据《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引领价值。规范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首先是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在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这是《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共教育学教学价值的应然追求。贯彻“学生为本”的理念,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示范作用。公共教育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展示其专业行为、专业情意,做学生专业发展的榜样。承担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教师理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要展示出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专业认同和积极的专业发展意愿。再次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实效和专业发展。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

3.2.3重构教学内容

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改变现有教育学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师专业标准》规定的3个维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和9个模块,以教师专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为核心,以“模块+专题”形式,对公共教育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架构。按照《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应包含10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法律法规的解读、教师的专业特征与专业伦理、现代学生观和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则、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德育理论与德育活动、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教学评价理论与工具、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3.2.4优化教学模式

按照专业化培养的要求,着力突出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专业引领和实践取向。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用典型案例为载体,以合作研修为主要方式开展。开展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凸显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游戏性、体验性、有效性等特征。

3.2.5改进教学评价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建构更加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更好地整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优势,使教学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功能更加全面。积极开展学生档案袋评价的改革和实践,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根据不同的教学专题,分别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改变当前以总结性评价为唯一方式的局面,突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目标,放大公共教育学在教师专业道德涵养、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中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第3篇

“角色”规定了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它指明了行为模式是由社会需要所规定,角色的形成脱离不了社会。由此可见,角色的基础是社会地位,动因是社会期望,目的是适应社会。在《教育大辞典》中,体验的解释是“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一种主体自身认识世界的行为”。“角色体验”是在吸收借鉴体验教学与角色扮演运作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角色体验”是指学习者在角色互换过程中,通过体验、观察、反思、提升和实践,对情感、心灵、行为、外界的感悟,最终意识到某些可以言语或未能言语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角色置换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教师角色走向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学结合。将体验定位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实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技能、教学各环节、职业情感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体验教育,《淮南子》提出“圣人以身体之”,意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认识世界;荀子的“知之不如行之”,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诗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近代体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体验出真知”、“教学做合一”等都是类似的表述。在中国教育思想中,能找到许多关于体验教育的基本思想,对于知行的认知需要贯穿于学习的始终。20世纪70年代中期,体验式教学在美国兴起。大卫•库伯(DavidKolb)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典型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构建了体验式教学的新模型,他认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体验、反思、概括、应用四个环节中不断地获得实践性知识。综上所述,“角色体验”是一种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

二、“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坚持以模拟教学为载体,以教学专题为内容,将真实体验定位在课堂,让学生转换为“教师角色”走上讲台,体验真实的教学过程,感受教师的情感变化,深刻体会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当代美国教育家特拉弗斯强调,“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节中进行”。鉴于此,笔者认为“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专题选择与教学设计

教师结合公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精心挑选部分难易适中,内容较完整的教学专题供学生选择,如教育的个人价值、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孔子的教育思想、皮亚杰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直观教学法、班主任工作等,都是较好的能提供学生选择的教学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及研究兴趣选择教学专题。确定教学专题之后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角色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在对公共教育学专业知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独立思考开始认真钻研教材,尝试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确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时间等,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合作演练与完善

合作演练与完善阶段是“角色体验”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教学设计方案出炉之后,学生将在小组内进行初次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同学之间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设计方案,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技巧。在这里学生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得以体现,让学生相互补充学习,在对焦点问题的争论探讨研究学习中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意识、能力和教学团队的精神。

(三)课堂真实体验

课堂真实体验环节,是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走上讲台开展全真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将呈现出一名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的引入、讲解、提问,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及整个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等。部分主讲“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能力等。课堂体验过程是学生体验教师角色的真实过程,这样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学生在参与中,自主、积极地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体验中发现规律,在规律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又寻找实践,又在实践中比较,从而完成自我经验性建构。课堂真实体验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情景中陶醉自己、比较自己、完善自己。

