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文风活泼轻松,语言简明易懂,屡屡领军作用的重头文章,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建筑学报》目标读者群为建筑学领域内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建筑学专业教师、研究生、研究人员等;设计机构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
项目是二沙岛上最后一块发展用地,南临珠江,向东可以眺望珠江新城和小蛮腰。政府将该项目交由民营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开发,希望能够探索出以物业经营资助文化艺术活动,最终形成自给自足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图1、2)。缘起3年前完成的村上湖舍有幸得以在《建筑学报》2017年1期上发表,让我既收获了信心,也对自己的学术追求有了更高的标准。
同时,我也对投入使用的村上湖舍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反思。当时在设计上有几个纠结之处也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第一,建筑的每个面是否要根据环境做特定的回应。在村上湖舍中,封闭的北立面和开放的南立面似乎反差过大,使得建筑的自治被削弱。第二,过多的贯通空间造成了使用上的干扰,使得安静的住宿区和喧闹的餐饮区无法彻底割断。
第三,开窗的规格出现了非常多的变化,这是否不符合工业化生产和成本控制的需求,抑或是不够节制?以建筑设备的空间表达为研究范畴,以设备"本性"与"特性"的本体辨析作为思考的起点,通过建构性视角将建筑与设备一体化设计中空间表达的多重可能归纳为介入、抽离和隐喻3种界面维度,并对设备建构性美学特征做出初步解析。
主要研究"线"在扩展领域的地形学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线"与场地结构的相互启动,"线"的能动性以及"线"介入设计的方法,指出有效探讨场地中"线"的作用与呈现方式能实现新的"场地书写"。研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类型学方法"的科学性及适用性,在梳理其应用概况、跨国合作和近期研究基础上,分析建立类型系统的主要步骤-数据收集与处理、确立标准和分类、定义原型建筑、建模计算及验证,并结合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现状和需求,探讨欧洲经验的启示并借鉴其思路。
以上海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为例,从结构体系选择、结构优化策略、创新节点设计、一体化装配建造4个方面探讨了钢木混合网壳结构的定制化设计与建造过程,体现了数字设计与建造技术对当代建筑实践的影响。项目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以数字技术作为支撑,以时间和空间限制作为推动因素,实现了网壳结构的材料、结构、建造和空间设计的一体化整合。
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规划编制及A2项目的建筑设计实践,探讨我国新时代党政办公类建筑设计的理念。回溯并呈现了由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旁一个被遗弃的哈尼古村落改造而成的"康藤?红河谷"帐篷营地在选址、策划、设计、建造和运营全方面的设计策略和成果;旨在通过对现场的体验,以细微的介入手法,实现营地与自然环境和原生文化的融合,为乡村复兴作出新的尝试。
1、杂志为预订预售型商品,如需调整(提前或延后)下单后请联系客服。
2、正品杂志可开具发票国税机打,但需要另支付税费,下单填写抬头,首次配送附上。
3、订单配送时间以起刊时间为准,如需修改起刊时间请务必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