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文风活泼轻松,语言简明易懂,屡屡时政新闻界领军作用的重头文章,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时尚的重点不在于潮流,本栏目着力于从全球经济、政治与社会心态的大视野对全球风尚进行报道,并以此重新解读时尚,方式新锐,角度独家。报道内容涉及:创意经济、云裳时装、时尚工业、潮流风潮等。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讲不好故事的时代,必然是一个颓废和堕落的时代。”但国产编剧的问题,远不是“不会讲故事”那么简单。中国电影市场从上世纪90年轫,到2019年,已成长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庞然大物,这是一场欲望如火的狂飙突进。
但如今,影视市场前浪渐退,后浪涌来。一个新的时代扑面而来。“中国编剧正面临自我价值实现、市场客观需求以及资本追逐的三重挑战。”编剧宋方金如是说。从1984年开始,王朔的创作热情突然高涨,面对人性复苏、纠缠激荡的80年代,灵感和故事从他的笔端喷薄而出。
《空中小姐》《浮出海面》《顽主》,这些没有国恨家仇、教化大众的小说,成了严肃文学的照妖镜。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有一个积重难返的臭毛病:重抒情,轻叙述。王朔则不然,他总有本事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有各式各样真实有趣的人物。
这些小说,构成了那个年代蹒跚起步的中国影视行业里,最难能可贵的文本。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这一年,被大众称为“王朔电影年”。最后一部《大喘气》上映时,王朔狂妄地对好友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蹚。”王朔成为大众文化的鼻祖,他的编剧属性影响了整整一代影视人。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朔和马未都、苏雷等人合写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剧本通过审核后,莫名其妙地丢失了。其他人都没心思重写,当时正在剧组里打杂的冯小刚,不知从哪听说了这件事,找到王朔,自告奋勇和他一起把剧本写完。《编辑部的故事》用指桑骂槐的表达方式,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潜规则和人情真相,宣泄了大众对于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引发广泛共鸣。
冯小刚凭借这部剧成为王朔在影视圈的首徒,进入京圈大佬们的视线。尝到影视创作的甜头后,王朔搁置小说创作,和冯小刚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合作。两人合开影视公司,成为一编一导的黄金搭档,一时风头无两。但好景不长。两年后,王朔被主流文学圈定性为“宣扬灰色主义”,遭电影局“封杀”,《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等电影相继被毙。王朔意兴阑珊,出走美国。
1、杂志为预订预售型商品,如需调整(提前或延后)下单后请联系客服。
2、正品杂志可开具发票国税机打,但需要另支付税费,下单填写抬头,首次配送附上。
3、订单配送时间以起刊时间为准,如需修改起刊时间请务必联系客服。