(四)评价反思与提升

“角色体验”学习需要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认知、判断和评价自我,不断将过去的自我体验与当下的自我体验进行比较性反思,按照价值观评判体验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评价反思与提升是“角色体验”学习的重要阶段。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只有经过反思的体验才能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后续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评价反思需要有序地层层开展,首先,学生对“主讲”教师的表现进行讨论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教学方法、教态、知识的讲解等,也可以是资源的整合利用,对教材的钻研,团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共性问题、焦点问题、现象问题等的讨论,实现互学、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师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一方面要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地剖析,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其发扬优点。同时指出其弱点,使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完善;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其知识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揭示教与学的规律。同时加强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科学性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主讲”教师在师生共同评价的基础上,对整个“角色体验”过程进行自主反思,重新审视整个体验过程,包括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合作演练的过程、课堂真实体验的过程及课堂评价的全过程,认真总结得与失,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三、“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以高师公共教育学为实验课程,教材为王彦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教育学》;时间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用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要求编制教学技能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包括:教学设计(25分)、课堂教学(40分)、组织教学(20分)、教学反思(15分)四部分,用此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二)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师范类专业两个平行班分别为实验班(60人)与对照班(50人),实验班采用“角色体验”的教学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从两个平行班级中选定在原有基础知识、性别、学习态度、认知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的各10名学生配成10对,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这10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水平的评定。为了有效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笔者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教材、课时量、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完全一致。

(三)研究假设

1.高师公共教育学通过“角色体验”学习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授,通过自主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合作演练、课堂体验等环节来获得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通过评价反思,进一步巩固与强化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运用。2.学生通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可提高其教学设计技能;学生通过合作演练与课堂体验环节,可提高其课堂教学技能与组织教学的技能;通过多元评价反思,可提高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的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显示,通过运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实验班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要优于对照班。数据显示,在及格率与优秀率方面,实验班学生均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标准差是4.47,对照班的标准差是7.28,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差异校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p值小于0.01,两班学生的成绩差异显著。由此可知,通过运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实验班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明显优于对照班。2.教学实践技能方面的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显示,在教学实践技能的四个维度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的M值与S值差别较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也得出相应的结论:其中课堂教学与组织教学两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教学反思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教学设计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技能要优于对照班。表明在实验班使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五)研究结论通过实验证实,预定的研究假设是成立的。在当前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堂中,运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是提高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此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体验中发现教育规律,又在实践中比较,从而完成自我经验性建构,促进其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4篇

    论文摘要: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学专业的每一名师范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公共课程,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教育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网总库三方面。通过对研究材料的分类整理,总结出我国近年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设置趋于不合理状态,课程内容单一陈旧,课时偏少,普遍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所有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据调查表明,很多师范院校并没有足够重视这门课程,都是以大课形式,有的班级甚至多达一二百人。[1]造成这种局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首先是学生对教育学这门课的价值观判断错误,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的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在校的大多数时间都会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认为教育学只是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要学习的,也是毕业的要求。其次,很多院校本身对这门课也不够重视,投入资金少、教师队伍不过硬、课时少等一系列问题均可导致教育学地位下降。 

    2.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现实教学实践。教材的选择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素,教材如果不能够适应现实的生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更别期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学的教材多年来一直呈现着一种形式,目录中的章节也无非就是调换一下位置,内容抽象、难理解、脱离中小学教育实际。几十年不变的教材内容,教师自然不会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寻找不到自身需要的东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正是教育学地位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 

