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6 22:52: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典音乐赏析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分析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入手,针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音乐欣赏课为主阵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普及活动,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加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教育对自己全面素质提高及身心健康所起到的良好促进作用,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音乐十分感兴趣,认为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音乐水准。但因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情况不尽相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音乐欣赏必修课,有的开设了选修课,只有一至二个学期,是非常有限的学习。如今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发展迅速,每天为学生传递着最新的各种资讯,包括各种音乐的传播,基本上是流行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能对流行歌星的身高、血型、嗜好等个人资料倒背如流,成为不折不扣的地道的“追星族”,对一些流行歌曲能流利地哼唱,但对中外音乐家的经典作品和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普遍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去我们总是一味地向高职院校学生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视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而轻视学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音乐教室的建设。因此,加强和改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音乐教育,必须将音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音乐课程教学,使高职学生具备起码的音乐常识,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使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高职学生。根据多年从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实施音乐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科学设置课程,将音乐欣赏课作为对高职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使用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将音乐欣赏课作为对高职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

1.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人对于自己祖国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都说当今80后、90后的学生爱国意识淡漠,这更要求音乐工作者必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唱革命歌曲,欣赏爱国主义音乐作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让学生欣赏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在天安门广场上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通过郎朗富有激情的现场演奏,使学生为这部气势恢弘的音乐作品所感染,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讲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并逐步掌握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从事音乐教育要讲究教学方式,根据教学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等经典作品时,要对作曲家的生平、传说故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加以介绍,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提高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扩大知识面,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音乐会视频给学生观看等,视听结合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介绍中西方乐器时,可进行一些实物展示,教师可以现场示范演奏,或请学生尝试演奏,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教学。

3.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欧美、港台流行歌曲备受学生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遭受冷遇,音乐课上学生对欣赏民歌、民乐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不愿意欣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通过选编曲调优美、活泼轻快的民歌和戏曲作品引导学生的审美倾向,使优秀的民族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如笔者在讲授“中国民歌”一课时,结合湖北特色,为学生介绍了土家族音乐,让学生观看“青歌赛”上湖北代表队表演的原生态歌曲《土家土》、《撒儿嗬》等,原汁原味的民歌加上土家风情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除了欣赏民歌,学生还亲自实践,学习演唱各地的民歌片段,如学习湖北民歌《龙船调》时,教师领唱:“妹娃儿要过河嘞,是哪个来推我嘛——”学生大声答唱:“我就来推你嘛——”。师生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歌诙谐、幽默和朴实的魅力。学生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或戏曲的过程中,会逐步深入了解并提高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4.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进课堂,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精品。流行音乐中不乏优秀作品,可以适当选择其中的精品在课堂上欣赏并与学生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学生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一味地拒绝和空洞的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如因势利导,为学生介绍经典的流行音乐作品。如《来自神秘园的歌》曲风优雅,在钢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如清风徐徐吹过,如花香沁人心脾;罗大佑的台湾校园歌曲《童年》,也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怀念童年时光,感叹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宝贵;《相逢是首歌》、《栀子花开》等也是非常优秀的校园歌曲,曲风清新,旋律优美,内容积极健康,易于学生传唱。《红旗飘飘》是一首爱国主义流行歌曲的精品,内容健康向上,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时代气息,演唱者技艺高超,学生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不但得到了美的视听享受,还能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五星红旗的崇高情感。因此,将流行音乐的精品引进课堂,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使其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中吸收养分,陶冶情操。当然,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教师一定要态度明确,杜绝其进入课堂。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渠道地开辟音乐教育的途径要使高职音乐教育真正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将音乐艺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仅仅靠开设几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将音乐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之中,在大学校园内形成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多渠道地开辟音乐教育的途径。

1.开办音乐作品赏析会,向广大师生介绍音乐家和经典音乐作品。可聘请高校的音乐教师和专家到高职院校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音乐讲座和音乐赏析会,讲解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丰富高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如开办音乐专题讲座《乐圣——贝多芬》,使高职学生系统地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赏析其代表作品,感叹这位饱经沧桑的伟大音乐家为世界音乐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院举行的《春天的狂想》电影赏析会也非常成功。这部影片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故事原型,以组曲的形式讲述了植根于中国土地上,在民族音乐精华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作曲家赵黎明的艺术探索历程。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在每一乐章开始前简要介绍剧情和音乐创作的背景,作曲家那一首首饱含激情、热情洋溢的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使人荡气回肠,“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当这熟悉的旋律从银幕上响起,在座的师生情不自禁地被它打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将音乐教育普及到每位大学生之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广泛培养艺术人才,这些艺术人才深入系、班、寝室开展文艺活动,可将音乐教育普及到每一位高职学生。学校可组建合唱团、艺术团、音乐社、乐队等社团,由音乐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不定期地开展合唱比赛、歌手大赛、小型音乐会、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给爱好音乐、有艺术专长的学生提供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欣赏。比如湖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组织的“走进艺术——湖北高校普及交响乐”活动,免费为各高校进行交响乐知识普及,各校师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欣赏到专业乐团的演出,此项活动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好评。