    3.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多数学校都把教育学作为大班授课,几个班一起上课,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课堂上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还多半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有些条件好的学校会提供多媒体教学,但教师在课上大多时间会以课件代替自己的言行,一味地播放课件,而不注重学生是否能消化、吸收。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完规定的教学任务,就不允许有太多的时间来听取学生的意见,而对于学生来讲,大班上课本来就会抱有一种混时间的心态,老师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人,自然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4.考评体系不合理,缺乏多样性。考试分数一直是教师衡量学生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多高师院校教育学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轻实践知识的运用。学生考前只要用功背书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试,势必会误导学生对教育学这门课程本身存在价值的理解。学生会认为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通过考试,顺利毕业,而不会多花时间来研究教育学这门课程内涵的东西。教育学的考试需要改革,这是时展的要求,这种结果性评价已不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改“一卷定终身”为多种评价形式于一体,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育学课地位。课程地位的提高首先要依赖于校领导的重视,校领导应该加大对这门课程的监管力度,首先要配备一批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足够重视这门课程,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程很重要,进而会去认真学习。其次,应该从课时、上课时间、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课程的设置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价值观判断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一些师范院校教育学课时还不足60课时,一般也只开设一个学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想要掌握全部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常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增加教育学课时;另外上课时间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程度,上课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间;课堂教学设备除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外,还应配备多媒体、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2.教材内容新颖,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教材内容要新颖独特,大胆地加入一些现代信息元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已有200多种,综观这些教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版本不同,但内容大多如出一辙。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的知识很少。教材要更能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改革方向。在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里面加入一些时政信息,不但能够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也能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掌握。这才是我们学习教育学所需要的教科书。 

    3.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师公共教育学的主要弊端是课堂缺乏生气,师生缺乏情感,教学缺乏活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也逐渐看到了这种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公共教育学近年来兴起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中心人物,而变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中心的地位,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完成。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气,更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中得到很好的交流。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动脑分析,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4.多种评价方式共存,注重形成性评价。作为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学更应以多维、立体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小。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以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有失偏颇的。试卷测试出来的仅仅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教育学的考评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平时的表现,期末成绩占一部分,平时表现占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平时的出勤率,也更能调动学生平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上活动。 

    以上列举了现阶段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存在的几点不足,也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作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课程——教育学,自然担当着极大的重任。如果这门课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一名教师即使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懂得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又怎样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所以,教育学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所有高师院校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新构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5,(4). 

第5篇

语用失误存在的原因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导致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中外文化差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语教学受到高度重视,在新时期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但是中外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外语在我国的教学被加上我国的因素,比如说出现了中式英语。这样的情况极容易引起语用失误。比如说:在交际用语中一位中国朋友问一个外国朋友“Aren'tyougoingtoZhaLongReservation?”对方回答:“No,Iamnot.”对方的回答显然造成了中国朋友的不理解。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对是非回答的着眼点不同。(2)词汇含义掌握不全面。在外语传播过程中,一个词汇延伸出很多个含义,但是在外语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词的多个含义并不能完全进行解答,学生可能会漏掉其中的一些内容,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语用失误现象发生。比如说“see”有“看见,看到;查看,检察;明白,领会;经历,阅历;访问,会见;留心,注意,陪同,送”等意思。而同时有些汉语的词汇语义比英语的单词要宽泛,比如“拿”这个动词可以用“take,bring,carry,fetch”等词汇表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此意掌握不全面可能会造成语用失误的问题。

2高职公共外语教学中减少语用失误的具体措施

语用失误的出现是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正常的现象。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新时期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认为减少和避免出现语用失误,提高中外交流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语用失误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正常现象,在新时期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说,在实践中学校可以对语用失误出现的原因、影响进行全面宣传教育,使更多人可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在实践中可以扫清思想障碍,从整个实践入手,为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方法中,学校可以使用新时期出现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将需要展示的内容,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相关内容,从而在实践中可以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政策,为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2)提供培训机会,提高重视程度。语用失误的减少需要从学校入手,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的配合。在此过程中学校要积极提供多种方式的培训机会,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掌握外语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要为教师提高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促使教师了解到减少语用失误的相关方法,从而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积极的应用课程改革出现的新方法,逐渐减少语用失误。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通过举办演讲和朗诵等活动,逐渐使学生提高对语用失误的重视程度,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端正学习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减少语用失误。(3)举办相关活动,加大支持力度。外语学习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减少语用失误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逐渐规范外语使用。在高职公共外语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财政支持和物力、人力支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建立相关的活动,比如说,社团活动、英语文化角等,为学生提供外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发现问题,自己进行改进,从而不断减少语用失误。此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明显的语用错误进行纠正,防止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走弯路、做额外功,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4)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完善知识。语用失误的减少,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掌握国外语言使用规则,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了解中外差异,从而减少语用失误。同时,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白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完善自身知识,减少语用失误。(5)树立终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抓住机遇,提高个人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促使个人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更新,同时在学习中教师广泛涉猎知识,从而不断扩展知识层面,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为减少语用失误提供坚实的基础。(6)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相关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利用相关规章制度逐渐形成机制,形成一种潜在的约束,从而为减少语用失误提供制度保障。比如说,可以建立新时期的激励制度,通过奖惩制度,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为减少语用失误提供坚实的基础,促使高职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结语

语用失误的存在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在整个教学中都需要我们密切注意到这一点,从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入手,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实践入手,对新时期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调整,规范外语的使用,尽量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知识,尽量多地掌握词汇的含义,在应用的过程中减少语用失误,提升外语学习的质量,促使中外交流可以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潘文霞.翻译中回避策略的运用及教学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2]邹小燕.学生初学二外法语的不适感及教学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3).

[3]张亚锋.焦作师专2013年生源情况调查及其教学对策研究———以外国语学院2013级新生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4]张时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译汉水平的低下与教学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6).

[5]陈漓.我院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分析及教学对策[J].职业技术,2009,(10).

[6]蒋黎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及教学对策[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9,(1).

[7]丁慧艳,连卫钰.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

[8]董杰.英语语用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9]马莉.影响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2).

[10]丁静.高中英语班内分层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1).

[11]田素敏.探析教学创生背景下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第6篇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过分注重发展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四种基础语言技能,这只是形成了学生的语言合语法性能力,而合语法性能力仅仅只是交际能力的最基础成分。由此可以看出,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学。英语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英语能力的培养程度不仅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甚至关系到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富强需要我们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文化差异意识的习得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备基础。”(陈申,1998)因此,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是很有必要和迫切地.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由于文化涉及面广,仅仅通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内容全部讲完,因此文化教学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并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文化学习内容要具有广泛性和主流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材相互呼应,知识外延,文化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另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还应开展与教材相关的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加文化积累。

(二)实用性原则

所导入的英语文化知识应与学生所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容密切相关,来源于日常生活交流,并把文化教学与语言实践交际紧密结合。通过文化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

(三)连贯性和阶段性

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面对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文化教学引入到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始终连贯地渗透文化教学。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语言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教学内容。

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要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深入有效的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文化习得意识,就必须抓住日常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同时在教材使用,考评机制,课外文化建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深入的渗透开展。

(一)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词汇,语言差异首先就体现在词汇层次上,或者是字面意义差异,或者是文化内涵差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讲解词汇的表层含义,还应让学生理解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西方文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载体下所蕴含的深厚文化韵味。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才是完整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

2、口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学习最终是要运用到交际中来。口语交际特别能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发生,所以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化差异,正确“地道”地进行口语表达,增强学生的口语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虚拟交际情境,向学生介绍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列出的活动主题,进行口语练习;最后教师总结练习效果,指出其中的语言问题,并及时补充相关文化知识。

3、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所阅读的文章并不难,甚至单词学生都能查到,可是为什么学生还是读不懂,读不透呢?而且学生更愿意选择阅读题材熟悉的文章,不熟悉的文章从心里就抵触阅读,更别提深层次的分析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所读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量,特别是影响了对文章的深层次分析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外,还要结合所教授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目的语文化知识扩充,通过文化输入和文化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信息,优化教材中的人文编排

如今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中文章涉及领域广,蕴含大量的人文信息,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调动学习热情,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沉闷气氛。但是现有大部分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为了适用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相对于语言知识的系统性,社会文化知识的分量相对薄弱,文化视点不突出,文化知识编排不系统,不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改革现行教材,编制出有利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优秀教材。

(三)改革考评机制,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考试内容仍侧重对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笔试仍是英语测试的主要方式。语言水平可体现为多个层面和角度,笔试只能从一个或几个视角展现学生的英语习得情况,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语言交际能力都无法得到考察,所以这样的考评机制完全违背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学生成绩除了期末考试之外,还应包括平时成绩,口语交际测试、实训实践等其他测试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改革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非常重要,全方位、客观地评价和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真正把教学目标调整到注重能力培养这个方向上来。