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第2篇

论文摘要: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基于工读学校的特殊性,纪律必须先行,是生存条件与发展保障。纪律主导一向是工读学校的传统,但学校毕竟是学校,育人是终极目标,文化必然要成为主导,为此,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构建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一个首要,二大仪式,三大举措,四大文化”建设,力争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

工读学校是专门招收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招收13-18岁的未成年人。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如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工读学校就读。

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纪律是制度化的、规范化、外显于行为、注重训练性,是低层次的需要,是应该贯穿于工读教育的整个过程。而文化则是非制度化的、非强制性的、内化为行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工读学校纪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为了“问题孩子”长远的发展和他们的一生奠基应该是所有工读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工读学校,没有纪律的文化发展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堤坝的河水是非常危险的一样,但纪律归根到底还是为文化育人服务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纪律的基础上,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应该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有充满文化情境的校园环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湿、需要有优秀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守护、需要优质学校文化情境的濡染和滋养。

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就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达310多种。因此,对待学校文化的概念还是“人者见仁,智见见智”。笔者认为的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中大部分人在组织中表现出的做事态度和处世态度,是经过内化后的行为的体现,不是说的文化,而是做的文化,是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的文化,只有行为中体现的文化才是真实可靠的。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现实中工读学校是一块相对比较贫瘠的土地,但这里依然需要有一份在贫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怀,为了丰富工读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工读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工读学校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特对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一个首要:营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

营造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应该是充满绿化、美化、人文化、书香味和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角落、每一颗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点缀他们、用诗意去装饰他们、用童心去布置他们,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为此,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让学校成为“问题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家园。这应该是每一个追寻教育理想的工读老师和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校园电子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濡染为例。校园广播可以播放乐海听音、每日天气、童话精选、放飞祝福、自救有道、健康宝典、公民教育等内容。“乐海听音”则是为每日播放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与熏陶;“每日天气”即天气预报,并对学生着衣、自我保护等给与适当的建议;“童话精选”主要挑选童话中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名篇,让“问题孩子”耳边萦绕着、弥漫着童话的声音。“自救有道”向学生讲授安全与自救知识,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健康宝典”主要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以贴近“问题学生”生活知识为主。“公民教育”则包括公德、公益、公共事务参与、公民人格完善等,可以播报德育常规、公益知识、礼仪、世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学校电子屏幕也可以不定时文化节日(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历史及节日的庆贺方式等)、今日历史(历史上的今天),标兵(活动标兵、劳动标兵、学习标兵、军训标兵)生日祝福(教职工与学生)等。

文化的本质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熏陶或陶冶,来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这些资讯与“问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亦熨烫人心,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学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真情和被尊重的感受,而校园也因此被氤氲着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气息。

二、二大仪式:营造工读教育圣洁的宗教情怀

1、静坐与鞠躬仪式

对于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来说,大多具有好强、好动、好冲动的个性特质,他们心情复杂,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容易为小事而大动干戈,兵戎相见。静坐仪式可以让他们在某一时间段保持静坐状态,凝神聚气,使得心情平静、心平气和,从而暂时摆脱尘世间各种纷繁复杂的念头与欲望的困扰,进入一种恬淡的境界,也让他们从中学会冷静、学会忏悔,从而达到养生、静心、静性之功效。而鞠躬表达的则是一种卑己尊人的情怀,可以为“问题学生”养成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提供最根本的情感支撑。是一种以行为训练为主的养成教育,鞠躬同时也创设一个认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让“问题学生”置身其间,就可以产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响,促进其常规的内化和行为的养成,

2、世界和平祈祷仪式

每天我们的世界都会发生很多的灾难,应该让我们的“问题学生”了解这些灾难和灾难所带来的痛苦。世界和平祈祷仪式就是让我们的“问题学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为本国和异国的不幸默哀、祈祷。祈祷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在低沉的安魂曲中,“问题学生”门整齐的排列在操场上,静默肃立,他们紧闭双眼,鞠起双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祷。黄色的寄托的是无尽的哀思,摇曳的蜡烛传递着无限的悲悯。

通过祈祷仪式可以起到忏悔、静性、对比、感化、重塑的作用,能够让“问题学生”意识到“过去的我”,并主动把“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达到自我感化、重塑新我之功效。并且其圣洁的宗教情怀本身就是对“问题少年”复杂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治疗,置身之中“问题学生”内心的温暖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对问题学生的精神重塑具有很好的功效。