(四)课外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素养

除了课堂教学,文化教学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定期举办英语角、组织英语知识大赛、举办英语文化艺术节、创办英语报刊、开设外语讲座及英语模拟招聘面试。这些活动不但扩充了英语课堂教学,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又有利于他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五)教师积极加强自身双文化修养

教育家欧内斯持•L•博耶曾说过:“优秀教育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就说明,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的双文化修养,不但做好双语知识的讲授人,而且做好双语文化的传播人。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形成文化习得意识从而在教学中才能引导学生的文化学习,让学生既骄傲自己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惊叹目的语优秀的文化知识。所以,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树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时增强双语文化鉴赏能力,为培养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四、总结

第7篇

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心理特点,灵活设计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且针对特定目标,让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提高素质和能力。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要遵守和较好完成老师交代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有的孩子能长期坚持,而且取得好的效果,老师要给予适当精神和物质奖励。只要细心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督促与鼓励,其综合素质提高是必然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由于活动器材都是能拆卸的,孩子们都很好奇,正是这种好奇激发幼儿勇于探索发现更多乐趣。在反复活动中加强对一些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让每一位幼儿的认知水平都通过生活化教育教学情境和情趣多样的游戏活动得到提升。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因为游戏化、生活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主要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在活动材料的提供及活动组织上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即幼儿按能力随意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充分尊重幼儿学习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二、幼教工作必须把教育内容融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得到乐趣,才能在无意识的愉快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成功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但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剥夺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玩耍的天性。幼儿园实施游戏化教育教学活动,其内容是丰富多彩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随着时展和不断发展的新鲜内容注入,教育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幼儿园必须以游戏活动为主,让一切幼教内容通过快乐的游戏活动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游戏化是新世纪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向,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密切幼儿教育与游戏活动的关系,让孩子们从游戏中感受和认识事物,从游戏器材的熟练使用到想象力的开发,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放手让孩子们在集体游戏活动中寻找游戏乐趣,发挥每个幼儿的自由想象力,创造性地拓展游戏情节,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发展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把幼儿园长期教学目标寓于每一个短期游戏活动之中,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探索,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的真正乐园,使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孩子们的行动融于游戏的激情之中,让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始终处于快乐和兴奋状态。幼儿教师要用能激发孩子们热情的语言启发每一个儿童,引导孩子们按照各自兴趣爱好操作一切游戏材料,在游戏活动中自由结伴、相互交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使游戏化教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帮助孩子们正确了解游戏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知识

实施生活化、游戏化教育教学活动重在帮助幼儿从中获取知识,在快乐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愉快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操作意识。相互交流更是起着关键作用,既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思路、丰富经验的过程,更是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和体验快乐的过程。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次操作、交流机会,支持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幼儿获得感知的机会。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又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经验,分析游戏的特征,帮助孩子们正确了解游戏活动中蕴藏的丰富知识,使幼儿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化游戏材料,让孩子们参与,亲自动手、动脑,使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重新组织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得到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最后检验结果,巩固幼儿对各种游戏活动的认识,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四、结语

第8篇

1、忽视行业企业竞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出现白热化现象。众多高职院校对国家级或省级、市级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职业技能比赛给与过多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及实验设施,认为官方等级的荣誉称号分量重,有利于提升院校知名度,便于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等一系列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竞赛心态,严重违背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意义。因此降低行业企业竞赛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即使参与了业竞赛,认为获奖的荣誉分量轻,对院校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会在竞赛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降低支持力度,这种重视官方级竞赛,忽视行业企业竞赛的态度违背了高职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企业行业竞赛技能型竞赛,会对校企合作产生诸多影响。

2、工业设计参赛的积极性低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实训项目等都是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甚至导致有些竞赛项目因参赛人员少等缘故,无法组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业设计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不了解竞赛对于自身的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各个项目,缺少参赛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选拔职业技能强、职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工业设计竞赛不重视,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不遵守比赛纪律,怕吃苦的态度,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乏。

二、参与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健全技能竞赛制度所有的工业设计教学项目均是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这也竞赛中打造以人才培养的理念,把学生从对荣誉的关注度转移到对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的重视。对于国家举办或省级举办的官方性竞赛以及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给与相应充足的支持,结合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理念、学院特色有选择性的参与职业技能经常赛。以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其行业企业竞赛更有利于职业道路拓展,通过这种形式,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企业加快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步伐,许多官方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了国家、省市单位,现如今逐渐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承办。因此,进一步促进了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竞赛的积极性。

2、营造了学院学习氛围各种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促使学生掌握的大部分技能提供了一展才华的机会,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眼界、锻炼抗压能力、增长技能知识,发现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弥补自身技能的缺陷。行业企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对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提前接触工作环境,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了职业竞争能力,通过对自身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为以后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说,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实现。

3、深化指导工业设计教师的专业性学院教师对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直接推动了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自由教师自身熟练掌握各项技能以及教学方式,才能高效的发挥教学工作,易于学生对专业性质高的学科理解、掌握。许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有体现,这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及要求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全面了解竞赛项目、规则、注意事项等做好赛前准备,这既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院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考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面貌的形成。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给与高度认可和接纳。

4、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各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工业设计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当代教学水准,让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在工业设计课程专业的选择方面,逐渐重视学科的应用型、岗位实用性;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改进方法

不管是普通学校还是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技工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并且有理由、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私有技术工人,在技工学校也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并且是必修课,如果德育教育落到实处,能够更好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技术型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很难真正实现预期的效果。

1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技工学校招生面对的主要是原来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整体上生源的文化基础都不好,因此很多学生都存在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表现出的对学习的兴趣缺失。1.2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纪律性。现阶段在技工学校求学的学生大多是00后,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长大的,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自私、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征,在学习上经常迟到旷课,作业也经常没有完成,甚至还有学生夜晚偷偷跑去网吧上网,纪律性很差。1.3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由于年龄小,很多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走上歪路。更多的学生习惯了只考虑自己,不会为他人着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自律能力都很糟糕,一旦遇到挫折就表现出心灰意冷的状态,想法容易钻牛角尖,过度偏激。

2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改进方法

2.1转变认识,改革德育课教学模式。技工学校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指导就业,还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技工学生自身要充分认识身上的责任,转变认识,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模式的转变,走出过去空洞的说教方式,将德育与就业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时间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深刻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更有针对性。2.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科学知识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消除迷惑,学会学习,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正所谓成才先成人,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除了学好专业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重要作用。对技工学校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模仿力非常强的阶段,榜样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可能是说一万句都取代不了的。需要注意的是,榜样不仅仅只有学生,学生家长、学生喜欢的偶像、历史人物,甚至是班级中的某个学生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把别人当成榜样学习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让自己也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榜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要客观的看待榜样。2.3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多方面引导的方式。德育教育更多的是感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并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引导。首先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在前面。针对学生关注的德育问题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对于很多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有学生想找高收入工作又不想吃苦,有学生认为进私企很丢人,还有学生完全没有求职方向,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后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可以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真正了解社会。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去,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德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有效的实现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教师需要始终将正面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需要开展的教育内容进行事先分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印刻在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其次,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德育教学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再者,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也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配合开展德育教学,更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也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进行教学,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在德育教学重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活学活用,指导解决问题,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层次。2.5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的,因为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复杂,学生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然需要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电话沟通、线上沟通、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构建一个将学校、社会、家庭都纳入其中的与环境,让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接受德育教育,巩固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技工学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技工学校走出的人才的素质的好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绩的,他是一项需要长久开展的工作,不容任何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的进行,还需要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为了更好的改进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方法,技工学校需要坦然面对现阶段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想办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成为能够真正为社会建设处理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梁捷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晓钟.浅谈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激发[J].考试周刊,2009(3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