三大举措:打造工读学校高贵的大学气质

1、讲普通话,用文明语

工读学生使用方言讲粗话,脏话,开口就出,非常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使用普通话爆粗口就比较困难。坚持普通话,有助于降低“问题学生”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机率。再次,“讲普通话,用文明”也是时代对当代青少年的要求,问题学生大多处于少年期,早日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孩子将来融入现代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

工读学校有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力争把第二课堂做大、做强、品位做高。如举办名校研究生义务系列讲座,可以聘请高校中儿童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律、

社会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生或者老师给我们的“问题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普及性义务系列讲座,还可以请回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我与母校”的故事、家长的诉述故事等教育讲座。坚持下去,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就会形成工读学校的一种文化传统,开拓了“问题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工读学校的大学气质,也为学校常规教学注入一种新的元素。与此同时,讲座人员他们的榜样示范对我们的“问题学生”本身也具有一种耳濡目染的作用,这种教育是一种活生生的真教育。

3、品牌特色:经典电影欣赏

好的影片就如一颗幸福的种子,一旦扎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工读学校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段,组织所有班级统一观看经典影片赏析,可以是一周一次,立志把“经典电影赏析”做成工读学校的一个品牌特色,对所有“问题学生”和教师进行文化濡染。好的影片能够触动孩子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在“欢笑”和“眼泪”中接受一点一滴的教育与感化,为此,电影主题的选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可以选择“当幸福在敲门”和“小孩不笨”等励志电影和亲子电影、此外还应该考虑影片观看的后续性,如可以通过写日记、写观后感或者教师的讲解等形式来深化对影片的思考,来强化影片的观看效果。

四、四大文化:创设富有文化情境的工读校园

1、班级文化:文化情境下道德熏陶

正如约瑟夫?弗莱彻(Joseph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 。构建班级主题文化就是根据文化情境来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经验的教育资源,使得有限的教育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道德凝聚功能。

在环境布置板块,可以通过主题情境(如亲情节,游戏节,童话节)来布置班级环境和学校廊道等;在活动板块以综合课程整合为目的,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板块,将语文、科学、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进行综合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分析时,要渗透和倡导建构主义情景认知论,探索和尝试文化情景教学模式,促进工读教师的专业成长。

班级主题文化应在确保学科文化情境课程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围绕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等文化主题,以德育为主导、以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及至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教育周、文化节活动。

2、节日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濡染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与传说,工读学校可以利用节日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让儿童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其具有接通历史、感受民俗、体验生存、回归传统、宣泄情感、凝聚精神、寄托幽思等丰富的道德濡染效用”例如,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清明节祭奠追思、重阳登高敬老、元旦节迎新汇演;三八妇女节忆母亲、五一节劳动技能展示、六一节童声献母亲、七一节颂党歌咏比赛、八一节革命影片联播、教师节老师我想对您说、国庆节理想前途教育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使得学生在集体聚会和庄严活动中增加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加强了特定节日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濡染。

3、阅读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积淀

朱永新教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吟诗可以怡情,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问题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文学作品的,为此,发动班级的集体力量,共建工读班级的“图书角”,为问题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激发读书兴趣,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读书意识,让他们在书香班级中接受书香的点滴濡染。

4、教师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

工读学校常常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通过班主任老师来选择值班老师,各班级执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班级间缺乏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良性竞争,长期下去,各班级犹如“一方诸侯”,从而容易故步自封而导致职业倦怠,逐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为此,工读学校应该改变这样一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创设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培养文化型教师,激发工读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工读教师主动的去自我实现。

文化人心中最大的快慰莫过于有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机缘与舞台,学校可以举行“相约星期二”等教师文化沙龙,让工读教师参与到文化交流、经验体会、反思个案、教育心得、教育小故事等的交流中来,鼓励教师多阅读,多参加各级论文大赛,多积极。其次,可以让教师参与工读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深入研究“问题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以主题、专题的形式编写适合“问题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如编写《工读学生文化读本》《工读学生亲情读本》《工读学生交友读本》《工读学生励志故事读本》《工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浪子回头金不换——工读学生特别报道》《工读学生文明礼仪读本》《工读学生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读本》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内容贴近工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符合工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上措施只为建构有品位、有内涵、有文化情境的工读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努力尝试,一种理想追寻,而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大家的一份苦心经营。目的只为让我们的“问题孩子”能够置身于充满文化和宗教般情怀的学校氛围里,接受濡染、接受熏陶、接受改造。再加上工读集体的信念、人与人之间温暖与真情、以及对明日之希望,我相信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会快乐的,应该是乐于主动去重塑新我的。总之,构建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要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鞠青著:《中国工读教报育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秦超著:《工读学生教育转化的探索》,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